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讲座报告

郭继承:跟着习主席学国学

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郭继承  时间:2019-09-24 11:15:30

QQ图片20171122164845

郭继承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临近结束时,菲科问道:“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听到众人的笑声,菲科补充道:“因为我本人当选众议长已经很激动了,而中国这么大,您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在回答菲科这个提问时,习近平主席引用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如果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放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海洋里去理解,我们就能知道,习近平主席所引用的这句话内涵非常深厚。我们今天就来解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的内涵,以及这句话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怎样的家国情怀。

  “无我”是很典型的中国文化。“无我”的状态在《庄子》里有描写,在《道德经》(《老子》)里也有。“无我”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如果用老百姓都听得懂的话来解释,“无我”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举个例子,一般人就好比在自己身边竖了一堵墙,这堵墙使得他和世界隔开了,隔开以后我们一般就只关注墙里边的事,也就是只关注自己的悲欢离合。如果我们把这面墙往外推,把自己的朋友、亲人甚至国家都包括进来,这个状态就是从“小我”开始往“大我”发展。比如孟子有句话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小我;“以及人之老”,爱护天下的老人,这就是“大我”;“幼吾幼”爱护自己的孩子——小我;“以及人之幼”,爱护天下的孩子,这是“小我”到“大我”的突破。当我们把一个国家包围在自己的“墙”里边时,那就是以天下兴为兴,那真的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这个国家去奋斗了。如果我们境界再大一点,把这面“墙”给拆了,那么人是什么状态呢?实际上那就是把自己的这一滴水,融入到无限的人民的海洋中,融入到整个世界和宇宙的海洋里边。这个状态就是“无我”了,“无我”的时候实际上恰恰是拥有了一个世界,是一种对整个世界都有责任的情怀。

  当“小我”与世界隔离的“墙”被打破以后,一个人融入到人民的海洋中,一切的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这时候才有了习近平主席所引用的这个话——“我将无我”。个体和世界之间的“墙”没有了,一个人融入到人民、宇宙的海洋里,这时他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份努力,都不是为自己考量,这就是“无我”。“无我”之后,不负人民,那就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叫“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翻译成今天的话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对应起来,就是真正的圣人不是为自己考量,他没有“小我”的算计。圣人的一切考量都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这就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那么,圣人怎么才能“无常心”?“无我”,没有“小我”的算计,把自己的这滴水融入到人民的海洋中去,人民需要什么,人民的幸福指向什么,他就往哪个方向奋斗,这就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结合习近平主席的原话,大家想想,面对如今中国的发展格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为世界承担更大责任的博大事业面前,一个人怎么样才能驾驭全局?那就需要内心非常地纯净,没有“小我”的考量,站在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世界的未来的角度去考量每一个战略决策。

  事实上,在许多场合,习近平主席都说过类似的话语。2014年,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曾用“以身许国”描述自己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工作状态,并将自己的执政理念概括为“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也就是说,他要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奉献给国家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对每个人尤其共产党员,有很大的启发。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因为这些痛苦、烦恼、纠结、挣扎、患得患失,都来自于“小我”。如果一个人内心的格局很小,只关注自己的悲欢离合,只关注自己的职称、收入、奖金,那么他就会进退失据、患得患失。实际上,很多的烦恼都是在“小我”的计量中产生的。一个人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只要别人幸福了,自己就幸福了,只要国家发展了,自己就高兴,你还会有什么烦恼呢?也就是说,当你一个人内心没有“小我”的时候,他会因为别人的成就和对人民的贡献而发自内心的欢喜,而对自己那点利益的算计、得失的斤斤计较,就会变淡甚至没有了。

