中国最美茶园——渠江源茶园。
帮扶干部在吉庆镇漆树坪走访慰问。杨斌辉 摄
新化县楚怡工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
新化县奉家镇上团村猕猴桃基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新化县委宣传部提供)
——水淹库区、高寒山区、石灰岩干旱区“三大贫困带”,覆盖全县90%的乡镇和95%的国土。许多群众生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脆弱带、生产资源贫瘠地。
——建档立卡贫困村204个、贫困人口67022户216318人、库区移民231047人,人均财政总收入仅1362元。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分别居湖南省第一位、第二位。
2014年,脱贫攻坚的战鼓擂响,决胜全面小康的春风吹拂。湘中边陲、雪峰山麓,152万梅山儿女在363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立下愚公移山志,举全县之力打响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
作为全省最大的国贫县、全国最大的移民后扶县,新化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一切为了脱贫、一切服务脱贫、一切服从脱贫”,精心谋划、精细部署、精准施策,以超常规的决心、超常规的举措,形成了万众一心抓脱贫、众志成城摘穷帽的决胜态势。
周 俊 刘 明
仲秋挂硕果,芬芳更醉人。
千年古城,梅山新化的历史,注定会在这个庚子年抒写深情而浓重的一笔。
2020年3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国家级贫困县新化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2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6.12%下降至0.7%。
6年克难攻坚、6年夙兴夜寐。振奋人心的成果背后,更是新化干部群众不忘初心、风雨兼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印记。
一诺千金 ——在脱贫攻坚中践行初心使命
“贫困不除,愧对使命;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脱贫攻坚伊始,新化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干部群众立下誓言。
在县十二次党代会上,全体参会代表高举右手,确定“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和“脱贫转型、富民强县”目标。
一诺千金,使命必达!
战役打响,新化立即成立由书记和县长任双指挥长的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双重领导机构,设立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1个指挥中心、5个片区、12个行业扶贫作战组、31个乡镇战区、653个村级指挥所,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作战体系,实现“县级主令、片区督战、作战组专抓、战区主攻、乡村主战、帮扶到户”,大扶贫格局全面形成。
同时,出台全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脱贫摘帽实施方案”等文件,配套制订了一系列子方案,明确脱贫攻坚的“路线图”、“任务书”、“责任单”、“时间表”。
2019年,新化将脱贫攻坚工作列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重要内容。
向往着人民的向往,追逐着人民的追逐。新化县委书记朱前明表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体到新化而言,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是我们必须秉承的初心,确保实现脱贫摘帽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时代使命。”
只战不督,成果难显;只督不战,首尾脱节。
新化“督”“战”并举,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对接难度最大、问题最多、底子最薄、位置最偏远的贫困村,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干部促膝长谈研究脱贫工作;带头夜宿农家,采取“四不两直”调研、召开现场推进会、现场办公会等方式,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领导示范带动、常抓严管,全县建立了五级责任体系,压实了县级领导、行业部门、后盾单位、乡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工作职责,形成了“责权一致、分级负责”的良好格局。对各级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一单五制”模式挂牌督办、销号管理,即问题整改清单、交办制、台账制、销号制、反馈制、通报制。
同时,实施脱贫攻坚“周调度、月点评、年底交叉考核”的综合考评制度,对每月居前四名的乡镇、行业部门、村、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人采取挂流动红旗、当场兑现奖金等方式给予奖励,对排名靠后的采取挂黄牌(蜗牛旗)、战区指挥长和乡镇党委书记上台检讨表态等方式进行惩处,进一步激发了全县上下“学、比、赶、超”的工作热潮。
2014年至2019年,全县共筹集各项各类资金78.653703亿元用于脱贫攻坚,为全面完成“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供资金保障。2019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7.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20.5%。
