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决策参考>调查研究

贫困地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有益探索——湘西州泸溪县教育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湖南政研网 作者:省委改革办  时间:2019-05-22 15:23:12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自治州考察扶贫时,明确要求下一代接受教育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解决的三件实事之一,并希望“探索可复制的经验”。2014年1月17日,时任省长、现任省委书记杜家毫专程到湘西州泸溪县第一中学调研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确保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得起学,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

  泸溪县国土面积1565平方公里,人口32万,2018年GDP58.1亿元,财政收入5.86亿元,是人口小县、财政穷县、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泸溪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视察湘西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杜家毫书记2014年考察泸溪时的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促进了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全国青少年德育教育先进集体”等600多项荣誉,今年2月以优秀等级通过省“教育两项督导评估”考核,被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全省“教育强县”。贫困地区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发展,有什么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带着这个疑问,近期我们深入泸溪作了专题调研,深感泸溪教育的成就来之不易,做法可学可推。

  做法一:对教育特殊重视,强化教育发展的持久动力

  始终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对教育的特殊重视体现在全县工作的方方面面。县委书记杜晓勇认为,教育事关发展、事关未来,一定要凝聚一切有利因素,办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到“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建立健全党政重教议教机制,县委书记、县长连续14年开年第一天深入教育现场办公,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议教专题会议6次以上,对教育做到了工作优先部署、问题优先解决、项目优先建设、经费优先保障。将乡镇、部门主要领导教育履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强化了抓教育的责任担当。做到“穷什么不能穷教育”。对教育经费投入不打折扣,在财政预算中单列教育经费,及时足额拨付。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新建高标准城镇学校2所,筹建城镇学校1所,扩容城镇学校4所,新增城镇校舍面积3.65万平方米,扩建运动场面积5.01万平方米,新增学位9000余个。做到“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县领导经常深入教育一线看望慰问教师,解决困扰教师的难题。每年评选3个重教乡镇、3个重教部门、10个重教个人和一批优秀教师,近三年分别拿出330万、560万、670万进行奖励。教师节组织优秀教师披红挂彩隆重亮相,让教师感到特别受尊重、有地位。一系列举措,形成了全社会共抓教育的浓厚氛围,汇聚起办优质教育的强大合力。

  做法二: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厚植让每个孩子“有学上”的坚实基础

  始终把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教育机会作为立足点,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关爱工程有温度。全面落实学生资助全覆盖政策,打出补、免、奖、贷组合拳,连续4年获全省学生资助先进县。织密关爱贫困学生四张网:县关工委“协调指导网”、学校“主体责任网”、职能部门“帮护责任网”、乡镇和村“关爱联系网”,确保不让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深入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建立“留守儿童之家”66个、心理咨询室32个,大力开展“代理父母”“爱心妈妈”结对等关爱活动,确保不让学生因留守而失学。控辍保学有硬度。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建立健全“乡镇—村(社区)—学校”联控联保机制和动态报告机制,对屡劝不返的学生启用司法起诉程序,确保学生能够按期返校就读。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保障机制,在思源实验学校设立全县首个残疾儿童特教班,实行随班就读与送教上门双轨制管理,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特殊儿童公平享受教育权利。2019年春,全县小学、初中、高中秋季巩固率均在99%以上。结对帮扶有力度。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以5年为一个周期,每所城镇优质校对口帮扶1-2所农村薄弱校,实行工作目标同步、领导责任同步、工作职责同步、考核奖罚同步,给予人力、物力、智力全方位支持。目前,全县城、乡、村学校共结成125个帮扶对子,2000多名教师深度参与,增强了农村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

