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决策参考>调查研究

湘西州委改革办:创新发展模式 壮大集体经济——湘西州保靖县陇木峒村探索“村社合一”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湖南政研网 作者:湘西州委改革办  时间:2020-01-09 15:59:24

  多年来,湘西州保靖县陇木峒村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提升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组织化程度,引领群众脱贫致富。通过探索,该村实行“村社合一”的模式,构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股份合作利益联结机制,由村支两委牵头成立索源果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龙头,发展多种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陇木峒村探索“村社合一”的改革背景

  保靖县陇木峒村辖4个村民小组,135户503人,劳动力286人,全村总面积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94亩,稻田364亩,旱地330亩,林地4500亩。陇木峒村与其他村一样,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三个问题:一是农村日益衰落。农村人口模式变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有文化、有技能、有体力的青壮年相继流入城市,农村日益衰落、破败、空心化。2015年,该村9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的赡养、儿童的教育等方面引发新的一系列农村社会管理问题。二是农业发展艰难。农业成本高,风险大,农产品比较效益低,传统农业及以单户为主体的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土地大面积抛荒。三是农民意识落后。留守农民缺乏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公德意识。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融资渠道。组织管理能力有限,村级组织管理水平较低,且合作组织不健全,缺乏集体经济支撑。

  上述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人”的问题。如何留住人、改变人,激发农村新的活力?为此,陇木峒村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努力营造和谐氛围,致力于发展产业建设,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致富。一路走来,他们认识到: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形成支柱产业;单一功能、以大户为主体的合作社带动作用不强;脱离经济效益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难以持续;缺乏系统的综合管理组织体系,难以实现资源整合并实现效益最大化,产业发展活力、动力不强。只有走代表全体村民利益的合作化道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和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村集体和村民利益共同体

  2013年,陇木峒村制定了《2013年-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确立了“五个陇木梦”(宜居陇木、生态陇木、文化陇木、和谐陇木、小康陇木)的远景目标,确立了陇木峒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民增收致富可持续发展经营战略,打造村集体和村民利益共同体。

  成立农民综合性合作组织,解决谁来发展的问题。2013年4月,陇木峒村创立了农民综合性合作组织——索源果业专业合作社,探索“村社合一”的模式,从根本上破解了部分由一般大户承办的合作社所存在的问题。一是经营主体为村集体,社员为全体村民,真正代表了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合作社由村级领办,充分发挥了村支两委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全体村民均为利益共同体,村民以现金入股、土地入股的方式,人人均股、利益均沾,实行“统一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真正实现“资源共有,利益共享”。合作社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设理事长1人,顾问若干名,下辖种植、养殖、服务副理事长各1人,理事若干名,组成合作社架构。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为决策机构,由理事会提议或2/3以上社员提议,或监事会提议召集发起,商讨解决合作社重大事项。理事会作为执行机构,负责落实各项决定决议。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监督合作社财务支出、盈利分配、亏损处理等。二是创新了管理模式,超越了一般合作社单一的经济功能。合作社兼有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力求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抓手,促进和谐的推手,农民致富的帮手,政府工作的助手”。合作社追求的不仅仅是通过经济手段改善民生,而是以“经济支撑、效益推动、制度约束、文化改变”致力于追求“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来综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三是聚焦社会问题,着力推进社会公益事务。通过夯实“经济支撑”基础,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和推进“村级公益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全村村民大病难、入学难、老人难等问题,在政府现有的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村级投入,确立了“大病救助、助学、养老补贴、伤残抚恤”四个方面的村级公益保障内容、标准、实施办法等。

  推进产业融合,解决怎么发展的问题。坚持多种经营,经营策略上注重保护,适度开发,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打造立体综合开发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一是有机种植已具规模。选择猕猴桃为合作社主导产业,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结构模式,采取有机标准生产、建立特色品牌。通过土地流转,建400余亩猕猴桃园, 120亩特色野果。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既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也为服务业提供了有机、无公害安全果品和食品。二是生态养殖初见成效。合作社建有高标准牲猪栏舍200㎡,购进湘西良种黑猪母猪,通过培育子猪成为能繁母猪,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个体示范户湘西黑猪、本地山羊、山鸡等的养殖也来势喜人。生态养殖为有机种植解决了有机肥不足问题,并为服务业提供了安全的肉食保障。三是旅游产业前景可观。立足于陇木峒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结合当地丰富的物种资源及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围绕当地土家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文化与旅游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现已建有300余亩四季林中花海,悬崖秋千、极限滑草、碰碰球场、丛林穿越、七彩旱雪滑等亲子游乐体验项目,并且相继完成停车场、售票中心、服务中心、特色产品一条街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露营平台、林间小屋、滑索、滑索过山车等第三期服务设施、游乐设施、基础设施已开工建设,为全体村民的持续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行利益共享,解决怎么分配的问题。一是实行科学分配。根据合作社运作模式,盈余分配由政府投入及社会捐赠分红(30%)、公积金提留(20%)、公益金提留(20%)、股金分红(30%)四大部分构成,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既保证了入社农民的长期收益,又确保了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而合作社区别于一般合作社的最大不同是,把政府、社会团体捐赠分红部分全部作为公益金积累,并逐年扩大公益金提留比例,用于建立“村级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这一创新作法,有效破解了政府、社会组织对合作社的支持实际由少数人占用,甚至成为少数人资产的问题。二是将村民的责权利融为一体。集体讨论制定了《陇木峒村村级公益保障实施方案》,确立了“大病救助金、助学金、养老补贴金、伤残抚恤金”四个方面的村级公益保障内容、标准、实施办法等,相应配套制定了《陇木峒村实施村级公益保障“十项”要求管理细则》《陇木峒村村级公益保障金管理细则》《陇木峒村村级公益保障服务管理小组》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把享受村级公益保障与“十项”要求:即“五有”(在社员资格、有流转林地、有入股股金、有参与投工、有合作意识)“五好”(家庭关系好、邻里关系好、环境卫生好、道德品行好、参与公益好)相结合,把遵守执行“十项”要求作为享受村级公益保障的基础,责权利融为一体,深得群众拥护。

