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三湘大地涌动着实施文艺精品创作重大项目的热潮。一批富有创新活力和湖湘特色的新锐创作,如话剧《沧浪之水》、音乐剧《袁隆平》、长篇小说《幸福街》、报告文学《乡村国是》等引起广泛关注。这一喜人的形势,显示了湖南文艺界的创作热情和艺术实力,也促使我们对湖南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定位和路径做更深入的思考。
文艺精品与时代的关系:感应了时代又超越了当下
何谓人民所呼唤的文艺精品?它们与时代的关系又是什么?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表彰的100位改革开放先锋中,闪耀着谢晋、路遥、施光南的名字,他们执导或创作的《芙蓉镇》《平凡的世界》《祝酒歌》等优秀作品,成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精神标志,也成为影响了几代人的传世之作。他们经历了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思想解放运动,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所经历的一次伟大觉醒,深切体会到这场伟大觉醒带给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他们的作品揭示了新旧转换时代中国人心灵的强烈阵痛,抒写着人情和人性的悲剧之美,同时又洋溢着面向新时代的朝气和喜悦,成为穿越时代的朝霞云霓和精神之光。
2019年5月2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天才巨匠里奥那多·达芬奇逝世500周年,许多国家将纪念这一伟人在绘画、设计、诗歌、建筑、天文、航空、医学、军事等领域的杰出贡献,他创作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不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而且穿越了500年的时空,成为人类永久珍惜的艺术珍宝。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深刻指出:文艺复兴时代诞生了但丁、薄丘伽、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科学和艺术大师,“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出生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巨人,都深切感受到由旧信仰广泛崩溃和新思想尚未成熟所带来的社会阵痛,在作品中表现了浓重的悲剧底色,显现了艺术大师感应社会心理和超越自身局限的悲剧性崇高,但他们又都是新思想的呼唤者,新理性的高扬者,新人文精神的创造者。无论是进行“人作为世界至美”的吟诵,还是高举“艺术和理性”之大旗,他们都引领了指向近现代的思想变革大潮。
由此可见,作为时代标志的艺术精品,一方面要深接地气氤氲,吐纳人间烟火,倾听民众呼声,真切感受到大变革时代带给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冲击、痛苦、觉醒与喜悦,另一方面又是升腾于云端之上,体现了面向未来的眼界,具有关怀民族和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这些大师之作品在思维能力、创造热情和坚韧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大大超越了普通人的水准,突破了只凭感觉的庸人视野。艺术家要在这两极之间保持灵活的张力,用个性化的睿智和才华投入全身心的创造,才有可能形成感应了时代又超越了当下的精品力作。
美第奇效应:形成诞生优秀艺术家的沃土
有人认为,文艺精品的创作犹如天马行空,电石火光,要靠个人自由发挥,不必多加指导,而且是可遇而不可求,欲速则不达。但是,纵观2000多年来的中外文艺创作史就会发现,文艺精品和艺术大师并非平均分布在各个年代和各个区域,相反,他们犹如稀有的矿藏和宝贵的油田,大多集中在某些独特的地壳构造中一样,总是在某些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区域环境中集聚形成,集群涌现,显示出深刻的内在规律。
文艺复兴时代“美第奇效应”就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典型案例。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13至17世纪时期在欧洲拥有强大势力的名门望族,非常富有且乐善好施,长期尊重艺术家和学者,广泛修建教堂及公共设施,奖掖文化和艺术,网罗并资助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杰出艺术家,收藏重要图书、手稿并对公众开放,广泛涉及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历史、哲学、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对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创造作出了重要贡献。米开朗琪罗就是受出身于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委托,在为美第奇家族建造陵墓时创作了《昼》《夜》《晨》《暮》等传世雕像杰作。
美第奇家族的贡献证明,文艺创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劳动,需要艺术家的自由想象和个性创造,同时又是一种需要大量资金和支持,集合各类资源如优渥条件、图书资料、创作机遇、教育训练、国际交流、尊重与荣誉等的社会工程。正如中国学者向勇所指出的,美第奇效应代表了一个有机联系的金字塔结构。由于美第奇家族长达数百年的委托、资助和推荐,形成了吸引和培养优秀艺术家的社会基础,在这之上形成了提供艺术创作机会的长期制度和荣誉地位,从而集聚了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历史、哲学等领域的优秀学者和艺术家,这才有人才的集聚效应和精品的集中诞生 。
历史的规律值得重视。湖南推动文艺精品创作重大项目,既要高度尊重艺术家的个性和才华,给他们以自由发挥的广阔天地,又要从导向、环境、培训、政策、资金、机会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支持。这正如英国学者比尔顿所指出的,创意绝不会发生在“一个以混乱、非理性和随即改变为特征的绝对自由地带,也不属于以秩序、逻辑和渐进为特征的刻板模式”,相反,创意和艺术的成果“往往更容易发生在无序与有序的边缘、思维湿地的岸边”,“只有在特定的边界范畴内,创意工作才更可能与我们的标准吻合”。
