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母亲·战士
——抗疫战场“白色娘子军”的几帧影像
1月30日,湖南省妇幼保健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武科用手机拍下了同事们准备上岗的工作照。
1月31日,武汉,湘雅医院重症科护师张春艳和同事们相互帮忙把头发剪短了。
肖欣 李婷婷
◎引子
她们挺身而出,绽放人性深处最美的光华
2020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七。长沙。
以往,这是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沿着密集的交通网向四面八方流淌的车与人重新回流。因假日显得有些空荡的大街小巷,又将因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灌注而汁液饱满,鼓胀起新一年的酸甜苦辣。
庚子新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将人们习以为常的这幅场景,按下了暂停键。
世界静下来,人们更清晰地倾听那些被喧哗遮蔽的声音;当生活之色褪去表相的华丽,没有硝烟的战场骤然裸露。
一群人披上一袭袭洁白的战袍,插上阻击疫情的旗帜,奋斗在战“疫”最前线。
人们感佩,更心疼。她们是防疫战场上的“白色娘子军”,是生命的孕育者,同时也是生命的救治者;她们竭尽全部的血肉之躯养育过生命,最深切地懂得生命的可贵与尊严;在生命遭遇威胁的危急时刻,她们挺身而出,绽放人性深处最美的光华。
这一天,洒遍长沙城的阳光千般灿烂,在人们心中升腾起对战“疫”胜利更热切的期望。
浓雾必将消散,春天正在到来。
1“疫情不控制,我们不回家”
正月初七,28岁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科护师张春艳和她的同事们,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的第4天。
张春艳一直期待着去看武汉的樱花,没有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与武汉相见。
一早起来,张春艳和朱恋、李湘湘、殷俊互相帮忙把头发剪短了。短头发节约时间。进入病房前,光穿防护衣服就要花近半个小时;出病房脱完防护服,按规定要在医院洗澡洗头,头发短更容易干。为了安全起见,每个人住的都是单间,大家互不串门,建个小群交流。只是剪头发去不了理发店,只能到超市里买了剪刀自己动手。
1月26日,张春艳在工作群里看到护士长发了一条消息,说国家卫健委需要5位有重症护理经验又能够做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士赴武汉,她马上报了名。不久就收到消息,要求一个小时后赶到医院。张春艳匆匆整理了一下行李,临走时,她亲了亲已睡着了的3岁女儿祺祺。
1月28日,5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她们负责的病区,在医院住院部南楼的五、六、七层。这里,是收治最危重病人的病区。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刚到这里时,张春艳和同事们并不适应。在湘雅医院,她们是做单纯的重症监护,需要隔离的传染病人接触得并不多。因为疫情紧急,金银潭医院临时把病房改成了监护室,为了及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她们要时刻来回走动,还要自己推又高又大的氧气罐。
上班第一天,张春艳就遭遇了一个小惊险。那天她在病房呆了好几个小时,口罩全部汗湿了,护目镜起了雾。护目镜是医护人员的重要防护用品,起雾意味着眼镜的密封性不好,有感染的风险。医院规定,护目镜一旦起雾就必须立即更换。但当时她刚好在帮一个病人插管,手被污染了,没办法用手去调节,她也没想过去更换。更换护目镜,意味着所有的防护品从头到脚都要换。防护服本来就少,因为防护物资短缺,她们的防护设备其实还不是最高级别,N95戴的是两层的蓝色薄款,标准的应该是三层的白色N95。她们要帮病人喂饭喂水,处理大小便,抢救,一直都在近距离接触,被感染的危险随时存在。
因防护服不足,张春艳和同事们穿上了工业防护服,鞋套就用黄色垃圾袋自己改造。工业防护服特别厚实,从穿好衣服进入两个缓冲间再到病房,后背的衣服就湿了。一台血透机所需要的物料,都要用对讲机跟外围的工作人员沟通,让她们送到第二个缓冲间的窗口,自己去那里拿。等备齐所有的物料下来,张春艳全身上下都在不停地淌汗,自己在里面也不停地喘气,感觉整个人都要窒息了。她只好站到走廊上一扇开了大约10厘米的窗户边吹吹风,闭着眼睛数10秒,再接着忙。
凌晨两点下晚班后,离住地还有半个小时路程,张春艳和同事们背着包沿着空荡的大街走回去。深夜的江城寒意袭人,昏黄的路灯将她们的身影拉长又缩短。
在“逆行”奔赴武汉的高铁上,张春艳曾匆匆给家人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决心:“疫情不控制,我们不回家。我相信,都能平安凯旋。”
2 “这里更需要我。小珺子,你一定要坚强啊!”
