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机关党建>机关文化

蒋庆华:归去一犁春雨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蒋庆华  时间:2019-03-29 12:58:26

  

 

  蒋庆华

  晨起洗漱,窗外忽地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甚是亲切。隆冬过后,春天真的来了。

  “梨花开,春带雨……”春天脚步声近的时候,梨花似乎第一个听到。一树花开,朵朵芬芳。盛开的,冷艳洁白;打朵儿的,白中透粉……当其他花木还在打盹的时候,梨花已给清冷的山野带来缕缕生机,如同一位素妆白衣少女,随风起舞,或山间,或庭院,或水滨……轻盈的舞姿和着春风,如同晨雾中悠扬舒缓的笛声,丝丝柔柔,时而在山野轻漾,时而在河畔流淌,时而于枝头停留。春雨此时也已悄然而来,惊艳于梨花清香,将孕育一个冬天的柔情瞬时释放。滴滴雨珠,轻落花枝,轻吻花瓣。“梨花带雨”,一如美人粉腮带泪,何等楚楚动人!这梨花便如同那宋词,随性中带有坚定,婉约中暗含豪放。都是真性情!

  偶然读到苏轼的《如梦令·有寄》,便被“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这句吸引。彼情彼景,让人遐想无限。相较于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无奈,大落大起后的苏轼此时显得很恬淡。“为向东坡传语”,“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此时已从黄州回归朝堂,却仍怀念“东坡”,牵挂“雪堂”。他这份登高望远、百转千回后的从容和淡定自当别有风味。人生浮浮沉沉,着实很佩服苏轼。从高位被贬黄州,醉心田园,开垦东坡,营建雪堂,春花秋月,琴诗书画,日子过得不亦乐乎。苏轼很好地诠释了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情怀和操守。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五十就要“知天命”了。苏轼写这首词时,也已年近五十。我辈自是没有他的经历和才情,但是对人生的感悟是共通的。写到这里,我便想到我父亲。父亲是个农民,没有文化,但质朴、乐观。即便在家庭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也总是面带笑容。一切困苦于他而言,冲击力都不大;一切麻烦,似乎一觉醒来就能化解。母亲常埋怨他木头木脑,不操心家事。可到我年逾四十时,才深切感受到,父亲的那份“木头木脑”何其重要,何其珍贵。是呀,人生难免风风雨雨,当苦难来临时,一份苏轼般的恬淡和乐观,比金子更珍贵。“归去。一犁春雨”,是一种情感上的回归,更是历经世事后的从容。

  此时,窗外阳光正暖,鸟鸣声再次响起。踏春正当时呀!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