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站在新旧动能转换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长沙必须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全力打造领跑全国、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一、现状:长沙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效初显
具备良好基础。长沙的人工智能产业具有历史渊源。1981年,在长沙成立中国第一届人工智能学会;1982年,创刊中国第一本人工智能科技刊物;1988年,出版中国第一本人工智能专著;2011年,验收中国第一个人工智能项目。同时,长沙集聚了大批科研创新平台机构,如“自兴人工智能研究院”,湖南大学的机器人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国防科大的机器人研发在国内处于领先状态;此外,长沙市各层级重点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陆续开设了专业学科,现拥有相关院士10余名、科员人员2万余名、研究生1.5万余人,具备了科教人才优势。
形成产业链条。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是全市22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截至2018年,全市产业链上中下游共514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实现产值42.09亿元,增速为7.3%。产业链全年营收145亿元,同比增长29.87%。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关联汽车347家,其中,芯片、算法、大数据等基础层企业229家,感知、传感器、识别技术、自动化等技术层企业77家;整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专用车、无人驾驶车辆等应用层企业41家。
拓展应用场景。在智能制造领域,全市试点企业464家,“国字号”27家,总数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全国第四,“长沙模式”蜚声全国。在智能驾驶领域,率先出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实施细则,智能系统测试区及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牌种类居全国前列。京东无人车总部前期将建设“京东军民融合(长沙)研究院”及“无人车(长沙)产品开发中心”,后期将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营造发展氛围。主要体现在“三个一”: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先后出台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若干政策。组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设立专家委员会和专业服务载体。引进了一大批企业。湖南湘江新区吸引了地平线、腾讯智慧产业总部、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德国大陆集团、京东无人车总部、百度Apollo等大批人工智能巨头企业落户。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中国(长沙)智能制造峰会和论坛。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互联网岳麓峰会,形成“春有岳麓、冬有乌镇”的行业格局。
二、机遇:人工智能产业处于“黄金窗口期”
产业将迎来“井喷式”发展。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和应用,会使各行各业的生产和服务方式、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特别是在5G商用开始建设和物联网大力发展后,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迎来一次爆炸式的井喷。《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有望超过700亿元,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我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智能红利”将有望弥补人口红利的不足。
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世界各国纷纷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进行扶持培育,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美国继2018年成立人工智能专门委员会、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委员会后,又在一年内陆续发布了系列人工智能战略规划;欧盟也推出了《欧盟机器人研发计划》;2018年1月,英国政府决定投入超过13亿美元,大力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法国政府宣布将在2022年前投资18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7月份,德国政府通过了“人工智能战略计划”。
人工智能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2017年两会上,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人工智能在国家层面得到正式认可;同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标志着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框架搭建完成。规划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使中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国内城市纷纷抢占发展先机。目前,全国有近40个城市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产业。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在拥有领先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投入和推进力度。如上海出台了22条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深圳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和芯片产业发展政策,加快突破芯片、算法、感知等关键技术。另一方面,皖、渝、豫、川、陕等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发力。如安徽省每年安排2亿的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
三、不足:长沙市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长沙市16家企业列入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7个项目获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和新模式项目,但由于目前长沙市智能产业主要靠初创型企业自发推进,以单打独斗为主,导致产业发展还存在有技术无产品的“硬伤”,很多技术“墙内开花墙外香”,如中南大学唐琎教授的无人车视觉技术被华为收购。同时,由于基于5G应用的智能驾驶、智能装备、文创等产业尚处于新兴阶段,有关部门和园区专注于某单一企业,导致试点示范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头部企业和高端人才仍然欠缺。根据《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公布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未来企业”排行榜显示,长沙没有一家本土企业入围。人才方面,根据“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创业领军20人”显示,长沙市没有一个创业领军人物;同时,省内主要高校培养的人工智能人才匮乏,企业普通存在“招不到人、用不起人、留不住人”的现象。2017年就长沙某高校智能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去向调查显示显示,49.23%的本科生和51.53%的研究生选择到一线城市就业。
