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岁月,总是那么令人难忘,时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脑海中闪现出一些曾经的片段。
在我读初中的那个年代,学农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课外学习活动。在当年三国时关公捞大刀的捞刀河附近的学农基地,我们全班被分成几个小组,同学们分别从事了几种农事活动:炒茶、喂猪、挖土、积肥、摘茶、做饭。
学农宿舍是红砖砌的一层平房,出门往左转沿小径向前走,迎面是几十米高的小山丘。小径的右侧是水稻田,那时是春季,已插种了早稻,有农民在看护和施肥等,我们中学生没有参与其中的农活。小径左侧是一口池塘,池塘水用来浇灌茶园土壤、灌溉水田。池塘里种了水葫芦,开着叫凤眼蓝的花,一小串向上生长的紫蓝色花,甚是好看。水葫芦茎叶常被采收作为猪饲料,也可以用作农家肥料, 在当时长沙市郊区的池塘里经常见得到。水葫芦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常见了,因为其繁殖能力过强,会影响池塘水质和鱼类的生长。在那个年代,喂猪没有饲料,种水葫芦也就更多些。
后院有一口水井,安装了抽水泵和水龙头,是人们饮用水和生活用水来源。这井水十分的清澈甘冽,润泽心田。
炒茶的作坊与宿舍相连同在一排。
我所在的炒茶小组,在师傅指导下炒茶,并排几个炉火灶分别是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按顺序操作。每个灶上放一口铁祸,火力依次各不相同。有师傅专门负责烧火,技术性较强,初学者不容易掌握好。
一开始用大火在第一口锅里炒,将满满一大锅一片片舒展开的鲜嫩茶叶片,用双手上下大幅度翻卷,炒至叶片卷起变蔫缩,大约三至五分钟,这过程叫杀青。铲出这锅茶叶用一只竹篾编织的大盘子装着,然后转至下一个中火灶的锅中继续翻炒,这时用手翻炒的幅度小些,时间稍长些。
第三锅炒制中,火势最小,时间更略微稍长些。茶叶慢慢卷缩变小后,要注意手指不可触摸到铁锅,以免烫伤。每个步骤都必须按要求精心细致操作。
因为下午采摘的茶不能放过夜以免影响绿茶质量,晚饭后也基本有炒茶的任务,所以我们炒茶组虽然干活算是较轻松,但一天下来也很忙碌。
经过两星期左右的操作锻炼,我们炒茶的几位同学都基本掌握了炒茶技能,各自都能炒好一锅令自己和带队老师较为满意的新绿茶。炒茶组同学学到了炒茶的技艺,心里不禁美滋滋的。
偶尔,大家闲暇时,冲泡过两回自己炒制的新绿茶。用当时流行的搪瓷杯盛着,用烧开的井水泡茶。虽不是名茶,但因为是自己亲手炒制和沏泡,我们几个同学品起茶来,不禁心生小小的骄傲感。眉间心上,欢喜盈盈。
因为炒茶室毗邻着养猪场,因此有机会常去观看养猪场的状况。
养猪小组的同学要刀切猪菜,煮猪食,猪菜加些糠或少量米。
猪吃食的声音,口舌与鼻子一同发出嘎巴嘎巴、呼哧呼哧又憨又醇的声音,让你觉得它们吃得好香甜呀。喂食时需要将不同年龄的猪赶着分组,以保证弱小的幼猪能吃饱。
打扫猪圈卫生是件大事,要用一束细竹枝捆扎的竹扫帚扫,又要提水用水冲地。一位姓杨的文静秀丽的女生身穿打扫卫生的防护围裙,在打扫猪圈的画面让我记忆犹新。最脏的活是将猪粪运出猪圈,当时因为年龄尚小,这又脏又重的活是生产队农民叔叔干的。
男生大部分在小山坡精细平整刚被生产队队员粗略挖好的梯田,这梯田一米多宽,是准备用来种植例如茶树、果树、松树或栽种红薯这样的农作物。这是项体力活,但比起将山坡挖成梯田的过程则要轻松很多。在我们到达基地之前,已有生产队队员用锄头挖土、用肩挑运土初步打造了梯田的雏形,其艰辛的程度可想而知。
有时男生们还承担了沤肥的任务,在那个年代,积肥是一项重要的农活。同学们将采收的水葫芦、长得过老不能食用的青菜、同学自己采割的野青草等,用簸箕装好,用扁担肩挑,倒入长方形的沤肥池,等待这些物质在池中发酵,沤制农家肥料。
我和同组的同学有两次被领队叫去帮忙摘过茶,每次都只有半小时或一小时左右,也不累,所以特别兴奋。那些负责摘茶的同学们可就不那么兴奋了,因为每天在阳光下摘茶的时间很长,需眼明手快地操作,如此日复一日的劳作,亦蛮是辛苦。在山野百鸟的脆鸣声中,在明媚的阳光下,直径一米左右和一米多高的茶树,密密散布着鲜嫩的叶片,晶莹剔透的绿玉般亮闪闪,令我们感受到大地、春光和春雨恩赐的温润。采茶时,同学们学会了只采摘一定大小的嫩茶叶,太小的和太老叶片留着让其在茶树上继续生长。
做饭的人员是由几个同学和厨房师傅掌勺的炊事班组成的,也离炒茶房不远。因为每人交了一定数量的伙食费,饭菜还说得过去。一日三餐都是米饭加青菜,早晨因为做饭的人员时间紧张,一般只有一样菜,中餐和晚餐会有两个菜。因为每人每天都劳动,觉得饭菜虽简单也很可口,基本能吃饱。
每天上午会有十几分钟的时间休息,晚饭前后也有些时间,我们三三两两结伴,可以在学农基地附近漫步转悠, 边走边聊,尽情享受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
在学农基地,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月的农村集体生活,亲近了大自然,体验观摩各种农事活动,体会祖祖辈辈人们农村劳动、生活的艰辛。现在回想起来,这段难忘的经历,回报我们以满满的收获。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