2月1日,正月初八。天气阴冷。接到记者电话时,中南大学湘雅附三急诊科的90后护士毛青青,正抱着高烧中的一岁儿子小珺子赶往医院。
几小时前,她刚从医院值班回来,见到儿子那一刻,心总算落地了。可一觉醒来,儿子体温又上去了,她不放心,带着孩子再次回到医院。
20多天前,小珺子刚过完一岁生日,毛青青正计划着一家人在一起陪宝宝度过他人生中的第二个春节。但孩子突如其来地患上了流感,让青青陷入焦虑。1月17日,小珺子开始发热,打寒战,间隔6-8个小时反复发作。更让她始料不及的是,仅隔两天,她便接到春节紧急值班的消息。以一名医务人员的敏感,她知道,这个即将到来的春节将非同寻常。
接下来的每一天,毛青青都在高度紧张中度过。在医院照顾发热的小患者,她时常会想到自己的孩子。半个月来,没有一刻踏实过。
除夕当晚,正在值班,毛青青突然接到丈夫电话,小珺子烧至41度了。她一听心里一酸,眼泪扑扑往下掉。“41度已经是超高热了,平时我们护理这样超高热的宝宝,都是放在急诊儿科抢救室的,因为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很容易引起高热惊厥。真的很担心宝宝,好想立马飞奔回家看一眼,但当我抬头看看正在忙碌的同事和惊慌的病人及家属们,我知道我不能。”她咬了咬牙,在电话里简单跟丈夫说了一些退烧的处理措施,继续投入工作。“这个时候,在岗位上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我是一名医护人员,同时我也是一位妈妈。正因为这样,我知道宝宝生病后家人有多担心。这里更需要我,但我在心里一直在默默地祈福:‘小珺子,你一定要坚强,一定要坚强啊!’”。
因防护物资紧缺,为了节约一套防护设备,青青和同事们连续八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没法守在宝宝身边,丈夫每日通过微信,每隔半小时到1小时给她发“体温检测报告”:
“下午3:20,打冷颤,39.8度。”
“3:50,40.2度,还吐了。”
“4:30,38度,没寒颤了,手热了,精神一般……你先安心上班咯,有事我会打你电话。”
值班后回到家,青青先把自己洗干净,才敢走近熟睡的宝宝,触探他的体温。“躺下的时候都在擦眼泪。心里深深愧疚,但我别无选择。”
她在手机上设置好6道闹钟,才敢睡去。闹钟每一小时闹一次,她就起来看看宝宝体温,确保没有高烧,再躺下……如此反复。
最后一道闹钟声响。6时30分。起床,上班。迎接她的,是新一天的“战斗”。
3“并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谢谢老公成为‘超级奶爸’”
下火车前一秒,长沙天心区疾控中心疾控综合卫生科科长莫苗芳,怎么都想象不到,平日里总是拿宝宝们没辙的老公王非,会因为一种特定的机缘成为一个合格的“超级奶爸”。
1月23日。除夕前一天,夫妻二人收拾行李,抱着俩娃,登上了回老家的火车。马上,他们就能和久未见面的亲人团聚。清扫,祭祖,包饺子,吃团年饭。
摇摇晃晃的列车让莫苗芳昏昏欲睡。归途让她觉得放松、安全。突然,手机铃声将她从梦境中震醒,电话里她被告知:即刻召回,奔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一线。
“好,我马上下车回长沙,能赶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密切接触者调查队!”放下电话,莫苗芳敏感地察觉到势态的严峻。没时间考虑,脑子里依次冒出三个问题:在哪里下车?有哪几趟火车返程?还有没有车票?