  所以,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无我”的状态,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之一,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禅宗,它最后的精神指向的都是把“小我”打破,造就一个“大我”,最终走向“无我”。一个人真正做到“无我”,放下个人的得失算计的时候,他的心就会海阔天空。所以我觉得,我们要过幸福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像习近平主席那样,学习“无我”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文化实际上都是让我们打破“小我”的墙,生发出“大我”和“无我”的情怀。而与之相反,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其整体价值导向恰恰是在塑造“小我”、强化“小我”。那么中华文化的“大我”“无我”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它是个人和国家融为一体,个人和人类的命运融为一体的精神。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创造世界的“大同”,才能创造人类幸福的未来。一旦人们走向人人自私、人人计较个人得失、自己的利益比天大的“小我”境界,甚至“小我”被固化,就会产生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利益的冲突、血腥的抢掠。人类历史上那么多的血腥屠杀,都和“小我”的膨胀有关。如果一个人只关注“小我”,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天大,人际关系也就处理不好,和同事、朋友之间也都会发生很多冲突。所以,我们追求个体的幸福、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都应该学习中国文化中这种“无我”的精神。人人去奉献,人人为别人着想,打破“小我”的束缚,走向“大我”和“无我”,个体、人类、国家才会都幸福。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一句话:“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这句话出自韩愈的《五箴》。韩愈的《五箴》是对自我的批评与反省。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肝脑涂地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要在今后承担更大的使命,我们党自身的组织建设极其重要。我结合中国的历史,为大家做一点解读。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一个基本经验,那就是只有当我们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后,才能把国家的各种力量汇集起来,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形成磅礴之力,从而使国家走向稳定和发展。这时候,国家生机勃勃,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外敌不敢入侵。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那就是缺少了大一统的力量,这个时候,军阀割据,内乱频繁,内忧外患,外敌入侵,老百姓生灵涂炭。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基本经验,那就是:中国想发展、强大,老百姓想过好日子,一定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把各种事务统率起来。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那么,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胜任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地自我净化、自我革命,不断地正视自己的问题,用习近平主席的话叫“刀刃向内”,有敢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的勇气和智慧。中国共产党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净化、自我革命,才能始终保有鲜活的力量,走在中国人民的前列。这时候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起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担当,从国家来讲,我们才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今后的任务,无论是“两个一百年”的实现,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在于我们党能不能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能不能真正“刀刃向内”,有正视自己、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让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积极向上、干净担当的精神,把中华民族团结在我们党的身边,从而实现我们整个国家战略布局。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习近平主席讲,“人患不知其过”。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千万不要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客观地,没有一个人会不犯错,每一个组织都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国家也是,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组织,每一个国家都面临各种问题。面临各种问题是常态,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矛盾的世界,它不可能没有问题。一个人也不可能没有缺点,关键是“人患不知其过”。有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有没有能力认识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就像鸵鸟一样,遇到危险就是把头埋在沙漠里,面临风险的时候掩耳盗铃,回避问题,那真的就是“自寻死路”了。

  所以,有问题不怕,怕的是不能发现问题,怕的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勇气和智慧。“人患不知其过”,人最大的忧患就是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既知之,不能改之,是无勇也”,如果你知道问题了不能改正,那就不是真正的勇敢。勇敢是什么?问题出现了,就算伤筋动骨,刀刃向内,也要割舍掉自己的利益,承认自己的问题,改正错误。不顾及自己的脸面,真诚地面对人民、面对历史、面对时代、面向未来,这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刀刃向内”,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完成自己的战略使命。

  要勇于正视问题。没有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是常态,但是我们一定要敢于正视问题,一定要懂得“三省吾身”。把自己的问题给认识清楚了还不够,问题认识之后,要直面它,正视它,解决它。正是在旧问题解决,新问题产生,问题不断产生与解决的过程中,我们的党组织才永远生机勃勃。所以我觉得习近平主席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引用这句话,是告诫全党一定要注意承担自己的使命,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自己身边,通过干净、担当,自我净化、自我革命,保持共产党人良好的形象,来赢得人民的拥护。

  我们党怎么才能有良好的形象或者干净担当的状态,来吸引或者赢得全国人民尊重?第一就是正视问题,第二就是要勇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化解一个一个的难题,迎接一个一个的挑战,把党的建设推向前进。当然,这是一个大道理,需要每一个党员真正去把这个精神落实下来。

  比如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我就在想:我怎么去落实习近平主席这个讲话呢?我讲课的过程中,有没有把“中国”这个两个字体现出来?我传播的思想有没有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为中国人民说话、为中国的国家利益呐喊?有没有把传播真理,传播正确的价值观,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的责任给担当起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那就需要把“中国”两个字给凸显出来,站稳自己正确的立场,为民族呐喊,为中国的进步事业鼓与呼;追求真理,把正确的价值观,把中国精神、中国智慧,把人类最璀璨的智慧、精髓,传播出去,来造福人民,推动中国的文化振兴和文化自信事业发展。

