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画院,刘云先生与我们畅谈潇湘山水画之远景。他说,“往外走”“求不同”,潇湘山水画创作任重道远。
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与刘云探讨:第一,湖湘文脉和当代潇湘山水创作的关系;第二,湖南当代山水画群体的特点,以及山水画创作与本土地理地貌的关系。
什么是“湖湘文脉”?刘云认为,就是湖南人对自然、对宇宙的崇尚。湖湘文化很大一部分还是属于楚文化的范畴,像屈原的《九歌》之类,描写的都是浪漫的巫骚意蕴。就历史的脉络来讲,书法有怀素、柳宗元、何绍基等;画家有易元吉、髡残等,他们成名并不是在湖南,但是与湖南有很多牵连。湖湘文化在近现代还孕育出了齐白石这样的大家。反观当代这一块,湖南山水画家没有很好地寻找湖湘文脉的源头,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探索,反而脉络并不清晰。
刘云说,湖南人的性格深深影响了湖南画家的创作状态,像齐白石、黄永玉,湖南人的性格确实影响了他们艺术创作的状态。湖南地域民俗民情也是湖湘文化里一个很大的源头。这些原因促成了湖南画家的作品的独特性。这几年湖南山水画在外面交流、展览比较多。还有一个比较令人欣慰的点,就是当前的湖南山水画群体面貌的多样性值得称道,最近湖南八人展里的八位画家,每位画家都有自身的面貌,存在差异性。正是因为这种面貌的出现,撑起了湖南山水画的现状,“一人一品”让外地人对湖南山水产生了一定的印象,对湖南山水画的健康发展有很多好处。放在全国山水画创作来看,则整体性的影响力还不够,缺少一定的冲击力。
湖南画家基本是以潇湘风貌为创作背景,恰恰是因为这种地域性的明确,在全国山水画创作范围内与其他地区存在不同,这就是我们的特点。而且湖南的山水画群体里还有一波领军的人物,且每个人都有和潇湘风貌息息相关的独特面貌,体现了画家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对于这种现象,刘云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有几代山水画家的脉络是很清晰的。初期,有一批民国延续下来的山水画家,他们并没有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力,但他们聚集在湖南的学校等艺术机构,对湖南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张一尊、段千湖、杨应修等比较有代表性;再就是一批从各个专业院校分配来湘的画家,如曾晓浒、莫立唐、徐照海等。新中国成立后潇湘山水画的发展错失了几次机会。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的一批老画家举办了“写生采风万里行”,形成了新金陵山水画创作群体;上世纪80年代起,全国山水画的交流增多,湖南的山水画家却没有趁机走出去,又错失了一次机会。“单干”、没有形成团体,是湖南山水画影响力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2000年以后,湖南中青年山水画家开始异军突起。省画院、省美协和湖南师大美院等出现了一批以山水画创作为主的画家,开始经常在全国性的山水画展览中露脸,成为人们了解潇湘山水创作的窗口。现在湖南的山水画创作,还要聚集一群有志之士“往外走”。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