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讲座报告

许正中:加强宏观战略定力 保持经济稳中向好

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许正中  时间:2020-02-11 10:28:51

许正中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其他改革的引擎,同时也是其他体制改革和综合体制改革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牵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根本表现在利益,经济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加强宏观战略定力,保持经济稳中向好”。

  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确保实现2020年经济预期目标

  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突出问题导向,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向,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又着眼长远,突出目标导向,确保中国经济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会议强调,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

  会议指出,在工作中,我们形成一些重要认识。这些重要认识我们概括为四个“必须”。

  一是“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言外之意是宏观调控依然要避免“大水漫灌”,市场不要对财政货币信贷政策过度放松抱有期待。

  二是“必须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这指的是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借用古语向世界说明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如何理解“治大国如烹小鲜”?其核心是用烹饪比喻治国,那火候就是平衡点,就是关键点、着力点。

  三是“必须善于通过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这强调的是在潜在增长率下行过程中,加速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四是“必须强化风险意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说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目标没有改变。

  会议强调,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在脱贫攻坚方面,消除绝对贫困已进入收官阶段。按照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2018年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降至1660万人,到2019年年底预计再减少1000万。2020年需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更加重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教育扶贫、健康扶贫,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同时谋划减少相对贫困。

  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经过几年来狠抓环境整治,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治理成效还不稳固。需要继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生态修复,让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制度基础更加健全,绿色经济更为壮大,力争取得污染防治新的胜利。现在,上海等城市已经开始垃圾分类。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财富,我们要促进“静脉产业”朝着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方面,随着影子银行、金控公司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风险处置继续向纵深推进。要压实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责任,分类处置精准“拆弹”。对于一些难以预料的风险要早做预案,夯实事前事后风险防线,切断风险关联、传递和放大的渠道,避免酿成系统性风险。

  坚定不移筑牢实体经济基础和根本,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我国传统行业在促进增长、吸纳就业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要发挥好市场空间广阔、需求升级步伐快、产业体系齐备的优势,增强产业协同,弘扬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步伐。要继续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提高服务业生产率。建立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监管和政策体系,为创新留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方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当前,一些地方或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大局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造成各种结构性紧缩叠加,增大经济运行困难。这些问题,浅层次看是出在部分官员不作为,层层分解并加码,行政“一刀切”;深层次看则是因为政策自由裁量空间太大和政策协调不足,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健全密切相关。改善经济治理,必须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法治化、市场化水平,加快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政策制定和执行要从全局、循环的视角出发,有效把握内部有机联系,提高不同部门政策的协同,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防止政策叠加、用力过猛、“一刀切”的行政过度做法。要因地制宜,把握政策落实和执行的度,提升效果能见度,增强政策合力,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

  会议认为,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会议指出,实现明年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要继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重点强调“三去一降一补”中的“补短板”。这说明在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与降成本方面,我们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三去一降”的核心是控制,“补”的核心是创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由抑制转为扩张。

  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新变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经济工作还是“稳”字当头,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世界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传统全球化不同,“新全球化”应当建立在平等相待、利益共享、包容互惠的原则之上,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新科技革命正在塑造着全球经济政治新格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技术与产业迭代叠加的新机遇。科技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周期最主要的变量,也是决定经济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区块链、5G技术、IPV9、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等领域,有较好的基础和增长潜力,发展前景广阔。

  2019年12月,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19-2020)》显示,2019年中国经济在国内外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下稳中求进,取得了6%以上的经济增长。这个确实不容易。全球经济增长长期停滞,而我国经济一枝独秀,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利好因素有:

  第一,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经济条件和经济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二,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市场条件是充分的,广阔的,是有巨大潜力的。我们有“三驾马车”加“三大驱动轮”。消费方面,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投资方面,硬的基础设施,如“铁公机”(铁路、公路、飞机场)的建设蒸蒸日上;软的技术型基础设施,如区块链、量子通讯等已经开始布局。进出口方面,我国外贸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的态势。“三大驱动轮”包括技术、技能和创意。技术方面,新技术应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创意方面,文化产业蒸蒸日上,比如北京三里屯的文化产业。技能方面,职业教育迎来发展新机遇等。

  第三,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力要素供给充裕而且优质。

  第四,中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广阔,发展纵深开阔。

  第五,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本条件具备而且充裕。我们建立了中非发展基金等,通过多样金融手段谋求多方合作,共同发展。

  第六,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制度变革效应不断产生。

  第七,主观条件:我们对这一届中央和政府充满期待和信心。信心足,预期就长;预期长,经济滑坡的可能性就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针对新问题新挑战作出一系列新部署,传递出坚定信心、稳定预期的强大正能量。

  三、2020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措施

  第一,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架构技术性基础设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强调提质增效与结构调整,而非纯粹的数量扩张。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是指2020年各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将会非常严格。做好重点领域保障,一是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通信网络建设,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实施,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也即所谓基础设施短板。二是基层“三保”,即: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第二,加快经济区域布局的科学谋划。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2019年12月16日出版的第2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文章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要扎实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第三,全面提升开放水平。面临的形势越是复杂,越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

  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一是搭建开放合作新平台。比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迎的是五洲客,计的是天下利,顺应的是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打造开放创新新高地。我国的产业链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由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演变和升华,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迈进。

  三是形成开放环境新优势。

  四是开创开放共赢新局面。

  五是构建开放安全新体系。要加快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等制度,切实为开放上好“保险”。要在高水平开放中防范化解风险,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开放的原则,做到放得开、管得住。

  第四,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通过引入境外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加金融的有效供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我国金融业的运行效率,更好地支持扩大内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金融开放方面,要稳步扩大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程度,努力实现金融业进一步高水平对外开放。近几年来,中国A股、国债以及政策性金融债等资产已经被纳入多个国际重要股票债券指数,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也更加重视,国际资本流入在大幅增加。2019年前三季度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约900亿美元。同时,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截至2019年6月底,23家中资银行在海外共开设了1400多家分支机构,覆盖了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实现涵盖全球的业务网络,成绩是可喜的。

  第五,改革国资监管,激发竞争活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会议强调,要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促进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同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让竞争行业中的国有企业成为与民营企业一样受到公平对待的独立市场竞争主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该管的要科学管理、决不缺位,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不该管的要依法放权、决不越位,将依法应由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事项归位于企业,将延伸到子企业的管理事项原则上归位于一级企业,将配合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归位于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

  第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把中国打造成国际资源配置中心。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制度”这个词用了222次,制度是配置资源的高速公路,是配置资源的神经中枢,也是配置资源的大脑和决策中心。在改革进入到深水区后,改革每往前走一步都十分艰难,开放之于改革的倒逼作用就显得异常重要。进入新时期,“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等正成为开放体系下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的目标和重点。新时期的对外开放也要向规则、议程等方面的制度型开放转变,全方位开展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加快推进中欧,中英,中日韩、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主要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或者升级谈判,积极探讨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可行性,在全球贸易规则重塑中保障自身利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升到更高的位置。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有能、有为、有效、有爱的有限政府和高效能的竞争市场,这是理想、是目标、是基准点、是参照系。“有能”主要是指国家治理能力和政府的执行力;“有为”是指政府在应该作为的地方(主要是维护和服务)不缺位;“有效”是指政府行政的效能和效率;“有爱”是指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用政府、社会和市场三个调节手段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