  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认识到以后,我们就得改。比如知识分子,如果对人民群众、对社会现实了解得不够,那就得改。文化创作、文化传播、文化研究要立足时代,研究时代,回应时代的挑战、人民的呼声。只有让文化走进人民,只有让人民听得懂、对社会进步有积极的意义,它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反省。而每一个党员尤其领导干部同志要去想的,那就是在为人民服务的本职工作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对人民的诉求倾听得够不够,有没有把人民的声音反映在我们的决策里,是不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另外,我们在工作中有没有形式主义,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等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找出哪些地方自己做得还不够,哪些地方和人民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还有差距,找出来以后就是去改正,这才能体现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大智大勇,我们中国共产党才能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干净担当的状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说到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时,习近平主席使用了典故“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这句话出自西汉思想家刘向的《说苑》。《说苑》这本书里主要是一些传说故事及文艺评论。那么,这句话放在习主席讲话的原文中,他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领会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一带一路”以及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有更深刻和全面的把握。

  其实,“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后面还有两句,叫“道之所在,天下归之”。“万物得其本者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万物的生长一定守住根本,如果把本给丢了,一项事业就“死亡”了,夭折了,就不能前进了。所以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要问自己:我的“本”是什么?比如中国共产党在近代诞生的时候,那时风雨如晦,灾难深重,老百姓生灵涂炭,内外交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奔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而且在艰难困苦中,不改初心、肝脑涂地为国家、为人民打拼。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本”。如果中国共产党永远为人民去服务,永远为中华民族呐喊,我们党的“本”就抓住了,那么它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个人也是如此,比如说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的“本”是什么?那就是把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去造福人类,造福社会;价值观要正确,思想内容要好,对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我的“本”。一个知识分子,如果你传播的价值观不正确,传播的立场不正确,传播的内容对社会进步和文明进步有害,这个“本”就丢了。所以大家注意,尽管处在不同的位置,工作的分工有区别,但是我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去为人民去打拼、为国家去服务。“本”去抓住了,这一辈子就会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反之,“本”抓不到,有时甚至是违法乱纪了,丧失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这个“本”,后果就很严重。

  所以我送年轻人一句话:年轻人就像海绵一样,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的时间去成长,充实自己。你在青少年时期吸收的东西越多,将来有机会的时候,你才能挤出更多的水,也就是说才有更大的能力为人民做事。如果青年时期混日子,该珍惜的没有珍惜,该努力的没有努力,到了三四十岁需要展现自己价值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丢了“本”。“万物得其本者生”,每一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的“本”是什么,要牢牢抓好自己的“本”。

  “百事得其道者成”,所有的事,顺道则成,逆道则亡,所以说“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道”是什么呢?就是规律。抓住了规律,顺应了潮流,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价值;螳螂挡车,背道而驰,逆道而行,最终就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用在国际形势上,“大道”是什么?“大道”就是世界各国不可能走向封闭,在交流和贸易的过程中,人类的不同文明交相辉映,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果你逆经济全球化,走向封闭,这就是背道而驰,所以“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百事得其道者成”用在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演讲中,给我们以怎样的启发呢?就是每一个国家一定要把自己的“本”给找到。那么“本”是什么?我们中国的“本”就是自己的发展。如果将来中国的发展有问题的话,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只要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本”守好,做到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就不惧外部的挑战。也就是说,当我们自己做好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有了迎接一切挑战的能力,我们就不惧任何风吹雨打。反过来讲,我们如果把“本”丢了,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当外部挑战来临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能力迎接挑战。所以,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们一定懂得“万物得其本者生”的道理。只有我们自己变得强大,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了,任何挑战都只是风雨的洗礼,我们的国家会更加茁壮的发展。

  那么“大道”是什么?“大道”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就是互通互融、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只强调自己国家优先,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这是背道而驰的。从长远来看,一个背道而驰的政策,终将“大江东去浪淘尽”,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

