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机关党建>机关文化

江月卫:一世情缘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江月卫  时间:2019-05-17 13:16:08

  我第一次见到《湖南日报》是在1979年元月,父亲这个月订了《湖南日报》。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报纸正在解读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父亲每晚在煤油灯下看到深夜,反复看。看了报纸的父亲与大人谈目前形势,大伯二伯他们不相信,要我爹别乱说,要挨批斗的。父亲把手中的《湖南日报》抖了抖说,报纸上写得明明白白,还有假!又把报纸上的文章读给大家听。

  当时我参加了工作,在县广播站,每天编辑20分钟的“本县新闻”,指导我编稿方向的就是《湖南日报》。每天《湖南日报》头版头条是什么内容,我们就跟着宣传我县的相关内容。后来,我被借调到县委宣传部当新闻干事,有发稿任务,就更离不开《湖南日报》了。领导给我的任务是每月在《湖南日报》上稿一篇,每年发一个头版头条。那是1995年,《湖南日报》每天只有对开四版,由于版面有限,上稿的难度相当大。好在报纸头版有一个栏目叫“边远地区新闻集锦”。我们县正属于边远地区,基本上每个月有一到两期有我的稿件,因此经常被县领导表扬。

  一天下午,我到办公室拿报纸,看到桌上有我一张500元钱的汇款单,附言写着我获得了“边远地区新闻集锦”征文赛一等奖,我兴奋得跳了起来。那时,我的月工资是700元。正在埋头看报的县委宣传部部长提醒说,还有一张。我在桌上那堆信件里翻了翻,果然还有我一张200元的汇款单,是三等奖奖金。

  从此以后,我写稿的干劲更足了,经常把《湖南日报》等报纸带回家去认真研读,每天都写到深夜。《湖南日报》在怀化设有记者站,站长是肖作贵老师,我写好稿后就拿到怀化去找他指导。县城到怀化的火车每天早上6点多出发,两个小时到怀化,中午12点有一趟从怀化回县城的火车。肖作贵站长很耐得烦,每次都会认真给我看稿并一一指导;有时他会根据我稿件中的一句话,挖掘出一条重大新闻;有时长长的一篇稿件,他给编成几十个字的简讯;即便稿子不能用,他也会有指导性的修改意见。每次拿稿件去让他指导,都没放过“空炮”。

  进入县委宣传部工作的第二年,是我县成立自治县40周年,《湖南日报》同时来了七八位编辑老师。新上任的县委宣传部部长要我准备一些稿件。新闻不是文学作品,没有陈货。我连夜赶写也只有一两则,我想借此机会多提供一些新闻采写线索,便拟了二十几个新闻标题,常说新闻是“题好文一半”。第二天,面对新闻大咖们,我诚惶诚恐地将手中的几页稿纸递到一位老师手中。老师看了看,将眼镜往头顶上推去,眼睛看着我问:“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搞了几年新闻?不错嘛!有你这样的新闻干事,你们县的新闻宣传工作一定会搞得上去的。”然后一一点评了我提供的新闻线索,对每一则新闻怎么写、重点要突出什么,都作了交待,要我不要急,慢慢写,还确定了哪一篇可作为头版头条来考虑,还对随行的一位编辑交待说,“这条稿子归你管,你要多加指导”。这位老师对我的肯定,让我的领导坚定了把职工身份的我调入县委宣传部工作的决心。

  肖作贵站长常到县里来指导我写稿。县宣传部新闻组就我一个人,肖站长一来就在我对面桌子上办公,基本上是我写他改,我再誊抄。一次下班后我陪肖站长到县招待所吃饭,路上遇到了县委书记,书记批评我说:“肖站长来了,你怎么不向县委报告呢?”我说:“肖站长不让我报告。”县委书记说,“你傻啊,他说不报告就不报告了!”这是我第一次被县委书记批评。

  我迷上了新闻写作,枕头边放有一个笔记本和笔,有时梦中想到一个新闻标题,我会第一时间记下来,生怕过了就忘了。我记得,我在《湖南日报》发稿最多的一年达50余条。由于写稿贡献大,县委在1年之内给我转了干,还提拔我为副科级干部。《湖南日报》编辑老师对我的指导和提高功不可没,我永生难忘。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