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机关党建>机关文化

蔡永庆:依然将心向明月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蔡永庆  时间:2018-09-21 17:54:40

  

 

  我小的时候,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是真的一家人坐在户外赏月的。

  妈妈给我讲月宫中嫦娥舒广袖,玉兔捣药忙,吴刚伐桂树。我说月宫里这么忙碌啊,我怎么什么也看不到?

  妈妈说你看月亮满满一轮,里面有些黑影,就是他们呀。我想用手指点,妈妈拦住我说,月亮只能看不能指,不然就是对神仙不敬。

  八月十五这轮清亮又略带黑影的明月,就这样深刻地嵌入我的脑海中。我想,许多中国孩子的童年里,都会有这样一轮神秘而又美好的明月吧。

  月亮是我们文化中的抒情主题与传统之一,即便知道月球上不会有神仙,中国人也总愿意赋予一轮明月寒生秋水般的美丽动人。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实行“阿波罗”探月计划,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一小步,成为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步。这一步也踩在了中国文人的心头。太阳之子阿波罗吓跑了中国的月亮男神、女神和他们的小宠物们。千沟万壑向着四面八方延伸,起伏的线条勾勒出环形山和尖锐的峭壁,展示出一片死寂般的荒原。许多文学青年们表示心好痛,这不是我们心中那个不能用手指的明月。

  从毁掉传统文化中月亮之美这点来说,西方人真是一把好手。月圆之夜,是中国人幸福而美好的时刻,而在西方文化中,狼人、吸血鬼却总是在月圆之夜登场,寻找猎物。夏目漱石教他的学生翻译英文,说“I love you”译成“我爱你”太没有美感了,用一句“今天月色真好”就足以表达爱意,因为“月亮代表我的心”。可是莎士比亚指出:不要指着月亮起誓,月有阴晴圆缺,你的心也像它一样飘忽不定吗?东方人对月咏叹时,西方人煞风景真是不遗余力。

  同一轮明月,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观照视角。

  我们有敬月、祭月的传统,有“起舞弄清影”的审美意趣,有“海上升明月”的乡愁,也有“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情思。即便是在科学日益发展,逐步揭开大自然神秘面纱的时代,我们也依然将心向明月。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