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的铜鼓寨,西边的猴子岭,各自以一拥入怀的姿态,伸展了手臂,合而形成石湾。湾里有水土,有繁衍生息,也便有了湘中石湾里。
铜鼓寨,像一个敦实的汉子。你叫他,他应你,你再叫,他再应你,回声浑厚,酷似铜鼓,便给了他一个浑名:铜鼓寨。而猴子岭,如今早已猴去岭空,但余苍翠。
阳光白云之下,青山延绵之间,有田园。田园是多少人的梦想,但有的已经沉寂在扼腕的叹息里。而这里,你依然可见“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疏落有致的瓜架蔬棚,淌溢着清新可口的芬芳。鸡犬相闻的宁静里,有家,有炊烟升起。家本是具体可触的,生生不息,便成了精神里的东西,充满着时光的悠远,以及烟火相传。石湾里的家,该有多少年了呢?
据《吴氏十修族谱》卷十第一页记载:“我信祖携眷创置大坪。”信祖,明万历十年生,即公元1582年。大坪乃石湾的前称。李氏族谱载:如圣公,1756年率五子从龙荡塘湾迁徙至石湾里。正是这如圣公迁至此时,有族老戏曰:这左一石山,右一石山,不过是连起来转个大弯,就是个“石湾里”。石湾里的名号自此而起。谢氏肇基祖——原珍祖,于1686年左右迁至石湾里……
这里古院落尚存,丛丛翠竹掩映之中,青砖黑瓦,古朴门楼,雕窗飞檐,将人的思绪带入幽远古缈。务本园是其一,槽门书“务本园”三字,乃湘中有名的书法家谢叠青的处女作。务本园取名自《四书》:“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二俗称“花屋里”,槽门书“崇正园”,门前大青石砌成的月台坚固如初,打磨着岁月的光泽。过槽门往里,正屋门上书“锦星门第”。其三为 “寿松园”,二正二横的四合院结构,名医凤芝先生宅第。宅旁药堂,朱砂书写的“寿世堂药材”五字,虽栉风沐雨,却仍未失去那一抹鲜红。药堂内有自制门联“半天风月,三岛云烟”,悬中堂“悬壶济世”“袖里乾坤”“壶中曰月”,均是有一手好书法。时光淘漉,依然难掩石湾里蕴藏的文韵光华。
这得益于石湾里一脉相承的崇文重教,唯如此,方有流传至今的文化建筑、文化记载、文化仪式感。
修谱是石湾里的要事。据说,李氏五修、六修谱时,设九个公案。六修时还请了七龙共舞。到七修谱时,上“猪羊祭”,按传统打三天保醮。想象这些热闹壮观的场面,便有一种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石湾里办学历来兴盛。一位称“崇岳公”的乡贤主修“岳公书屋”,办学到1951年。同时期,女乡贤邓太君修建“八角楼”,用以授学。1935年左右,凤芝和泽田两位族长出资办新学。村里曾有文昌阁,阁旁有“惜字炉”,写过字的纸必须焚化,以示敬畏。在一栋砖、土、木混合结构的百年老屋前,有几块奇怪的石头,极少人知道这就是维梓石和上马石。维梓石是古时的桅杆石,是功名的象征,也是崇文重教的标志。过去达官贵人从维梓石前经过,骑马的下马,坐轿的下轿,以示尊重。
在如今石湾小学,一个面色红润的女校长,逢人便讲在石湾里任教的幸福。她说每天清晨被清脆的鸟鸣唤醒,踩着轻盈的步子来到学校,面对400多个花一样的面孔,觉得心是满的,每天都无比充实。讲起村里如何支持学校,给学校捐赠书籍,村干部每年在教师节亲自下厨做饭菜给老师们吃等等,如数家珍。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这是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经典语录。
遂想起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文韵乃石湾里之本。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