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的歌词集《涟水放歌》正式出版了。每当我捧起这本集子,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湖南日报》,因为她是我走向文坛的起跑线。
1978年,大地春回,恢复高考。我走进了设在青烟中学的高考考场。作文考试我一挥而就,只用了20多分钟就交了卷。但其他成绩没跟上,与大学失之交臂。后来,我将参加高考时写的那篇作文《心中有话向党说》寄到了《湖南日报》。没想到编辑老师很快就给我回了一封令人鼓舞的信,并寄来一大包写作方面的辅导书籍。从此,我便恋上了写作。
刚学写作时,我就像一头首次跳进草地的小牛牯,撒着欢胡奔乱撞,新闻通讯、小说、散文、诗歌、曲艺、作曲、画画,五花八门,样样都弄。但不得门道,渐渐感到四顾茫然。就在此时,湖南日报的陈惠芳老师,还有娄底群艺馆的黄胜泉、刘合庄老师,涟源文化馆的聂玉文老师等及时给我辅导和指点,诗人、词作家于沙老师徒步20多里山路,亲临我老家杨岭精心指导我,引我走上了以歌词创作为主的文艺创作之路。
一次,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将学写的一首反映农村不少家庭安装了电视接收天线的小诗《奇特的“小树”》寄给《湖南日报》文艺部。一天上年,我正在山上砍竹子,大队秘书给我送来一个又大又厚的黄色纸包,上面盖着一个“印刷品”的红章,下面是“湖南日报社”五个大字。我想,肯定是稿子退回来了。悄悄地转过身将纸袋扯开一看,嗬,与我的猜测恰恰相反,我写的诗竟变成了清秀的铅字。那一晚我失眠了!从此,我便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充满坎坷更充满甜蜜的希望之路。
我的老家在偏僻的尖山岭下,那个年代村里一无路二无电,条件非常艰苦,写作就更加困难。当时我担任生产队会计,白天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还要做账,做了账再写作,黑灯暗火,蚊叮虫咬。有时,灵感来了,我睡了又爬起来,点上煤油灯再写。为了逃避蚊子的“追击”,我躲进蚊帐里,将煤油灯摆在席子上继续写。有一次由于精疲力竭,写着写着打起了瞌睡,稿纸搭在煤油灯上,点燃了蚊帐,差点把房子烧了。
坚持学,勤奋写,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我采写的新闻稿先后被《湖南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采用;创作的歌词《党和人民在一起》《我爱大山四季春》在《词刊》头条发表。此后,我劲头更足了,白天参加体力劳动,深夜坚持写作。累了困了,就用冷水擦把脸继续写。1986年,我以优异成绩加上写作成绩突出,被涟源市文化局破格录用为文化专干,安排在青烟乡文化站工作,有了较好的写作条件,每年有不少新闻稿件和文艺作品被各级报刊采用。后来我调市文化局工作。2001年我被调入涟源报社专门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通过老师的指点和自己的艰难探索,我的写作水平在不断提高,先后成为《湖南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媒体的通讯员,新闻通讯、小小说、散文、诗歌、歌词、曲艺等作品不断见诸报刊,一些新闻通讯稿还上了《湖南日报》头版头条。多年来,我先后有上千篇新闻通讯稿在《湖南日报》等媒体刊发,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了500多件歌词、散文、诗歌等作品,其中多篇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南卫视、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播映;50多件作品在省、市获奖,我连年被评为涟源、娄底市优秀通讯员和文艺创作积极分子,被广州军区、省军区、娄底军分区评为优秀军事报道员,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湖南分会、湖南省音乐文学学会、湖南省曲艺家协会、娄底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被授予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
感谢《湖南日报》的帮力,使我能够在文艺创作的天空上飞翔。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