  做法三:创新教育体制机制,营造让每个孩子“好上学”的良好环境

  全方位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教育督导机制。在全国首创“按类社区、督导并重、专兼覆盖、综合推进”挂牌督导模式,配备专职人员,责任督学每月深入责任校开展随访督导,全面推进教育督导常态化、制度化。获得全国首批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得到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和教育部的大力推介。建立健全队伍管理机制。注重“严管与厚爱、信任与监督”有机融合,实行教育局领导包乡镇、股室包学校协同管理、捆绑考核制度,领导推门听课、教师点课制度。推行校长聘任制、任期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校长蹲点守校和离校报备制度,通过民主测评、年度考核等方式,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失位。2016年以来,提拔调整校长12人次,免去职务8人次,真正做到让校长能上能下。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坚持“效能优先”,将教师的绩效奖励、评优评先等切身利益与绩效考核挂钩。针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管理的重点工作,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针对乡村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考核,对排在末尾三分之一的教师,当年不能参加进城选调考试,并失去当年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机会。

  做法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让每个孩子“上好学”的基础条件

  始终把配优教育资源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工作,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均衡办学条件。2014年以来,按照“只要有学生,有教学需要的地方,政府就办学”的原则,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校舍51所,增加校舍面积8.7万平方米。全方位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56人以上大班额从5年前的402个减少到137个,下降了66%。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全县中心以上学校宽带入网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均达100%,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全覆盖。优化师资配置。每年选派100名业务骨干教师到村小锻炼,每年将90%的新进教师分配到农村任教,3年不得调动,实行进城必考制;农村教师依据偏远程度分类实施每人每月1400元、600元不等的津贴制度;新建农村教师公转房、廉租房2200余套,解决了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每年将80%的评优评奖、职称指标分配到农村学校,城镇学校教师晋升、评优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有效破解农村师资薄弱难题。推行艺体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对农村艺体教师只聘任到乡镇,进行“走教”式教学,有效解决了农村艺体教师缺乏的问题。

  做法五:着力强化职教培训,搭建让每个学生“好就业”的培养平台

  始终把职教培训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以省级示范职业中学泸溪县职中为平台,狠抓“三个对接”。对接职业岗位抓培训。大力推进面向职业岗位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建设,加强电商、汽修、平面设计等特色专业实践教学,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深化项目教学改革,引项目入校,引产品入教,让学生一边学习专业技能,一边完成商业作品,实现了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的无缝对接。对接就业安置抓培训。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对接力度,强化学生就业跟踪服务指导,让学生能就业、就好业。先后向各方企业输送毕业生2000多人,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学生对口满意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人均月工资达4000元以上。对接服务经济抓培训。深入对接全县农业“八大产业、八大品牌”,大力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对青年农民、贫困户等免费实施“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精准培训。近三年,完成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2万多人次,带动农民创收1.5亿元,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良好效果。

  泸溪教育改革发展带给我们的除了惊喜,更多的是思考。干事业谋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教育大计,百年为本。泸溪坚持教育立县,几任班子不急功近利,多年如一日重视教育、夯实教育基础,才有今天的成就。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建功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画到底,切忌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既为当地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更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干事业谋发展要用心用情,下足绣花功夫。泸溪县县长向恒林说,抓教育就像培育花朵一样,施肥浇灌、修剪除草、病虫防治各个环节都要尽心用情。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只有今天全“心”的奉献,才有明天大“美”的绽放。干好党的其他事业也一样,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招商引资等都需要以务实作风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从而不断将各项工作做精做细、走深走实。干事业谋发展要结合实际,找准立足点。泸溪选准了一条正确的教育事业发展路子,办好普通教育,避免学生到外求学,减轻百姓负担;办好职业教育,有效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从而带动家庭脱贫;办好公办教育,避免民办教育无序竞争,增加学生教育支出。各个地方也要因地制宜,找准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发力点,不可重速度、轻质量,重经济、轻民生,重显绩、轻潜绩。干事业谋发展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泸溪对教育的投入每年都在合理的区间内,循序渐进、兼顾其他,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现任领导干部不能干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而要把握好时度,不搞寅吃卯粮,前人政绩、后人包袱那一套,对盲目修建大马路、大广场坚决说不,对无序举债搞建设、造成政府债务风险的行为坚决说不。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