绣花功夫 ——打造倾情奉献的帮扶队伍
寒暑春夏,花开花落。走在新化的田野乡村,随处可以听见村民和扶贫干部热情地打招呼,那份熟识与亲切宛如家人。
人心齐,泰山移。新化号召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组建党员干部、社会力量、贫困群众组成的梯队力量,尽锐出战。
号角吹响,一批批党员干部,捧着一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初心,发扬着“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传统,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脱贫事业。
西河镇三新村贫困户分散在海拔900米的大山中,交通基本靠走,帮扶工作队长陈康庄和队员们扎进村里,平均每月驻村时间超过27天,“朝五晚九”成为工作常态。文田镇石燕村“内无好路,外无出路”,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迎接带领干部共修建、改造、硬化公路40余公里,成为新化县新建和硬化公路里程最长的村。
2019年,全县共派出驻村工作队653个1825人,进驻204个贫困村和449个非贫困村,安排21801名扶贫工作人员结对帮扶所有贫困人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支支攻坚铁军鏖战贫困阵地,以最扎实的作风、最有效的方法,提升脱贫摘帽工作成效。
“贡生村不脱贫,我们不收兵”。2019年1月3日,新化县税务局驻洋溪镇贡生村工作队长蒋仲民,在扶贫工作岗位上突发心肌梗塞,因公殉职。村里的办公桌上,摆着他的6大本扶贫工作日记。“再呷亏,也要把扶贫工作搞好。”2018年12月20日,新化三中驻西河镇同兴村工作队长陈饶才突发疾病,牺牲在脱贫攻坚岗位上。贫困户何应明说:“至今还记得陈队长为我家插秧的模样。”
在脱贫攻坚中,新化先后有康仁审、陈饶才、王强、蒋仲民、曾红梅等5名党员干部永远倒在了扶贫路上,用生命镌刻了“初心使命”。
“帮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他们比亲人还亲!”每每谈起帮扶干部,贫困群众总是感慨万千。
新化出台了“史上最严”《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责任人奖惩办法》,进一步明确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人和村干部等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工作职责,要求县、乡工作队驻村不少于20天、住村不少于15天,双休日实行轮流值班值守。
开展脱贫攻坚“大走访、大排查、大宣传、大化解、大整改”行动,所有结对帮扶责任人利用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四至周日4天,至少安排2天时间深入走访结对贫困户和同等数量的非贫困户,落实“进一次门、吃一餐饭、住一个晚上、进行一次夜谈、搞一次劳动”。全体结对帮扶责任人与人民群众干在一起、想在一起,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开准帮扶“处方”,提升群众满意度。
为了让扶贫一线干部消除顾虑、轻装上阵,该县全面实施正向激励。一方面,加强了驻村工作队员的经济待遇保障;另一方面,建立了“凡提必扶”用人机制,明确干部提拔“三个优先”。2017年以来,全县共提拔扶贫一线工作人员74名、重用56名,如“新化县2018年度最美扶贫人物”、圳上镇扶贫站长易琼于2019年5月被破格提拔为副镇长。
精准施策 ——全面激活农村造血功能
脱贫攻坚,产业是发展之源,也是迈入小康社会的核心动力。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新化按照全省产业扶贫“四跟四走”原则和“四推四带”模式,以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为重点,以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带动为依托,以技术指导与服务为支撑,鼓励和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全面激活农村造血功能。
9月15日清晨,阳光透过树林照射着林下成片绿油油的黄精,66岁的贫困户曾常生正在地里除草施肥,看着即将丰收的6亩黄精,他乐开了花,“去年采挖了一批,卖了6万多元,脱了贫,更让我尝到了甜头。”目前,全县黄精种植面积达3.8万余亩,综合产值突破4.5亿元。黄精产业与2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户均增收达1.5万元,去年共带动9430人脱贫。
黄精仅仅是新化脱贫产业的“冰山一角”。
全县确定了“3+5+2”扶贫菜单,即集中培育茶叶、中药材、油茶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肉牛、新化水酒、白溪豆腐、特色果蔬、稻田养鱼五大特色产业,巩固提升粮食、生猪两大传统产业;各乡镇、村确定了“1+2”扶贫菜单,即一个主导产业、二个特色产业;贫困户“1+N”产业发展模式,即围绕全村的主导产业,按照“一户一策”原则自主选择发展种养产业。