在这方面,上海推动“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重大项目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它把创世纪神话作为民族之根,力图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成为为中华文化铸魂、塑魂、传世的文艺复兴工程。它在市级层面上精心统筹和组织,集聚了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经过前3年的倾心投入,率先创作文学故事、主题美术作品、彩色绘本(连环画)三大项,将发展成为包括社会科学、文学、美术、音乐、动漫、舞台演艺、衍生产品等的系列成果。神话是世界上各民族都感兴趣的重大题材和国际性主题,“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精心打造的《中国神话与传说——混沌与英雄的时代》英文版邀请前英国外交官翻译,同步在欧美主流市场发行,以国际化的绘画与文字向国外读者讲述延续了数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最初是如何构建的,中国人的先民如何解说祖先的起源,如何通过神话而想象出天、地、神、人,中华民族在最早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怎样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包括大禹、共工、女娲……它的博大内容、奇诡想象、精美造型和时尚风格,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一经出现,立即获得许多外国出版社的青睐,也预示了它未来更加远大的国际传播前景。
凝聚创作文艺精品的强大主体:激发艺术高端人才的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
湖南实施文艺精品创作重大项目,自然是湖南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机遇和责任,又绝不仅仅是湖南籍人士的事情,更不仅仅是一项地方性的例行工作,而应该通过这项重大工程,拓展湖南文艺与国际社会的广阔联系,集聚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共同参与,形成“全球化思考,本地化操作”的宏大格局。
有人会担忧:吸引和集聚更多的省内外人士参与创作,难免要掺入更多的“京味”“海味”“港味”“洋味”,是否会稀释或者冲淡了原汁原味的“湘味”?其实,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而又要保持地方的文化特色,恰恰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命题。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联合国成立65年以来第一份有关文化的报告《着力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明确指出:在全球化潮流、城市化浪潮和移民的背景下,既保持文化特色又促进文化间对话成为新的挑战。“文化多样性的源泉是创造性活动,而文化创造性恰恰体现了文化多样性的活力。” 其最重要的观点在于,鲜明的文化特色必须通过创造性来体现,必须把握好四大要素,即语言、教育、文化内容与传播、创造力与市场。
放眼全球,那些长期保持创新活力、富有特色、精品力作源源不断涌现的文艺创作中心,恰恰是开放性最强、吸引力最强、包容度最为广泛的地方。这就是“深海养大鱼”的规律。比如全球演艺之都——美国纽约百老汇,其核心区集中了41家剧场,近年来每年演出剧目130多个,演出场次达13200多场,吸引观众1327万多人次,主要票房收入13亿多美元,带动周边消费5亿多美元。纽约市居民中在国外出生的比例高达36.7%,每年来百老汇观看演出的1327万人次中,纽约市的市民占17.7%,纽约周边地区如新泽西州的人士占15.6%,美国其他地区的人士占49.2%,外国人占17.5% 。百老汇依托广泛的国际联系,汇聚了大量国际优质资源,包括内容、资本、人才、科技、品牌等,并且在这里进行高端合成。许多享誉世界的演艺精品,最初的出生地不在纽约,却是在百老汇反复锤炼、最终合成的。比如著名音乐剧《妈妈咪呀》就是在百老汇一炮打红的。
湖南文艺创作的国际化程度近年来有了明显进步,特别是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显示了湖南文艺工作者对国家文化战略的自觉担当,但是在吸引国际化资源包括人才、资本、内容、品牌等方面还有待于提升。与此同时,弥足珍贵的国际化文艺人才又不断从湖南离开,把他们的主要创作地和艺术活动中心放在其他国际大都市,让人感叹“花开别人家,他乡胜故乡”。比如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谭盾出生于长沙,先后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奖、格莱美奖最佳电影原创音乐专辑奖等国际大奖。2018年12月21日他被任命为美国巴德音乐学院院长。近年来他为创作微电影交响音乐史诗《女书》,全力投入对湖南江永一带“女书”的发现、保护以及音乐创作长达5年。当该工程由于投资浩大难以为继时,上海国际艺术节慧眼识珠,雪中送炭,资助他创作,并作为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进行中国首演,赢得了诸多国际音乐人士的好评。又如出生于湘阴县的著名舞蹈家沈伟,2007年荣获著名的麦克阿瑟基金会年度天才奖,三次亮相美国林肯中心艺术节,并在2008年应邀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的顾问及首席舞蹈策划,他携手广东现代舞团创作的《声希》先后在英、德、美、俄等数十个国家演出过,被誉为“迈向世界舞蹈之巅的中国人”。
艺术创作的高端人才资源是最为核心的资源,也是流动最快的要素。他们总是流向那些国际化程度更高、文化包容性更强、发展机遇更丰富的中心。所以,一座城市和一个地区的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竞争力是相辅相成、三元合一的。古人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为了凝聚创作文艺精品的强大主体,让三湘大地激发绵绵不绝的创作活力,湖南要有更大的决心和投入,更加求贤若渴的艺术视角,搭建更加广阔的国际化舞台,才能汇聚起声势浩大、源源不断的创作文艺精品的强大主体,为我们国家也为全人类创造更多的文化财富。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