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前夕,我和谭谈、水运宪驱车数百里,到常德石门,去参观一座私家藏书楼,并捐书以表达我们的敬意。
中国私家藏书,从春秋秦汉至今,历经数千年,弦歌不绝,薪火相传,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绵泽的重要管道。
车行大地,秋阳仍烈,我对即将见面的逸迩阁书院作种种的猜想。
伫立于逸迩阁书院的门前,凝目由石门张铁夫撰文、桃源书家张锡良书就的《逸迩阁赋》,不禁心旌摇动,从心底里发出一声赞叹。壮哉斯楼!我不由地想起多年前在沅陵拜谒二酉山藏书洞的情景。为了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美丽的传说,不惜冒着酷暑,沿着那天梯般的台阶、崎岖艰险的山道奋力攀爬,只为一睹那弥漫历史烟云的小小的山洞。年逾古稀的李元洛先生夫妇也婉拒众劝,顽强登顶。在书有“古藏书处”大字的洞口,我们双手合十,燃一炷心香,膜拜这中华文明神圣之地。藏书洞已空旷如谷,那些藏之名山的经书已烟消云散,只留下后人盘桓于此的诗文墨迹。无论是传说中藏经于此的武陵人善卷,还是为避秦时“焚书”之祸而车载舟济,辗转数千里,得以保全典籍的儒生,虽无信史可征,但我仍愿意相信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我在思接千载的联想中跨进书院的大门,沿着台阶一层一层参观完七层藏书楼,我们不约而同地惊呼,震撼!
不惟楼宇之壮阔,不惟书架之名贵,不惟管理之现代。更惊叹其藏书逾45万册之巨,在当下中国民间藏书者中罕有,且藏书中经史典籍,传世藏品,孤本善本,谱牒线装,满楼宝藏。一楼的阅览室任何读者都可以免费借阅书籍,还开设了盲人阅读室、心理诊疗室,一切公益化,这是一片多么纯洁的天地。
在藏书楼顶,我凭轩远望,不远处便是石门县城,这个位于湘西北的山城,在澧水的环绕下,美丽而恬静,书院就位于离县城6公里的易家渡镇高坪村。
这座藏书楼的传奇,是因了一段美好的姻缘。楼主与易姓妻子青梅竹马,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同窗十载,终成眷属,从此高易两家就走上一条夸父追日般的书籍收藏之路。改革开放40多年,见证了这两个家族艰辛、奉献不懈的收藏历程。高易两家有殷实家境,有不错的企业,有开明的心境,两个家族倾其所有、倾其所能,共同完成楼主一心追求的梦想。这不由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所说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一种情怀,一种担当,一种奉献,一种追求,在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多么弥足珍贵。书,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著书、藏书、教书、读书、爱书的人,才可能使我们的文化历经风霜雪雨,惊涛骇浪,雷电烈炙,山崩地裂而不毁。
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身处在逸迩阁浩瀚的书海之中,我深切感到,这里象征了一种民间的伟力,从另一角度见证了祖国日益强盛的历史,盛世藏书,盛世气象,它不仅仅是财力的表现,反映出来的更是一种胸襟,昭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远见、民族的希望、民族的前景。
秋,是果熟的季节,石门的蜜橘正飘着浓浓的果香,但我在这浓浓的香味中,却分明感受到另一种特别的书味,它从书院飘来,弥久不衰,直入心腔。在这最美好的时刻,我愿意把这最美好的香味,献给新中国的70华诞。愿祖国永远年轻,永远健康。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