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决策参考>调查研究

用好“银色人才” 助力乡村振兴——岳阳市君山区实施“银色人才”工程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湖南政研网 作者:岳阳市委政研室、岳阳市老科协联合调研组  时间:2019-07-23 16:01:30

  近年来,岳阳市君山区委区政府着眼构建人才活力激发新格局,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大力实施“银色人才”工程,充分发挥退休技术人才作用,搭建起人才与项目对接的平台,畅通“银色人才”留转绿色通道,鼓励“银色人才”技术创新,建立“银色人才”传帮带机制,积极鼓励和大力引导“银色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他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建好“人才库”,积极开发“银色人才”这一宝贵资源

  坚持高位推动。君山区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就人才引得进、盘得活、留得住、用得好等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决定把“银色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抓,区委书记谢胜同志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启动“银色人才”工程,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退休老干部与老专家发挥作用、奉献余热。出台专门文件。区委组织部在充分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君山区关于打造“银色人才”工程的实施意见》,对“银色人才”的登记备案、聘用期限、传帮带机制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让重视、使用、激励“银色人才”有章可循,也让各地各部门发挥“银色人才”作用成为一种新常态。实行动态管理。对全区退休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调查摸底,分类组建“银色人才”数据库,对老专家的年龄、健康状况、专业技术职称、常居住地、发挥作用意愿等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目前该区登记备案的中级及以上职称退休人员有8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9人。

  二、搭好“大舞台”,为“银色人才”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与产业对接。比如,良心堡镇七星湖村在老农技专家段芬初的带领下,成立宇环水产养殖合作社,将七星湖周边3300多亩低洼水田改造后,推行稻虾共作模式,发展龙虾养殖产业,年产龙虾110多万斤,带动当地农民每户增收1.5万多元,原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农民致富的聚宝盆。在这一示范带动下,稻虾套养在君山区迅速推广铺开,目前全区面积已经发展到近16.5万亩,钱粮湖镇正着力打造龙虾特色产业化小镇。与基地对接。区委、区政府确定市、区两级专家共24名分别对接16个农业产业基地,涵盖蔬菜、养殖、果木、中药材等领域。“银色人才”工程实施以来,各位专家主动沉到产业基地一线摸情况、找症结、想办法,帮助解决了许多生产上的问题,攻克了许多技术上的难关。与农户对接。为鼓励“银色人才”专家深入基层,走进田间地头,点对点主动服务农户,解决农户实际生产问题,君山区给受聘的老专家发放《君山区“银色人才”服务登记手册》,记载服务农户具体内容,作为聘期考核的重要依据。市、区蔬菜专家分别在柳林洲街道、许市镇点对点指导推广酵素肥料和富硒水稻、传授黄瓜嫁接技术,提升了农产品品质,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户增加了收入。如在“银色人才”帮助指导下,柳林洲街道20名菜农嫁接黄瓜增产30%以上,广兴洲镇富硒水稻由5亩试种发展到156亩,通过检测硒含量全都达标,富硒大米价格较普通大米提高了1倍。

  三、育好“领头雁”,加快释放优秀“银色人才”的示范效应

  开展技术攻关,当好研究员。发挥“银色人才”科研经历丰富、技术水平高的优势,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研发新技术、培育新品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如老专家吴凤英退休后谢绝外地高薪聘请,自愿在君山区农科所从事育种试验,承接农业部和湖南省相关农业项目,研发8个辣椒新品种、1个大白菜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7个秋季蔬菜试验新品种,增加了产量,提高了效益。解决实际困难,当好指导员。“银色人才”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坚持边干边学边教,发挥“传帮带”作用,毫无保留地将新技术、新知识教给当地农民和年轻技术骨干。去年,钱粮湖镇观音村农户大面积种植吊瓜,由于没人指导,盲目喷洒农药,致使吊瓜田里不结瓜,每亩损失近3000元,吊瓜专家朱志平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到吊瓜种养基地,手把手指导农户施肥打药,面对面为农户释疑解难,成功解决了病虫害严重和不结瓜的问题,2018年该村种植的吊瓜喜获丰收。助力脱贫攻坚,当好帮扶员。“银色人才”把贫困村、贫困户作为帮扶的重点,送技术下乡,帮助发展产业,近两年带动全区200多户贫困农户实现稳定脱贫。许市镇退休专家颜金堤借助金盆村乡村旅游和湘莲种植产业优势,指导贫困户种植湘莲,多次组织贫困户召开湘莲种植技术培训会,编撰培训手册,让贫困户参与湘莲种植与深加工,帮助贫困户脱贫,2018年金盆村种植湘莲4000亩,产量100多万斤,还引进小型莲籽脱壳和莲米抽心加工企业,湘莲产值提高40%以上,农户人均增收400元,26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四、打好“组合拳”,全面激发“银色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

