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决策参考>调查研究

李先吉:为历史建筑“换装” 为文化遗产添彩——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报告

来源:湖南政研网 作者:李先吉  时间:2019-12-23 15:49:34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湘籍企业家郭伟民正是坚守“文化自信”的初心使命,秉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湖湘精神,以“保护文化遗产、复兴中华文化”为企业使命,以“快乐建树、高效作为”为企业宗旨,于2009年12月创立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建为历保),专门从事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修缮。10年来,公司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聚焦主业、创新创业,发展成为我国建筑遗产保护行业第一家“新三板”挂牌的专业公司,正在向主板上市公司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建为历保参与保护项目

  2017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陪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参观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宝蕴楼茶叙,参观故宫前三殿,观看文物修复技术展示和珍品文物展,在畅音阁共同欣赏中国国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表演。畅音阁位于乾隆花园,园中著名建筑符望阁和倦勤斋是建为历保参与修复保护的重要项目。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州荔湾区恩宁路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肯定广东南秀古建筑石雕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旧城微改造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不大拆大建,促进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位于百年历史恩宁路的永庆坊,曾是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2016年1月,建为历保旗下全资子公司南秀古建承接广州万科恩宁路项目古旧建筑修缮加固工程,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改造模式,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交融梳理、肌理抽疏,文化专修、资源活化”的原地升级原则,打造商业与居住混合、古典与现代兼容、怀旧与潮流并蓄的历史街区,成为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成功范例。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敦煌莫高窟考察了解莫高窟历史沿革和文物保护研究情况,并走进洞窟察看历史悠久的彩塑、壁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敦煌莫高窟是建为历保通过实时监测,参与并尝试与人保合作,对文物建筑进行“文化保险”的重点项目。

  创造文化遗产保护产业“五化”新模式

  建为历保按照“文化遗产保护全产业链服务提供商、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技术应用推广者、文化遗产守护者与活化者”的定位,探索实行文化遗产保护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全供应链多元化合作、全价值链股份化混合、全技术链融合化创新、全数据链平台化服务,走出了一条专业化、产业化保护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之路。

  实行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纵向成链、横向成群是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建为历保把握建筑遗产保护涉及范围广、覆盖面宽、行业跨度大、产业链条长的特点,负责提供文化遗产保护策划、设计、施工、监督、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解决方案。该公司获得上海首批文物保护工程资格证书,具备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建筑装修装饰专业承包一级、展示工程一级、特种工程专业资质、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甲级、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乙级、园林绿化二级、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资质等10多项专业资质,已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展览展示、建筑工程、信息科技、生态环保五大业务板块,已开设华东、华南、中南、西南、华北五大分公司,拥有3家全资子公司。该公司运用一体化经营模式,共完成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上海沙美大楼、上海外滩农行、上海新场古镇、岳阳张谷英古建筑群等近100项古建筑和近现代建筑保护修复项目,一批项目成为经典示范工程。

  推进全供应链多元化合作。建筑遗产保护涉及到文化创意、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材料开发、人才培养等全供应链,必须走多元化合作之路。建为历保坚持共建共享共保共赢思路,探索了四种全供应链多元化合作模式。与行业组织合作共建示范工程。公司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合作,争取业务指导、政策支持、项目安排、资金资助,共同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工程。2016年5月,公司合作组建“建为历保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为项目提供咨询指导。2018年1月,公司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建立我国首个以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为主题的公益性基金-科技保护专项基金,资助文化遗产科技研发与科技保护项目。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建创新基地。公司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等合作,共建一批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公司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建立“北大建为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与西南交大共建“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湖南理工大学共建“湖南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联合开办“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产业联盟。公司与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华东建筑集团、德国莱默建筑材料公司、深圳华侨城等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协同融合,共同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产业。与国际合作共建展览展示平台。公司与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有限公司等国际国内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组织合作,举办“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每两年一届,已成功举办三届,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品牌盛会。2019年10月31日-11月2日,以“齐心遗产保护、协力社会发展”为主题,成功举办第三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 ,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126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单位参展,充分宣传展示了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发展成果,被CCTV评价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盛会”。

  实施全价值链股份化混合。历史建筑保护行业的核心产业链从募资、规划设计、修缮施工、监测维保到后续运营,都拥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多重价值属性。文化遗产保护必然要求通过多元化股份制合作,聚集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给文化遗产全价值链赋值、赋能,实现文化遗产和公司发展双向增值。建为历保探索走向资本市场,实施员工持股、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多元参股的混合股份制合作,形成了合理的股本结构和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员工持股,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鼓励公司董事、总监、高管和核心员工参股。第二阶段战略融资,公司荣登“OTC”(上海股权交易中心),通过定向增发,实现“天使轮”融资,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内第一家在资本市场挂牌的专业公司。2015年11月,公司登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交易,标志着全国第一家专注于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2016年,经过A轮融资,成功入选新三板创新层。2017年9月,经过B轮融资,完成对建元基金、三湘印象、文科园林、长沙兴创的战略性定增融资。第三阶段财务融资,公司正在运作B+轮定增,拟引入头部券商海通证券投保联动,拟引入达晨创投作为财务投资人估值背书,全力争取A股上市。