场景应用门槛比较高。一方面是软硬件投入成本高。在抽样的22家企业中,人工智能年平均投入252万元,其中软件(服务)年投入155万元,硬件年投入97万元,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另一方面是创新技术获得难。复旦大学发布的《2018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显示,长沙在地市级政府的开放数林指数与排名中并不理想,在选取的38个城市中总排名33位(详见图表)。
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2018年的《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白皮书》中,人工智能政策环境方面,长沙并没有进入前15强,而北京、上海在政策和创新力度上具备领先优势,杭州、合肥、武汉位于第二梯队。比如天津设立1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合肥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长沙市对智能化改造升级愿望强烈的制造业企业多数集中在材料、零部件和轻工、食品等行业,利润率低、盈利能力弱,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还不够大。
四、路径:以前瞻性思维深耕人工智能产业
聚焦应用场景,做足“特色”文章。一是推动智能制造场景应用。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超1.9万亿元。长沙智能制造要瞄准市场规模,从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等应用率逐渐饱和的领域走出来,逐渐向冶金、石化、纺织、工程机械等传统领域渗透,并积极构建从采集、分析、转化、反馈等环节的精准数据流闭环,突出重视工业大数据价值。二是推动智能驾驶场景应用。做强做优封闭测试场景,打造国家大规模城市级V2X应用(长沙)示范区。全力支持“两个100公里”,即100公里城市道路智能化改造、100公里智慧高速。建设自主泊车示范应用场景,打造国内一流的5G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三是推动智能医疗场景应用。加大光琇-自兴智能医疗研发的AICKS平台在各大医院的推广力度,解决现阶段染色体核型分析过程周期长、效率低、医生超负荷工作的难题;积极推广创星“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医院”等服务平台,创立真正惠及老百姓的医疗模式。
围绕产业链发展,持续推进补链延链强链。一是瞄准基础层强链。一方面继续加大对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图像视频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基础层的研究力度;另一方面,推动飞腾高端计算芯片、麒麟操作系统、长城银河主机服务器和天河超级计算机等自主可控的产品发展人工智能产品。二是瞄准技术层补链。重点培育地平线、千视通等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纳雷科技、北云科技等企业在感知识别技术、高精度定位等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同时,集中力量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语言技术处理领域进行补链条。三是瞄准应用层延链。加强与BAT为代表的互联网行业合作,建设好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智能基础设施;瞄准消费级终端应用及行业场景应用两部分,积极推进工业机器人和服务型机器人在智能工厂、智慧家庭领域的落地。
补齐发展短板,全面增强基础能力。一是注重招才引智。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及研究团队,如姚新、刘宏、乌镇智库等;充分利用蔡自兴教授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资源,采取交叉培养的形式,形成“人工智能+X”培养新模式。二是强化主体培育。梳理国际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图谱,充分利用互联网岳麓峰会、世界计算机大会、中国(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等平台,积极开展靶向招商和全产业链招商;编制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重点招商项目库,策划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三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开展无线网络提升行动,加快部署5G网络、窄带物联网(NB-IoT)等新型网络技术。推进电网、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发挥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资源优势,统筹全市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一批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
搭建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成长提供便利。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政府采购“腾讯云”“阿里云”等云存储和云计算资源,免费提供给人工智能创业企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共享公费建立的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环境等,降低初创企业开发成本。加快推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院、湘江地平线人工智能研究院、中车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启动建设。二是推进大数据共建共享。市数据资源管理局要突破行业藩篱,共享存储、云计算、仪器设备等公共资源。比如在医疗领域,推动临床数据的解析、清洗、结构化,唤醒沉睡的文本数据;在交通领域,通过路网监控、拥堵点分析、信号控制、交通问题诊断等大数据的共享,提高道路畅通率。三是带动市场培育和推广。按一定额度、一定比例采取最高补助封顶的办法,鼓励制造业企业对现有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建立首台(套)首批次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奖补制度,鼓励政府向本地人工智能企业购买服务产品。
优化营商环境,浓厚产业发展氛围。一是抓好现有政策落实到位。建议由市工信局把近年来中央到省、市层面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包括行业门槛准入、园区场地和设施的提供、人才培育和吸引、人工智能的科普推广等方面,确保现有优惠政策落细、落地、落实。二是优化企业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有效结合湖南金融中心和湘江基金小镇集聚的金融资本,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社会资本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投资力度。建立人工智能企业“白名单”制度,精准服务企业发展需求。三是提供多类公共服务。举办“长沙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做大做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湘江联盟,围绕重庆、上海、长沙三地测试区特色发展加快推动测试区联盟成立。策划和筹备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峰会等活动,争取将全国性或全球性的1-2项赛事落户长沙。
(执笔:阮健)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