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机关党建>机关文化

肖欣 李婷婷 段涵敏:举家纾难 与子同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欣 李婷婷 段涵敏  时间:2020-02-21 10:05:08

举家纾难 与子同袍

——抗疫前线的亲情与爱情

1月30日上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2批医疗救治队出发前,妈妈张小君给女儿颜沁整理头发、护士帽。

湘潭疾控中心的周放和周源,是抗疫战场上的一对“父子兵”。

周凌军和周凌云两姐妹。

2月18日,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新冠专科病区里,全副武装的湘雅三医院护士田鹏伟和李妮,特意请同事拍下了这张战地夫妻照。

  肖欣 李婷婷 段涵敏

  1月9日,武汉下了入冬的第一场雪。

  2月15日,大雪再次素裹江城。

  一场雪等待另一场雪的间隙里,山河突有恙,万户同闭门。

  看不见的硝烟,似乎因满城飘飞纷扬的春雪,被天地赋予形色。

  看不见的敌人,是新型冠状病毒。

  “病毒,只有病毒,才是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细菌遗传学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乔舒亚·莱德伯格曾发出警告。

  这是一场中国必须赢的战争。父与子、母与女、夫与妻……与汝同袍,举家纾难,战地上的亲情与爱情,肝胆相照,满腔赤诚。

  这也是一场人类没有退路的战争。冲在最前线的中国白衣军团,尚无消灭病毒的终极医学武器,唯有抱定医学职业的崇高宗旨:生命第一,捍卫尊严;唯有医学闪耀的人文之光、人性之光,照亮征途。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类最震撼的秉性,就在于为他人而工作,为后代而牺牲。

  热的血,在燃烧。

  战地母女团:“妈妈是我最好的榜样!”

  “患者至上,真诚守护,敬佑生命。”大年初六上午,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2批医疗救治队宣誓,32名医护人员进驻隔离区。

  25岁的口腔科护士颜沁,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进入隔离区之前,妈妈张小君走到她跟前,仔细、反复地为女儿整理头发、帽子、口罩。

  妈妈的这个动作,让颜沁瞬间跌入回忆:10多年前,在她还是一个小娃娃的时候,经常值夜班的妈妈常带她在医院睡觉。在值班室洗完澡,有时忘记了带梳子,妈妈总会用自己的手指给她梳理头发……

  对呀,就是现在妈妈帮她把头发小心掖进帽子里这种感觉,温柔极了。看着眼前的妈妈骄傲又担心的表情,颜沁心里一酸,却冲妈妈一笑,用眼神告诉她:没什么的,这只是我们的工作呀!

  张小君是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护士。早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张小君就主动请缨冲上了抗“非”一线。那时,颜沁才8岁,并没有想过当时的妈妈是在一线“战斗”。她只记得,本来就经常值晚班的妈妈,比平常更长时间没有回过家。“印象中,妈妈超过20天没有回家。”那时候颜沁多少有些不理解。稍微长大一点了解“非典”之后,颜沁才知道,原来妈妈的工作,可以拯救那么多人的生命。她立志,以后也要成为一名“白衣天使”。

  在颜沁的整个童年生活里,偶有生病,都是妈妈给她打针、配药。“有一次我患急性荨麻疹,也是妈妈第一时间给我打针,吃抗过敏的药,精心照顾我,让我很快就好了起来。”颜沁依然记得那些和妈妈住在医院值班室的日日夜夜。忙完工作的妈妈,会给她讲睡前故事,有时还会就着灯光,用手指在墙上比划各种小动物的影子,小狗、小鹿、小孔雀,都在值班室的墙上跳跃……

  “妈妈是一个非常认真、细心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小时候她给我打针,我就不怕。可能因为这样,我在潜意识里一直觉得,从事这样一份职业,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可能因为妈妈特殊的工作状态,让我觉得现在自己上一线,并不是什么特别了不得的事。这只是我的工作,也是曾经多少个日夜,妈妈的工作日常。”颜沁说,疫情就是命令,既然妈妈能将抗“非”当作正常上班,“我也将抗‘疫’当作正常上班一样”。

  就在几天前,一位患病的老奶奶,在她们的精心护理下病情好转,老奶奶冲着她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颜沁觉得格外欣慰。“因为妈妈一直很会照顾人,当我自己因照顾好别人而得到认同的时候,觉得特别开心。”

  和女儿一样,张小君第一时间报名加入抗疫,整个春节期间,她负责医院的门诊和北大门的预检分诊。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张小君全力支持女儿的工作和选择;但作为妈妈,她也担心女儿。

  颜沁在隔离区四病房,张小君在一楼门诊。从外围墙的一个厕所,可以看到四病房的窗口。每天下班,张小君会通过这个位置张望。“如果我们两个班次不冲突的话,她会下班时站在窗口,给我打个电话,就想看我一眼。”

  张小君给女儿送过一次糖。收到糖的颜沁,和室友一起吃。含着甜甜的糖,室友说:“你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疾控“父子兵”:“在我家,有一股保家卫国的血脉流淌着”

  大年初六,湘潭河西地下商城消毒杀菌工作现场。虽然都被厚厚的防护服包裹,周源还是一眼认出了父亲周放。

  背着消毒剂正在作业中的周放突然停下,拦住周源,凑到耳边说:“注意点,尿裤子了都不能脱防护服。”周源没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这是父子俩的一次“偶遇”,也是春节以来他们第二次在一起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第一次是除夕夜,父子俩在家吃了一顿年夜饭。当晚9点,两人一起接到通知——春节假期取消,赶回各自岗位。