  推动全技术链融合化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集成文化艺术、建筑技术、工程技术、材料技术、环保技术等于一体,因交流而多彩,因合作而活跃,因融合而突破。建为历保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技术融合创新工程,注重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聚焦文物建筑加固及修复技术、文物建筑赋存环境监测技术、文物建筑核心病害监测技术、传感设备安装方式、数据分析及预警机制、文物建筑风险评估模型建立、文物遗产物联网监测管理云平台实际应用、推动文物建筑活化工程等8个方面重点攻关,推出了一批文化遗产保护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公司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和上海市重点课题研究,参编4项国家和地方标准,现有已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0多项,荣获4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利工作试点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等称号。

  推行全数据链平台化服务。数字化传承是文化遗产保护新途径,大数据平台服务是产业发展新模式。建为历保把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文物遗产保护,自主研发了“文化遗产物联网监测管理云平台(文物云)”,对文化遗产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建立文化遗产电子档案和大数据库,构建文化遗产全数据链。文物云平台既是一个文物保护工作管理平台,又是一个文物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已在上海、云南、湖北、北京、浙江、江苏等地成功应用,承接完成了故宫倦勤斋、符望阁、碧螺亭和大理崇圣寺三塔、上海护珠塔、岳阳慈氏塔、成都奎光塔等监测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物云平台荣获第三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奖、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奖、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

  文化遗产分类保护蕴藏巨大产业发展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文物法》和《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范、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迎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建设性保护、开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蕴藏着巨大产业潜力、广阔市场空间、美好发展前景。建为历保完全可以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创新发展、做大做强,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让历史建筑“存”下来,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抢救性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原则。我国是文物大国。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最新数据,目前,我国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近77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拥有世界遗产55项,其中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文化遗产37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作为城市历史的“活化石”,古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传承价值。由于缺乏保护,短短30年,全国已消失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2019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17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55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文化遗产保护存量规模巨大,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按照单位建筑规模100万元/处的体量估算,文化遗产保护存量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补助金,2013年为70亿元,2019年达到了175亿元。2018年,我国和上海市文物保护专项预算支出达到369亿元。越来越多的项目纳入文物保护范围,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文物保护产业。

  让历史建筑“串”起来,整体性保护点多面广。历史文物成为孤立个体,缺少环境无法凸显其价值。现在一些历史建筑本身的建筑格局和现状堪忧,整体环境保护更不容忽视。历史建筑保护,正在由单体建筑保护向群体建筑保护拓展,由孤立的建筑保护向整体环境保护拓展,由单一片区保护向历史街区和古城区、古村落保护拓展,更加注重成片、成街坊历史风貌整体性和普遍性保护,把这些文化遗产成“串”、成片保护起来。《文物保护条例》规定,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中,必须使其传统格局、街巷肌理、空间尺度、历史风貌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建筑物等物质形态和环境要素得以保护和延续。国家核定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35处,划定历史文化街区875处,确定历史建筑2.47万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99处。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点多面广线长任务重。

  让历史建筑“活”起来,开发性保护事半功倍。每一座历史建筑都是一副沧桑画卷、一幕历史往事、一段动人传说。建筑遗产保护重在挖掘和开发历史文化传承价值,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合理利用是最佳保护方式。《文物保护条例》鼓励支持利用历史建筑开展与保护要求相适应的文博创意、休闲旅游、开办展览和博物馆等活动,还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多种形式投资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利用。目前,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技术、重空间、重工程而轻文化、轻历史、轻系统的倾向。历史建筑在保留其特性基础上增添新的元素,进行创新性开发,点石成金,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建设成为城市新景观,让古建筑与新建筑相融共生,创造出新的价值,古建筑也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开发性保护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可以推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开发式利用,可以促进文化遗产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可以聚合放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效益。

  让历史建筑“美”起来,建设性保护难度加大。对历史建筑有三种“建设性破坏”:一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一拆了之,一种是“为我所用”的破坏性改造,一种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开发利用。一些历史建筑伴随“拆真”和“复建”而渐渐消失,被一批批没有历史信息的“假古董”所取代。历史建筑不能成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应该进行建设性保护。对不同保护等级建筑、同一建筑不同保护等级部分作出不同保护修缮要求,做到修旧如旧、修旧如新、修旧如故、修旧如初,提高保护质量,真正让文化遗产“美”起来。这种建设性保护必然要求理论的突破、管理的更新、技术的探索、保障的到位,设计标准、技术标准、工程标准、材料标准更高了。这也正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新空间、新动能。

  让历史建筑“新”起来,预防性保护任重道远。在文物保护领域,一般认为一座建筑是否达到50年,是评判其是否属于历史建筑的重要时间标准。统计显示,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不到30年,大部分都是“短命建筑”,而国外“百年建筑”很多。在城市化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外,据测算,城市旧建筑改造与新建筑修建的投入比例约为7:3,大量的市场、政府资金用于文化建筑保护而非拆后新建。由此,预防性保护可以超前谋划、超前实施,通过修旧如新,不断推陈出新、破旧立新,延长建筑寿命,打造更多“百年建筑”。

  (作者为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