  考核激励。研究制定专门的“银色人才”考核办法,对受聘的“银色人才”在出勤、技术指导和为基地的管理、生产、销售提供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对工作突出的大张旗鼓予以表彰奖励,在“银色人才”队伍中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保障激励。区财政安排50万元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年终考核等次为优秀的老专家进行奖励;对受聘的“银色人才”定期发放午餐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每年由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为受聘的老专家购买意外保险,解决他们及家人的后顾之忧。宣传鼓励。充分利用报刊、网络、微信等宣传媒体,多渠道、连续性宣传推广“银色人才”的先进事迹。如《岳阳日报》(2018年7月18日)头版头条推介了该区老专家段芬初在“银色人才”工程实施以来指导基地稻虾混养的典型事迹,在全区乃至全市退休干部专家中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他们发挥余热再创业的激情。

  君山区实施“银色人才”工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服务“三农”、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赢得了群众好评,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银色人才“开发大有作为。从君山的实践来看,开发“银色人才”资源的主要收获有:一是培养了人才。通过讲科普,传帮带,全区开展农业科普讲座57次,听众1560人次,印发科普资料2180份,培训实用人才1045人,现在已有142人成为种养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参培人员普遍反映老专家讲得认真、说得实在、通俗易懂,好操作、记得住、用得上。二是解决了难题。君山区老科协和市老科协农业分会近4年先后帮助君山菜农解决生产技术中的系列难点问题,有吊瓜打农药治虫不结瓜、大白菜软腐病等27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等56个。比如,市农业分会老专家关光复联点君山4年多时间,根据田间土壤抽样化验,发现施用磷肥过多,建议进行科学施肥,每亩可减少100斤,节省成本50元,按全区种植甘蓝菜复种面积20万亩计算,每年可节约种植成本(磷肥)1000万元。三是帮助了扶贫。君山区积极探索“党建+产业扶贫”模式,“银色人才”积极参与以“协会联扶贫对象帮提质增效、基地联贫困对象帮劳务增收、企业联贫困对象帮就业转型”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三帮”产业扶贫行动,指导村民创办了专业合作社57家,引导村民创省金奖名牌农产品17个,带领378户贫困户参与就业或创业,每户平均增收1万元以上;帮助贫困户流转土地2034亩,每亩增收600多元,其产业项目规模达3246万元。四是壮大了产业。君山区老科协总结出水面头季养龙虾、二季播种晚稻的成功经验,并逐年推广。2018年全区龙虾套晚稻的面积发展到16.5万亩,每亩产虾110公斤,据统计全区年产龙虾1.76万吨,产值7亿元以上;另外1亩龙虾套种晚稻可收550公斤。据测算,种养1亩龙虾套晚稻比单种早晚稻作物多收入2500元左右。现在君山区农民采用“龙虾套晚稻”种养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小龙虾已成为君山区的一大产业,为富民强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银色人才”开发大有需求。从君山区来看,全区农业人口18万,占全区总人口的72%,从事种养业的有6.67万人。有耕地面积40万亩,其中水田22万亩。2018年,种植面积76.56万亩(含复种面积),养殖面积25万亩。而君山农业部门现在岗在职的只有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70人,农业技术人员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当前农民普遍反映要发展现代农业,既缺种养新品种的推广,又缺种养新技术的现象较普遍,迫切需要农业科技人员现场加强指导。

  “银色人才”开发大有潜力。据市老科协不完全统计,岳阳市农业中级以上职称的有596人,其中高级职称124人。而高级职称的农业专家集中分布在市直、岳阳楼区、君山区、云溪区和湘阴、华容、平江县,占全市88%。这说明全市农业“银色人才”开发还大有潜力、大有前景。应充分认识到,这些农业专家具有独特优势:一是有技术、有经验,“现锅现灶”,基本不须参加培训,服务农业能立马派上用场;二是有情怀、有意愿,“自觉自愿”,基本不需工资报酬,开发利用成本很低;三是知外情、知内情,“熟土熟苗”,基本不需要适应时间,技术指导效率高。可以说,充分开发利用好这支“银色人才”队伍,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又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性。为此,我们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在大量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的同时,不要忽视了“银色人才”的开发利用,应出台政策,真正让”银色人才“在乡村振兴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乡村振兴贡献余热。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