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决策参考>调查研究

彭生智:稳脱贫关键是稳就业——关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湖南政研网 作者:彭生智  时间:2020-01-09 15:45: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省委书记杜家毫强调,实现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稳定脱贫,关键在稳就业,根本在强产业。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就业”这一课题,郴州市桂阳县委深入驻点联系的白水瑶族乡四合村、仁义镇五美村“解剖麻雀”,逐户解贫困群众2017年来在务工就业等方面情况,对以稳就业促进稳脱贫作了一些思考。

  一、基本情况

  四合村、五美村两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0户444人,目前已脱贫129户423人,脱贫率达95.27%。

  从致贫原因看:因病因残110人,占24.77%,就业42人(2018年数据,下同);缺技术117人,占26.36%,就业86人;缺劳力44人,占9.9%,就业9人;因学16人,占3.6%,就业12人;其他原因182人,占40.99%,就业6人。从年龄结构看:0-5岁14人,占3.15%;6-15岁73人,占16.44%;16-59岁265人,占59.68%,就业137人;60 -69岁62人,占13.96%,就业16人;70岁及以上 30人占6.77%。年龄最大的88岁。从健康状况看:健康314人,占70.72%,就业127人;体质较弱24人,占5.41%,就业7人;长期慢性病 34人,占7.66%,就业8人;残疾43人,占9.68%,就业6人,其中精神残疾4人;患有鼻咽癌等大病29人,占6.53%,就业5人。从文化程度看:文盲或半文盲27人,占6.08%,就业2人;小学文化146人,占32.88%,就业58人;初中文化142人,占31.98%,就业72人;高中文化(含职中、中专)30人,占6.76%,就业19人;大专及以上文化3人,占0.68%,就业2人;在读学生及学龄前儿童96人,占21.62%,其中大专及以上在读5人、高中(职中、中专)在读8人。从劳动能力看:256人有劳动能力,就业153人(其中普通劳动力177 人,就业127人;弱劳动力26人);无劳动能力的188 人主要为在读学生、幼儿和重病、重度残疾、精神病患者。从收入情况看:140户家庭,2017年总收入为368.3万元,包括经营性收入108.4万元、工资性收入223.5万元、财产性收入3.1万元、转移性收入3.3万元,户均2.6万元;总支出(包括生产性支出、生活性支出、就医就学等其他支出)197.96万元。2018年总收入为549.17万元,包括经营性收入166.5万元、工资性收入303.67万元、财产性收入6.83万元、转移性收入7.2万元,户均3.9万元,总支出(含生产性支出、生活性支出、就医就学等其他支出)265.38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分析发现,444名贫困群众2017年、2018年务工就业人数分别为116人、153人;2017年、2018年务工就业人员年人均收入分别为19272.93元、19847.47元。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和不足。

  一是内生动力不强。140户444名贫困群众都想脱贫,但只有248人认为摆脱贫困主要靠自力更生并有生产就业意愿,仍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认为要政府救济、子女赡养等方式脱贫,一定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不足。二是就业基础比较薄弱。444名贫困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就业率达63.64%,而小学、初中及文盲半文盲就业率为41.90%,比高中及以上学历低近22个百分点;60-69岁年龄段就业16人;体质较弱患病及残疾就业26人;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仅为95人172次,占有劳动能力人口的37.11%。其中,五美村贫困户年最高收入袁寿林户7.9万元,主要从事烤烟种植;四合村贫困户最高收入唐甫球户12.3万元,家中5人有4人在省外务工,另1人正就读大专院校。综合看,年龄、健康、文化、技能等影响就业和收入水平。三是生产性就业不足。两村贫困户2017年、2018年务工收入分别占当年家庭总收入的60.70%、55.30%,生产经营性收入均占3成左右。主要是种植烤烟、红薯、玉米、花生、蔬菜和养殖猪牛羊、鸡鸭鱼等传统种养业,多为散户经营,上规模和参加合作社的不多,没有形成特色和规模。四是县内就业岗位供给不足。两村贫困户2017、2018年在县外务工人员分别为83人、114人,占务工就业人数的71.56%、74.51%,其中在省外(主要在广东)务工人员分别为69人、98人。这虽然与沿海地带工资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关系,但也说明县内就业岗位供给相对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