通过购票软件迅速计划好行程,下车之前,她才想起老公从没有单独照看过两个孩子。他能行吗?莫苗芳心里直打鼓。拿上行李,她又回头再三叮嘱老公,每天给他们吃什么,用什么,哭闹的时候如何安抚。看着老公似懂非懂的样子,她实在担心,但她没有时间再多说了。
莫苗芳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女强人、工作狂。但从接到电话那一刻起,她知道疫情发展一定超乎她的想象。同事们已经整装待发,她必须回去。
回到单位,莫苗芳在应急机动队24小时轮流值班,接到疫情后要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传染的来源……她忙得甚至没有时间去想,平日里粗心的老公会把两个孩子带成什么样子。“并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姐妹们,就是千千万万个我。在她们身后,也有千千万万个家庭。能在这么特殊的时刻,和这么多齐力同心的同事、同行,参与这场迫在眉睫的防疫战争,我相信,我的家人也会以此为荣。”
自火车上听到妻子接电话那一刻开始,王非就陷入了紧张。作为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科的一名科员,他深知抗疫一线的工作有多危险,他为妻子捏了把汗;另一方面,每次面对孩子哭闹就大脑一片空白的他,要一个人应付这两个“小魔头”,各种“怎么办”像开闸的洪水一样冲向他。
泡奶粉、换尿片、喂饭……为了让奋战在一线的妻子安心,王非开始了单骑闯关“解锁”奶爸称号的升级之路。整整一个春节,通过带娃的“锤炼”,他切身体验到了妻子平日照顾家庭和孩子的不易。在深刻认识到“不懂换尿片的父亲不是一个好丈夫”的真理之后,对于独自带好两个娃,他已有了足够的信心。“虽然没有和老婆共同在一线战斗,但我能做的,就是不要让她有后顾之忧,能全力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筑牢防控‘新长城’。”
大年初二,王非将这些心声,记录下来发给了妻子。读到老公的家书,莫苗芳心里涌起“说不出的感受”,她谢谢老公在紧急时刻承担起了家庭重任,同时,她心底也有一点小小的妒忌——
“这两天孩子们在电话里跟爸爸比跟我还亲,哭的时候要爸爸才哄得住。真是没良心的。”
4 她在女儿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
“护士长,我定了机票,春节想去三亚”“武老师,我准备去我老公家过年”……
每年一到春节排班,湖南省妇幼保健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武科就像碰上一道难解的奥数题,既要兼顾医疗安全,又要照顾到科室里护士们的休息。这不,马上要排班了,武科收到了数条想多休几天假的请求。
特别是年轻护士钟涛,缠着她说了几次。钟涛新婚才半年,平时老公在外省工作,大年二十九才赶回来,小两口商量好了,准备回双方的老家拜年。考虑到她情况特殊,武科咬咬牙答应了。钟涛欢天喜地告诉她,终于抢到高铁票了,第一次带老公回家,买了许多礼物准备送给亲戚们,一脸幸福。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1月25日22时30分,医院护理部发出招募令,抽调志愿者支援发热门诊。5分钟后武科接到了钟涛打来的电话:
“武老师,我在上晚班,刚看到消息,现在报名还来得及吗?”
“你不是准备回老家吗?”
“不回了。疫情当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应该冲锋在前。我年轻,没有孩子,我最合适上前线。请让我去!”
这个春节,急诊科25名护士,一个也不少,全部坚守在岗位。防疫一线,孕产妇和新生儿是易感人群,也是特别需要细心呵护的生命群体,特别是准爸准妈们,突然碰到这样的疫情大暴发,内心的焦虑与恐慌更甚。有孕妇和老公穿上透明雨衣当防护服来急诊科检查,还有位丈夫跑来说,无论花多少钱都要在医院买一套防护服给老婆穿上,再带她来医院做检查。这让武科有点哭笑不得,也颇为心疼。
关键时刻,武科和姐妹们像钉子钉在岗位上,用严谨与细心织成严密的防疫线,成了特别时期孕产妇们的守护神。
武科已在省妇幼工作了22年。2004年,女儿萱萱在这里出生。武科自认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从来没有接送孩子上学,女儿的家长会、亲子活动、毕业演出她总是缺席,女儿甚至曾被误认为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女儿4岁上幼儿园时,有一次她去接孩子,女儿在窗户里看见她,把手里的玩具一丢就朝她怀里扑过来,没想到重重地摔在地上,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又赶紧爬起来拖着她的手来到老师面前,欣喜地说:“陈老师,陈老师,这是我的妈妈,我也是有妈妈的……”
一转眼,女儿已是16岁的姑娘,是明德中学高一的学生了。1月22日,女儿很郑重地和武科谈起了未来的人生选择。武科没想到,女儿竟然想学医。这让武科颇为焦虑和纠结。她不想让女儿学医。学医这个职业太苦了。特别是这几年,各种伤医事件的报道在网上沸沸扬扬,很多身边的医护人员都议论,以后绝不让子女从医,太让人心寒了。武科也暗下决心,坚决不让女儿报医学院。
但2020年的这个春节又是怎样一个特殊的春节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蔓延,感染人数不断上升。电视里,不断闪过83岁的钟南山院士亲赴疫区参与救治的画面,闪过战疫前线那一双双被消毒液泡出无数血痕的双手,一张张被口罩勒出血印的脸庞……这个特别的春节,是一堂多么深刻的生命教育课、人生价值课!
