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开明
画袁隆平,我早就有这个想法。2000年,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共享殊荣。我看了袁隆平的事迹报道,很受感动,但要画他,却不知从何下手,生怕画不好这位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不成熟不动笔,我在胸中一直酝酿着,一晃眼竟快20年了!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名列其中。2018年9月7日,他迎来88岁生日,按中国寿诞民俗称为“米寿”。说来也巧,这位跟米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农民口中的“米菩萨”恰逢米寿,多美好!要庆贺,我要为他画幅油画肖像,更庆贺他荣获改革先锋称号的殊荣。
重温袁隆平的事迹,越发令人肃然起敬,他的人格魅力令人感动。看到媒体报道:“这些天,长沙高温不退。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马坡岭试验田里,常常能看到一个老人在田埂查看稻穗。他就是88岁的袁隆平。”我脑海里即浮现出千古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对袁隆平最贴切的写照吧。就画他的这种精神,我确立了画的主题。
画什么形象来展现这种精神?我又陷入思索。看到陈鲁民写的《袁隆平的三个爱好》,启发了我的灵感。文章说:“在谈到他近几年的打算是想再推广两亿亩杂交水稻的计划后,他又很随意地谈到了自己的三个业余爱好:拉小提琴、骑摩托车、打麻将。”我对他的第一个爱好拉小提琴很有感触,这可能更适合形象地展现他的精神风貌。文章说:“他虽然终日与泥巴打交道,风吹日晒,长得比农民还农民,可他毕竟是个大知识分子,是著名专家。小提琴拉得如诉如泣是艺术,种水稻种出超级杂交水稻也是艺术,既是艺术,就有相通相融相交之处。白天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晚上在音乐的旋律中陶醉,倒也其乐融融,相得益彰。”我脑子里逐渐形成了袁隆平的形象。就画他拉小提琴,他种水稻和拉小提琴都是艺术,有他的精神寄托,有获得成就的快乐。这也避免了把人物塑造成“高大全”式,只会工作不会生活。画有血有肉、热爱生活、有高尚情操的袁隆平,他种出超级杂交水稻,不正是奏出了一曲优美的“丰收曲”吗?
《袁隆平的丰收曲》进入了创作,其间的辛苦和波折无需赘叙。历时三个多月完成的画面——在一望无际的超级水稻丰收田前,袁隆平拉着小提琴。他此刻的神情,喜悦中透着凝重。他为杂交水稻的种植成功、增产稻谷造福人们而高兴,但又想到世上还有不少人随时会遇到饥饿的威胁。为了形象地渲染这思虑,我在背景丰收田左边画了德国著名版画家珂勒惠支版画《饥童》的影像,那阴郁的画面,映照出贫困儿童的困苦和悲痛,他们渴望得到食物,这象征着人们渴望摆脱饥饿威胁的诉求。而袁隆平的奋斗成果正是为了满足这一渴求。在丰收田右边,我画了几只飞掠而过的麻雀。这些以稻谷为食的小生灵,曾被定为“四害”之一被扫灭,后来纠正了,因为知道它还食害虫。那时稻谷产量低,人还不够吃,才灭它。现在它的出现,正说明稻谷丰收了,还为画面增添一些活泼生机。
画袁隆平是为了学习他。他说:“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知道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当我能用科学成就在世界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时,首先想到的是,我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和尊严。”他有远大理想,亲历过饥饿,下决心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他发表题为《攀登杂交水稻研究新高峰,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是我毕生追求》的演讲。这个自称“80后”的老人,常常顶着烈日工作在田间,说:“只有下田最快乐”。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