  三、“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成效明显

  陇木峒村利用村集体合作社这一平台,在“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陇木模式不失为破解当前“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有益的尝试。仅2016年,陇木峒村就获得“省级民主法制示范村”“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州级文明村”“县乡村旅游示范村”“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县小康村示范村”“县民族团结示范村”“郭氏基金会示范村”等荣誉称号。通过科学决策,规范的管理,合作社得到了村民高度信任,合作社日益发展壮大。截至今年10月,村民入社率已达89%,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率达98%,陇木峒村经济合作化程度日益提高。

  一是生态文化效益明显。陇木峒村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显现效益。同时,陇木峒村一直致力于土家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弘扬,努力把陇木峒村打造成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村寨,使之成为发展当地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二是经济效益提升。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当前,合作社资产已达380万元。根据“20%公积,20%公益,30%社员股金分红,30%政府及社会支持分红(纳入村级公益金)的盈余分配办法,合作社公积、公益积累已达14万元,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0余万元。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陇木峒村的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面带动村民共同富裕,陇木峒村村民经济收入全面提升,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2017年,村里46户贫困户有38户脱贫,2019年将实现全部脱贫。当前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从2015年的占劳动力的90%降到35%,村民相继返村就业。三是社会效益彰显。依托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障村民集体经济分配权,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利益均沾,逐步改善陇木峒村村民“大病难、入学难、养老难”等问题,破解了“等、靠、要”的思想,有力地推进了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建设、综治维稳、同建同治、两违治理、公益事业、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谐发展等村内各项社会事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全面提升村民综合素质,促进了陇木峒村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使得合作社真正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抓手,促进和谐的推手,农民致富的帮手,政府工作的助手”。如,该村仅500余口人,就先后走出21名大学生,其中北大生2名,其他本科生11名,专科生8名。

  四、陇木峒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几点启

  以上初步成效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三个坚持”:

  坚持党的领导,建立了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陇木峒村的发展与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高度关心密不可分,但更主要的是该村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支两委班子,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在村级事务管理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上,该村充分发挥村支两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依托集体经济合作社平台,有效推进各项村务工作和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村支书彭运江,跑过运输,种过果树,成为村里最早富裕起来的家庭。2006年,彭运江放弃了生意火红的运输职业,高票当选村主任,2008年当选为村支书。上任之初,他说:“我要带领大家共同脱贫!”为了这一句沉甸甸的诺言,他在村里埋头苦干十年之久,全心全意带领村民大搞开发。在彭运江的带领下,村支两委成员不计较个人得失,形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迎难而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志慧说:“陇木峒村虽然很小,但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这么多的建设任务,可见村支两委战斗力强能打硬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村民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推动村民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主要做好了以下方面工作:狠抓村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多年来,村支两委干部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执行力。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定期带领村民到相关地方考察学习,开阔村民的眼界,打破思想的枷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每年坚持对全体村民开展几期法律法规、环境卫生、家庭个人卫生、子女教育、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健康知识、生活常识、安全诚信等方面的宣讲培训工作,倡导健康文明遵纪守法的生活方式,群众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规范管理,促进自治。在村务管理及集体经济建设中,几经完善,陇木峒村基本实现了制度化、流程化、民主化、信息化。村支两委依托集体经济合作社平台,通过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落实社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规范的管理聚民心、出效益,得到了群众的广泛信任,各项工作得以有序高效推进。追求“公平”,推进机会均等。机会分配的不均是贫穷的根源。陇木峒模式发展至今,几次大的调整,均是为了实现“机会均等,利益共享”。均等的机会,共同的利益,使得陇木峒人团结而务实,在村支两委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2016年,该村在短时间内顺利实现了400亩“四季花果园项目”的成片土地流转。

  坚持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陇木峒村支两委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破除“等靠要”思想,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在跌倒中爬起,在失败中反思,逐步摸索出一条走集体发展的路子。因为他们的坚持与不屈,在一个个决定着成败的关键时刻,也及时得到了外部的大力支持,使他们得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执笔:覃昆)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