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十二兵团为什么会成立一个湘剧团
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我这个年已九旬的文艺老兵心潮起伏,许许多多往事不断在脑海里翻滚,其中值得一说的很多,今天就为湖南省湘剧院“寻根”吧。
1949年10月国庆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工作团于10月10日在长沙成立,这就是湖南省湘剧院的前身。一般来说,部队很少成立地方剧种剧团,十二兵团为什么会成立一个湘剧团呢?起因是这样的:
这一年7月,中华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实际上就是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田汉同志找到了十二兵团政治部出席文代会的代表李林同志,写了一封信给兵团萧劲光司令员,介绍湘剧艺人在抗日战争期间受党的影响,不惜牺牲,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情况,希望解放长沙后,把这一主要剧种抓起来,建立一个湘剧团。
萧劲光司令员兼任兵团党委书记,立即召开党委会进行研究,大家一致同意接受田汉同志的建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工作团”(以下简称洞庭湘剧团),任务是“为兵服务,兼及地方”。派文艺科长李林、副科长艾耶及地方上的刘斐章(时为演剧六队队长)、田洪(田汉的胞弟)负责筹建。
湘剧艺人的家国情怀
不久,兵团政治部任命田洪为团长,名老艺人黄元和为副团长,在省会湘剧界掀起了参军的热潮。我被派到团部负责接待、登记报名参军的湘剧艺人。不到一周时间,报名者多达三百多人。当时衡阳尚未解放,国民党败退时潜藏了不少特务,因而长沙出现谣言,影响着人心的安定。这种环境下,湘剧艺人却毫无顾虑,响应兵团的号召,热情参军。这种思想基础不是偶然的,它来自于抗日战争中,从1938年到1942年期间,湘剧艺人通过共产党员田汉的艰苦工作接近中国共产党,在行动上接受党关于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团结抗日。在这五年中,田汉同志先后组建了七个湘剧抗敌宣传队,1942年又在广西桂林组建了中兴湘剧团,这些团队积极排演田汉、欧阳予倩创作的《江汉渔歌》《土桥之战》《新武松》《新会缘桥》《双忠记》《梁红玉》等新編历史故事剧,在“戏剧下乡,戏剧入伍”的口号下,驰骋三湘四水,为抗战军民服务,宣传抗日救亡。
在战争环境中演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但湘剧艺人不怕牺牲,如“抗宣二队”队长罗裕庭,率队在耒阳演出时,突被日寇包围,在长桥被俘,敌人用枪逼着罗裕庭排演歌颂“皇军”的节目,遭到他的严词拒绝。他大义凛然,痛斥日寇为侵略强盗,当即被敌人枪杀。田汉在五言诗《湘剧忆事》中长歌当哭,痛悼罗裕庭“寇氛逼耒水,裕庭罹网罟。骂贼长桥畔,生气犹虎虎。”名丑胡普林,长沙沦陷时逃回家乡醴陵,遇敌,因拒绝给敌人带路,被敌寇用铁铲打落河中淹死。田汉在同一诗中有“普林归醴陵,遇贼板杉铺。铁铲何足惧,剧人不可侮”之句。中兴湘剧团团长、小生泰斗吴绍芝,1944年在湘西福如湘剧团时,是《江汉渔歌》主演兼导演,在逃难途中连丧二子,忧伤成疾,加以生活清苦,病逝于溆浦龙潭司。他是田汉最器重的演员,田汉在重庆闻此噩耗,泪如雨下,在诗中痛惜“绍芝最卓绝,改革彦英武。曾歌江汉歌,亦擅新水浒(指主演之《江汉渔歌》和《新武松》)。不为稻粱谋,愿作开山祖。英雄怕疾病,忧劳况入腑。可怜活公瑾(吴绍芝有活周瑜之誉),长埋洪江土。”著名女老生黄福莲1944年在逃难途中遇敌,日兵对她欲施强暴,福莲奋力挣脱,投江自尽……
湘剧艺人这种爱国精神,民族气节,深深印入田汉心中,产生了对地方戏艺人的敬仰情怀,与湘剧“结下了不解之缘”。1949年给萧劲光司令员的信,凝聚着他对湘剧艺人深厚之情。
湘剧史上又一次繁荣昌盛的可喜局面
正是这种历史渊源,一周之内报名参加洞庭湘剧团的湘剧艺人达数百人之多,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当年湘剧抗敌宣传队和中兴湘剧团的同志。其中有“抗宣”三队队长黄元和,二、四队副队长徐绍清、彭菊生,五队队长王华运;著名演员庄华厚、吴淑岩、陈绮霞、谭金林,青年演员彭俐侬,著名鼓师吴运生等,均出自中兴湘剧团;著名演员杨福鹏、董筱艳、姚华定、廖运生,青年演员董武炎、廖建华、刘春泉、郭荣华,鼓师邓炳南、琴师黄铁珊等等,分别来自其他几个“抗宣队”。这批演员和乐师,构成了洞庭湘剧团强大的演职员阵容。
1953年春夏之交,这时的十二兵团已改为湖南军区,决定将洞庭湘剧团移交给省文化局,更名为湖南省湘剧团。1959年12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扩建为湖南省湘剧院。1952年,由徐绍清、彭俐侬联袂演出的《琵琶上路》参加全国第一次戏曲观摩会演,荣获剧目奖、演员奖,接着《拜月记》《生死牌》登上银幕;多次全国性的巡回演出,不断扩大了湘剧在全国的影响,湖南省湘剧团成为全国十大地方戏剧院之一。
为湖南省湘剧院“寻根”,应该说洞庭湘剧团是她的“根”,而洞庭湘剧团这条“根”,又来自抗战时期的湘剧宣传队和中兴湘剧团,当时的徐绍清、彭俐侬、杨福鹏、吴淑岩、张福梅、董武炎、廖建华、刘春泉等表演艺术家,成为省湘剧院艺术上的“八大员”。在他们的培养教育下,又涌现出左大玢、王永光、陈爱珠、顔燕雨、姜剑梅、姜豹红、彭汉兴、唐伯华、李开国、贺小汉等一大批后起之秀,可谓根深叶茂!以致在上世纪50年代,出现了湘剧史上又一次繁荣昌盛的可喜局面。
笔者深信:今天的“省湘人”,定会继承湘剧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在党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指引下,开拓进取,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作者系著名剧作家、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曾任湖南省文联秘书长、执行主席。)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