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一大早起床,窗外朦胧飘着雪花。家人昨天来电说山上老家冰冻厉害,过两天会更严重。忽然间想起父亲,不禁泪流满面。
父亲91岁了,驼背,严重风湿,手指关节粗大,腿脚不便,但耳聪目明,现在还是每餐一两酒,每天半包烟,每天拄着拐杖在村里转悠,搞卫生,看电视,一天到晚停不下来。
父亲读过小学,做了30多年国家干部,因身体不好,50岁时退休回到农村老家,又干了40多年农活。我小时候对父亲没什么印象,生活中只有严厉、含辛茹苦、朝夕相伴的母亲。我们这种家庭,那时候称“半边户”。父亲话不多,见面也不多,我们之间很少交流,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父亲一辈子喝酒,喝的是自酿的米酒,好像从来没醉过,他很节制。当了几十年的干部,也从没给家里带来什么好处,没安排两个姐姐的工作。退休后亲友年节来看他,他要么拒收红包,要么只收一点点,还赔上一顿饭,对家境不好的亲戚,还添加一些返回。每月他的退休金除了日常开支外,全都用在村里的修路、修桥、办校上,家里总没有多余的钱。
父亲对村里的不良习气,深恶痛绝,力行劝阻。父亲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简单朴素,不指望儿女大富大贵。父亲从不说人坏话,总是发自内心的说这个好那个好。说谁莳田特别厉害,说谁是个好人,待人如何如何。父亲一生平淡、平凡、无欲无求,没有什么作为,但心中似乎总有一些坚定的东西,勤劳,寡欲,真实,有度,与人为善,而且恪守了一辈子。老人家87岁时被县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朋友告诉我时,着实让我惊了一下。
我离开家乡20多年,一路辗转,不惑之年来到京城,父亲也是顺其自然,不干预,只是对我离开体制表示了担忧,但没劝阻。想想一路不时发生的焦虑、患得患失、忙碌无序,在沉默平凡的父亲面前,猛然间有一种强烈的触动。窗外依然飘着雪花,好想找一首唱给父亲的歌,但搜遍网络,竟然没找到一首合适的。以前,我的心里眼里只有母亲,现在蓦然发现父亲的可贵和给我的震撼。也许,理解父亲需要时间和阅历。
父亲没来过北京,前些年,他要照顾重病的母亲,病中的母亲一刻也离不开父亲,母亲病重期间不能躺下,每天24小时只能坐着,疼痛难忍,期间父亲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一次,我回家探视,父亲在竹椅上睡着了,竟然摔倒在地上,吓了我们一大跳。邻里乡亲都说父亲是村里最好的男人,搭上这么个丈夫,是女人一辈子的福气。
这几年,父亲说自己老了,哪儿都不去。父亲亲手建造的有60年历史的老宅被后山滑坡冲坏了,不得不翻修。我们给他安排了几个住处,父亲哪儿都不肯去,说自己老了,不住别人家,也不去外地儿子家住。他在隔壁邻居的一间杂屋住了大半年,还坚持给了邻居租金。
有两件事,我一直没弄明白。记事前父亲如何对我,我一无所知,母亲也没说过,农村也没人关注这些。什么拉着小手,骑在肩上,似乎完全没有。他的工作状况我也不太清楚,只能从旁人口中略知一二。人们说父亲很勤奋、真实、朴素,老百姓很喜欢,与他同吃同住的农户说父亲是一把干活的好手。
父亲就这么平凡,像一块山石,像一棵耐寒的无名树,风霜雨雪,不改其态,不改其乐,不改其善,老而弥坚。像老家屋后的老井,像沉默的无名大山,坦然、敦厚、质朴、快乐。像一座矿,像一面镜子,让我感动,让我惭愧。此时,强烈感觉到父亲的血在我身体里涌动,眼前清晰定格他那双粗糙、骨节粗硕的大手,不怎么看我却能时刻感受到的那双布满皱纹的眼睛。儿子是风筝,再怎么飞,父亲都是那双拽着线的手;再怎么折腾,也离不开父亲若有若无的注视。
近来常研习《论语》,越读越有味道。《论语》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千古人性一样,《论语》常读常新。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早读《论语》,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少犯很多错误。我想从这部经典中找些句子形容父亲,似乎像又不贴切,但总觉得他们之间有某种强烈的联系,或许,父亲就是我的《论语》。随便摘抄一句献给父亲吧。孔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中一乐是“乐道人之善”,意思是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乐。
德不孤,必有邻。道人之善,善缘自来。吾父如此,人皆可如此。
《论语》如父,父亲如山。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