虽然没有陪伴女儿的成长,但武科明白,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她已经在女儿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在家中谈起病人时,她总是滔滔不绝,两眼放光;和女儿一起出门,会碰上她并不熟悉的路人走过来说,“你是省妇幼的吧?上次多亏你,救了我和宝宝……”
武洁越想越睡不着,半夜爬起来,流着泪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虽然前方道路有风雨,但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还是做医生吧,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你是我的孩子,妈妈希望你能勇挑重担。加油,我的孩子!”
正月初八,萱萱给妈妈写了一封回信:
“亲爱的妈妈:
展信安!
您的信,我反复读了几遍。今天是大年初八,向窗外望去,空旷的街道上安静得可怕。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影响,这个春节注定不一样。昨天,是高中选科最后的截止日期,我考虑了很久,做了这辈子第一个重要的决定,我选择了将来可以报考医学院的科目。
这些天宅在家里,电视里反复放着这次疫情的最新情况。让我记忆深刻的全是最美逆行的背影,在万家团圆的时候,他们告别家人,毅然坚守前线,一切皆因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妈妈,这个春节,您一天都没休,天天在科室加班。您说急诊科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您要守好。其实弟弟和我多想您能多陪陪我们啊,不过,您有更重要的工作,我会照顾好弟弟的,您不要担心。
妈妈,您放心,我认真思考过了,我选择了学医这条路,我会从现在开始努力,尽力做好的。
今年的冬天有点长,但是没有过不去的冬天,也没有到不了的春天。一起加油!”
◎尾声
“我们不是几个人在战斗”
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一。正是立春,万物复苏。
明丽的阳光,将依然空荡的长沙城照得格外敞亮。很多人在朋友圈里写下句子:“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长沙一家正忙着向战“疫”前线捐赠医护用品的基金会,在公众号转发了一幅山里孩子画的画:绿荫蓬勃的树枝上,挂满面包、可乐、薯条和冰淇淋。
孩子眼中的春天,没有悲伤、不幸和病毒。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春天。每一位孩子,可以在母亲怀里撒娇;每一位母亲,可以守护在孩子身边。每一位“白衣天使”,可以用笑容擦去脸上被口罩压出的层层勒痕。
立春这天,武汉城的阳光也格外灿烂。张春艳和同事们来到金银潭医院已是第8天。张春艳心里最记挂的还是女儿祺祺。祺祺已经缠着爸爸找妈妈了。她有一天拉着爸爸的手说要一起开车去接妈妈回来。头天晚上,祺祺又对爸爸说:“我要妈妈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妈妈好久都没有给我讲故事了,我们明天把妈妈接回来好不好?”
“此时,我也多想给崽讲故事。但这里的病人更需要我们,我想等你长大以后就会明白。”在这一天的日志里,张春艳写下了给女儿的话,也写下了对春天的期许:“每一粒熬冬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歧路虽多,然有爱者,终会殊途同归。我相信,我们会很快战胜这场疫情。我们不是几个人在战斗,而是全中国人民都在万众一心抗击这场病毒疫情,所以我们很快就能脱下口罩,去看一直想看的满天樱花。”
此时,武汉的樱花,也正在积蓄着全部的力量等待绽放吧。待到花瓣立满枝头,待到疫情这头“怪兽”被打败,年轻的白衣天使妈妈们将可以卸下“铁娘子”的铠甲,拥抱着孩子给他们讲述打败“怪兽”的故事。待到今天战“疫”的一切成为历史,但愿每一位守护人们生命健康的天使,飞翔的翅膀更轻盈、更安然。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