  所以我们再看中国提出的一系列理念,比如“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共商共建共享,都是有高度的,这个高度就是“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中国的主张符合“大道”,顺应了人类历史的潮流,必将得到越来越多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认同和支持,也一定会展现出勃勃生机。反过来讲,如果某些国家提出自己是优先的,什么事都只盘算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动用一切政策打压别的国家,这是不是历史的潮流?这不是,这是逆流。违背历史潮流的做法,即便是一时收效,从长远来看也一定会被历史潮流所抛弃。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们一定要站在历史发展趋势的高度,来看待世界的格局,来看待中国的政策。有了这样的高度,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放在自己身上,外部的压力也就能解决得好,这就是“得其本”。自己强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自己强大就有了解决其他问题的实力和基础。同时,中国提出的一系列主张,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等,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坚定地走下去,就会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2018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在日内瓦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的决议,而这个决议里就提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说明中国的主张顺应了历史潮流“大道”,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认同,“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的讲话中引用了汉代王符《潜夫论·释难》中的一句话:“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那么,习近平主席在这个场合引用这句话想传达什么?

  文化艺术界和社会科学界对文化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引导、文化自信的树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部好的文艺作品,比如电影、歌曲等,都会影响千千万万的人。千千万万人在看一部文艺作品的时候,这部作品的价值观和所要传达的文化精神就渗透下来了。所以,文化艺术界和社会科学界对中国的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深刻阐述了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所肩负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是为国家、为民族“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并强调,“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一个国家的真正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在哪里?发展经济这是最表层的。一个国家能够生生不息,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间站稳脚跟、经得起考验,仅考虑经济发展是绝对走不远的。一个民族能够持久不息地发展、繁荣,其背后是文化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是精神家园的力量,是正确价值观的力量。所以,一个伟大民族的背后,一定有伟大的精神世界,一定有伟大的文化,一定有伟大的心灵家园。一个没有伟大的心灵世界、精神家园与高远的精神追求的民族,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民族,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多少民族烟消云散,而我们中华民族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文明的河流从未干涸,靠的就是文化。伟大的中国文化所传达的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使得中华民族在饱经各种风霜考验时,依然历久弥新,一直走到今天。只有伟大的心灵世界、伟大的文化,才能养出一个民族持久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们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这还不够。从长远来看,未来的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在哪里?这就是习近平主席说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一个民族真正地长久发展,其灵魂是什么?就是这个民族文化中高远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那么,这个灵魂谁来塑造?文化艺术界以及社会科学界的同志们对一个民族的灵魂塑造至关重要。

  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培根铸魂”,那么,文化文艺创作在整个民族发展的长河中起什么作用?“培根铸魂”。“培根铸魂”使得我们民族有了今后战胜一切挑战和困难的勇气、智慧、底气。文化界、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这个群体,对“培根铸魂”,对塑造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翻译成老百姓都听得懂的话就是说,“培根铸魂”的事业、中华民族复兴的事业,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席,每一个人都要去努力。尤其是演艺界、文化界的同志们,一定要慎之又慎,他们的作品绝不单单是一个作品,其背后还蕴含着作品播出之后会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比如我作为一名最普通的老师,我的每一堂课,我讲的每一个观点,一旦传播开来,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对听众有什么引导,这是我必须考虑的。对国家建设不利,对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不利的话,一定不要说。一个文艺作品如果戕害人的心灵,有错误的引导,这个作品罪莫大焉。所以“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意味着,每一个文化研究者、学习者、传播者、弘扬者,推而广之,每一个中国人,在民族复兴,在“培根铸魂”,在创造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伟大事业中,都不能缺席。所以,习近平主席引用这句话至少有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我们要懂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还要在文化层面,在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层面发力。只有伟大的精神家园、伟大的心灵世界、高远的精神追求,才配得起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让中华民族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无论经历多少风吹雨都能站稳脚跟,真正支撑起中华民族万古长青的事业。

  第二个意思,我们要读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的使命和担当是什么。一定要为国家“培根铸魂”,书写时代、讴歌时代,为我们这个国家去发声,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事业去发声,让每一部文艺作品都能对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对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个意思,每一个人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对文化传播有作用,都不能缺席。今后,每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发声的时候,都得掂量掂量是否利于世道人心,是否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社会的进步有积极的意义。我们争取所说的每一句话,发表的每一部作品都对国家、社会、人民有利。