  持续抓好产业发展,着力强化贫困群众就业支撑。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深入推进“产业强县”战略和“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力以赴兴产业、稳就业。紧密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精准选择扶贫主导产业。重点按照省委省政府“千企帮千村”的部署要求,继续以景湘源、湘嘉药业、生态农博园、县烟草公司等龙头企业为重点,依托县工业园、各烟农协会等平台,抓好烤烟、中药材、大豆、生态养殖四大扶贫产业,为贫困群众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支村“两委”、经济能人、返乡农民工兴办、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特别是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比如,四合村生态优美、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瑶族文化独具一格,可按照“旅游+山水田园+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民宿”思路整体规划,以财政奖补、招商引资等形式盘活旅游资源,建设休闲康养基地或特色农家乐,在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实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大力引导贫困群众自主生产就业。县财政专门设立的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对贫困群众实行产业奖补,调动生产积极性。特别是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在房前屋后空地上围篱笆、种蔬菜、栽果树、养鸡鸭,促进生产就业、稳定增收。

  持续抓好教育培训,着力提升贫困群众就业能力。以“扶志”为前提。进一步做好贫困群众的宣传教育、思想引导、组织发动工作,积极引导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破除“等靠要”等不良思想,真正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使所有贫困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摆脱贫困、创造幸福生活。以“扶智”为根本。坚持“治贫先治愚”,深入推进教育脱贫,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在落实“两免一补”和“雨露计划”等基础上,县财政每年设立400万元教育扶贫专项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读学生实行再补助,防止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因贫辍学。发挥教育基金会作用,加强贫困助学。将教育资源重点向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效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实现贫困学生毕业即就业。以“扶技”为重点。聚焦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能力,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依托金叶夜校、职校专业班、农家讲堂等培训载体,因地因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一村一产业一户一工人”培训、“两后生”技能培训和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强化与本地龙头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搭建农业专家、科技工作者与贫困群众之间的双向桥梁,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送培到村到户,开展科技培训和服务工作。

  持续抓好平台搭建,着力增加贫困群众就业机会。加强企业帮扶稳定就业岗位。持续加强企业帮扶,落实“三帮三促”“一企一策”,全力破解企业用地、用工、融资等难题。加强对扶贫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跟踪监测,严防小额扶贫信贷、金融融资等风险,积极为企业、群众排忧解难,确保就业扶贫稳定有效。开展劳务对接提供就业岗位。在定期开展线下用工招聘活动的同时,加快“互联网+就业+扶贫”平台建设,通过“三个链接”(与“新桂阳”APP、“桂阳人社”和“桂阳政府”链接)、“三个模块”(远程招聘、就业扶贫管理、用工求职三个模块)、“四个终端”(移动终端、企业单位终端、乡村服务终端、公共场所服务终端),运用“大数据”手段,对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就业状况、技能水平、培训意愿等实行动态管理,突出以贫困户为重点强化就业供需对接、跟踪服务,确保稳定就业。建设扶贫车间创造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建设,积极引导园区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吸纳贫困弱劳动力、半劳动力开展来料加工、产地初加工和手工制作,实现在家门口就地就业。开发公益事业增加就业岗位。以乡村振兴等化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根据镇村实际设置治安协管、道路维护、保洁保绿、护林管水等乡村公益性服务岗位,由县财政专项支持,优先安置贫困群众就业脱贫。

  持续抓好政策落地,着力加强贫困群众就业保障。实化就业政策。梳理研究上级关于稳就业的系列文件精神,进一步延伸、细化桂阳县《支持扶贫车间(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建设实施办法》等系列举措,提升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比如,对贫困群众自主创业,全方位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产业发展帮扶资金等服务和支持;对外出务工人员给予交通补贴,对吸纳贫困群众务工就业的专业合作社予以奖补,等等。强化就业服务。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手机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重点由结对帮扶干部定期、深入贫困群众家中一对一宣传。抓好就业信息采集、培训服务、劳动监察执法等工作,特别是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农民工工资监管,确保贫困群众及时拿到劳动报酬、贫困群众收入增幅高于同期经济增幅。硬化就业保障。结合县级机构改革,加强县就业服务中心建设,优化服务职能。配齐乡镇(街道)劳保就业专干和村就业服务信息联络员,建强就业服务队伍。在政府化债形势下,加强就业服务经费保障,为就业公共服务特别是就业扶贫提供坚强财力支撑。

  (作者为郴州市桂阳县委书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