对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按照其带动贫困人口数量给予1:1、1:0.8、1:0.6的配套奖励,全县641个村级主导产业扶贫项目和省级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实现了贫困人口利益联结全覆盖,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204个贫困村发展产业实现了全覆盖,贫困人口自主发展产业获得奖补实现了全覆盖,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同时,新化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与打造力度,新化红茶、新化黄精、白溪豆腐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出“天鹏茶叶、渠江薄片茶叶、紫金茶叶”3个特色产业省级示范园。目前,新化的生态茶园面积已经发展到8.4万亩,2019年红茶产量2656吨,产值达到3.85亿元。其中,湖南紫金茶叶有限公司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带动奉家镇渠江源村及周边7个村298个贫困户、1075个贫困人口平稳增收。
“东西多了不要愁,县长帮你来代言。”
6月7日,湖南卫视携手芒果扶贫云超市、拼多多电商平台创新打造的《出手吧,兄弟!》直播助农特别节目在长沙举行。新化县委副书记、县长左志锋现场向全国观众推荐新化向东街米粉、酸辣红薯粉等扶贫特产,创造了4分钟销售24万盒的纪录。
以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新化引导各类农业市场经营主体上“网”触“电”, 为农特产品插上电子商务“翅膀”,飞向全国。2020年实现全县电商销售农产品零售额57456万元,完成全年总任务的112%,其中贫困村农产品电商交易额5730万元,完成全年总任务的108%;已培育40个有销售当地贫困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的农特产品、业绩达到5万元以上的湖南扶贫小店。
新化在电商平台销售的产品不仅有黄精、灵芝、天麻等中药材,也有新化的水酒、黑茶、黑米、红米、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还有白溪豆腐、田鱼、猪血粑、腊鱼、腊肉、腊鸡等新化美食。特色农业产品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完善的电商平台与物流体系也架起了农产品与市场的直通桥梁,让一个个纯天然、绿色、生态的产品成为了市场、消费者的“宠儿”。
守望民生 ——挪穷窝搬进幸福生活
“米家没米,田家没田;讨不到婆娘,赚不到钱。”这是深度贫困村水车镇原米家村和田家村流行的一句俚语。两村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又是石灰岩地带,交通不便、土地贫瘠、饮水困难,群众生活极为贫困。
“现在好了,搬到山下集镇,周边300米范围内有学校、卫生院、车站、超市,每天有2趟车到长沙,10多趟车到县城和高铁站。”在水车镇水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0岁的贫困户邹新清笑得合不拢嘴。“搭帮党的政策好,以前一年都难得下次山,现在就像住在城里一样。”
高寒山区、水淹库区、石灰岩干旱区“三大贫困带”交织,在全省易地帮扶安置工作中,新化是搬迁人数最多、建设工程量最大的县之一。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一场“改穷貌、换穷业、拔穷根”的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同步打响。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新化坚持“六个统一、四近一建、1+3+X”模式,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住房风貌上,严格实施“统一规划选址、统一施工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建设风貌、统一质量监理、统一建设招投标”的“六个统一”要求,有力保障了建设风貌的整体统一、建设质量的有效监管和后续帮扶管理的有效统筹。
在建设选址上,按照全县“四近一建”的整体思路,将集中安置点靠近“旅游景区、乡镇或行政村中心区域”,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着力打造易扶新村,为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多可能。
在建设模式上,探索推行了“1+3+X”建设模式(即采取1层门面+3层住宅+产业配套),制定出台了《新化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门面经营管理暂行办法》,门面产生的租金收益10年内由搬迁群众享有。同时,统一简便装修,贫困群众拎包入住。
“1+3+X”建设模式,通过打造产住融合体,极大地增强了搬迁户安居乐业的信心,也多渠道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将确保每一名搬迁对象都有一项脱贫措施,每一个搬迁家庭都有一个固定就业岗位,每一个集中安置点都有2至3个新型经济体,切实增强搬迁群众“自我造血”能力,从根本上实现永续脱贫奔小康的搬迁发展目标。
此外,新化从长远谋划、从群众利益出发,运用“特色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电商能人+生产基地+贫困户”多种模式,开展后续帮扶。同时,统筹谋划发展特色产业,多措并举拓展就业渠道。搬迁户直接种植或者以山林地、小额信贷入股、劳动力务工等形式进入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组织,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目前,全县48个建设有门面集中安置点,共引进扶贫车间76个,安置贫困户就业1318人。
“十三五”时期,新化县共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096户34436人,建设集中安置点124个,建成房屋533栋、97万余平方米(其中门面11万余平方米),建设附属设施30余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0.7亿元。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