  做到以上三点,我们的民族一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民族,我们的社会风气一定是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我们的国家汇聚起来的力量一定是磅礴之力。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2018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了《韩非子·显学》里的一句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了卒伍。”习近平主席引用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干部的培养以及我们如何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州部是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卒伍指士兵的队伍。这两句大意是:宰相一定从基层州部兴起,猛将一定从基层卒伍发端。宰相是在每一个地方工作的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政治历练和管理经验,一步一步成为宰相的。猛将都是从战士冲锋陷阵的各种厮杀、考验中一步一步地成长为一方将领的。这句话放在习近平主席的整体讲话里,实际上是为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怎样成长起来,指明了方向。

  一个真正有能力、有担当、有情怀、有抱负,想做事、能干事的干部从哪里来?是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习近平同志就曾在梁家河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七年。他离开梁家河的时候,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有坚定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的有志青年。他一步一步地历练,把中国的基层了解得很透。习近平主席在讲述自己经历的时候曾谈到一个叫柳青的作家。柳青是一个陕西作家,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他的《创业史》很多素材就是从那儿得来的。柳青可以做到中央或者陕西省的一个文件发下来,他会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哭还是笑。就是因为他真正了解老百姓,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十多年,他才能写出好作品。后来习近平主席曾讲过,这对他的震撼很大。所以大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反腐败还是绿水青山,这些得人心的政策从哪里来?来自习近平历练成长过程中,对民心、对社会发展深切的了解和深刻的洞察。

  我曾经给一位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交流过,我说你就像一朵花,花开得那么艳丽,是因为它把根扎在土壤或水里,这样才能吸收到源源不断的营养。土壤和水是什么?就是社会实践,就是人民群众。只有扎根在人民群众和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我们才能了解中国,了解人民,这样的文艺作品才鲜活。做官也是如此,每一个政策都能让人民衷心地拥护,让老百姓拍手称赞,我们的执政根基才稳。领导干部如果飘在上面,不了解社会实践,不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是一个“灭顶之灾”。所以,我们党和政府的事业要万古长青,就一定要把根扎在最鲜活的社会实践中间。希望我们的年轻干部,在从政的时候,不要期待着一下子就跳到中央,高高在上。一个干部是怎么成长的?一定有相当长的时间是扎根人民、扎根实践的。只有把自己的双脚站在田地里,站在广袤九百六十万土地上,站在老百姓生活的土壤里,了解人民,了解鲜活的实践,将来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你所做的每一个决策才是得人心、顺民意的。只有这样,我们党才有了鲜活的执政根基。所以一定要记住,优秀的干部一定是来自于人民,走进人民,了解人民的,一定是在鲜活的实践中锤炼成长起来的。在培养干部的时候,一定要让干部深入基层,只有贴近人民、走进人民和人民同吃同住,才能培养起一颗爱人民、懂人民的心。

  社会需要什么,民族复兴需要什么,老百姓的问题在哪里,文化的导向就在哪里。要走进人民,倾听人民呼声,了解老百姓的需求。文化要为人民服务。文艺作品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实实在在地帮助老百姓,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

  “猛将发于卒伍”。历史上有个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这段历史大家都很清楚,这就告诫我们,一定要注重实践,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解决问题,空谈理论,必然失败。比如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贺龙元帅,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那么多的战将,都是在战争中锤炼出来的。所以尤其是在军队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猛将发于卒伍,在真正的实战中、在各种演练中间,锤炼一个优秀的指挥官。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为各行各业的人才指明了方向。企业家不是耍嘴皮子,要在干事业的过程中彰显出企业家的风采。知识分子不能空耍嘴皮子,要走到人民中去了解人民的需求,要说人民能听懂的话,推动社会进步。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理解时代、阅读生活的作品,引导积极的社会风气。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领导干部不能浮在上面,高高在上,一定要有一个阶段深入基层,走进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理解人民需要什么。这样等到走上更高领导岗位的时候,才不会走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才能让每一个政策深得人心,才会成为出色的管理者和优秀的干部。总之,“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是哪一行的人才,都要走到人民中间去,走到最鲜活的实践中间去。谁了解时代、了解生活,了解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需要什么,谁就能在新时代掌握主动权,做出成绩。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