  庚子春节之前,这只是一对普通的父子,父亲60岁,儿子32岁;一位在湘潭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科工作了38年,一位在卫生检测科工作了12年。但过完这个除夕,两人成了共同出征的“父子兵”。

  周源在大年初一接到值守高速公路的任务,为过往车辆人员检查是否发热。“第一个班是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我到湘潭北高速路口值守,夜里冷得要命,但心里是热的。因为现在是需要我们的时候。”

  父子俩一个四处跑,对疑似人员车辆、流调车、样本运输车做消毒杀菌工作;一个守在高速路口,对过往车辆人员开展排查。由于各自排班不同,两人竟再也没有好好说上几句话。偶尔遇见,只对视一眼,都顾不上说话。

  为有效控制疫情,湘潭市内一些公共场所急需消毒。人员紧张,需要消毒的场所面积又大,1月29日开始,周源被借调到消杀组。这意味着周源可以和父亲在同一岗位值班了,一起穿防护服,一起配药,一起施工作业,“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并肩作战”。

  地面、转闸门、垃圾桶……边边角角里里外外,无一被消毒水枪放过。一个上午,10名队员要完成3万多个立方空间的消毒工作。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空气不够流通的地下商城持续作业,仅一个小时衣服就会湿透,就像蒸了一次桑拿。

  虽然和父亲一起“作战”,但这么多天过去,两人并没有说上几句话。话不能至,周源的视线却常常落在父亲身上。有时,他会注意到父亲又按了按自己的腰,心下一阵酸楚。“老爸腰不好,穿着厚重的衣服站这么久,肯定腰很疼。”父亲今年7月就要退休,但面对疫情,一直抢在前头,没有喊过一句苦累。周源原本想跟父亲说,年纪大了,别这么拼。最终还是没能说出口。

  “大家都只知道,我父亲是一名军人。其实我们家是军人世家。”周源说,他的爷爷是抗美援朝的老兵,父亲是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叔叔是参加过东海、南海实战演习的兵。“我也是兵,原第二炮兵现在叫火箭军。我进单位工作,也是从部队退伍后分配的。在我们家里,一直有一股保家卫国的血脉流淌着。”

  周放有战后创伤症状。耳朵被炮弹震得严重耳鸣,年纪大了后,腰也不好。周源和他一起执行任务,会尽量去做两个人的事情,想减轻父亲的负担。但父亲从来没有因为年纪大了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冲锋在一线。我们的消毒设备,装上药剂之后有四五十斤,但他都是冲在第一个。我曾经悄悄跟他说,让他多做做指导工作就行了。他不愿意,总是怕我们工作做不到位留下纰漏。”

  周源依然记得,17年前,父亲在疾控工作时经历过的非典。“那时我还在读书,属于没心没肺的年龄,但由于父亲特殊的职业,对于非典的真实现场,我比别人知道得多一点。但印象中我好像没有过多的担心,因为父亲从来不会说这些。”他只记得,那3个多月,父亲没有在家里睡过一个觉。“每次回家就是洗个澡,匆匆忙忙说几句话就走了。当时只觉得父亲很辛苦,直到后来才知道父亲从事的职业有多么危险,又多么伟大。那时心里就想,有一天,我也想和父亲那样,做一个能为自己的家、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的人。”

  2007年,周源走上工作岗位。2008年汶川地震,湘潭市疾控中心接到支援灾区的任务。父子俩同时报名参加,但父亲入选了,仅工作一年的周源落选。周源跑去找领导,问为什么他不能去。领导回复他:“第一,你和你父亲两个人同时去救灾,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你母亲在家里会有多担心?第二,你才上班没多久,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都达不到能去救灾的程度。去一线救灾,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是空有一腔热血的人。”

  因为这次落选,周源花了两个多月恶补曾经认为没什么用的消毒和预防病知识。“等到我拥有了去抗震救灾的能力时,已经不需要我们再去了。这次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因为我曾经是一个兵,我将一直是一个‘兵’。哪有上了战场‘发懒筋’的兵呢?我永远不会忘记父亲对我说的话:只有大家好了,我们的小家才能好。”

  将近一个月里,偶尔回家,父子俩也不怎么说话。出去消一次毒太累了,全身湿透,精神疲倦。洗了澡,吃完饭,倒头就睡着。“我父亲不是很善于表达,我也很像他。有时面对面就像哑巴。但我希望自己能多做一点,这样父亲就能少做一点。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两父子的交流吧。”

  抗“疫”姐妹花:“梅花没看成,我们相约去东湖看樱花”

  2019年12月初,武汉正式进入冬天。东湖边,梅花们打起了花苞,蓄势待放。

  正盼着过年的武汉空军医院医生周凌云,给姐姐周凌军发去一条微信:“今年春节带爸妈到武汉来,我们一起去东湖赏梅花。”郴州临武县疾控中心检验科主任周凌军见到信息心里一乐,回复道:“好的,一言为定!”

  谁料,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粉碎了这对姐妹的约定,也破碎了亿万人的团圆梦。

  媒体上相继传出信息: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且病例数量呈上升趋势。以一名疾控人员的职业敏感,周凌军决定,不去武汉过年了。2020年1月中旬,她收到妹妹的信息,告诉她医院的呼吸科全住满了,她们科也抽调了医生去加强力量,现在她每天都守在科室。周凌军隐隐感觉到不安,既担心妹妹的安危,又担心疫情的严峻。直到1月23日,武汉封城。

  同一天,周凌军赶到临武县卫健局参加全国及全省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回到家后,她看到妈妈的眼睛红红的,知道她在担心妹妹,急忙安慰她说:“凌云自己是医生,会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临武暂时还没这样的病人,不要太担心。这个年我不放假,你要给我多做点好吃的犒劳犒劳我。”

  但周凌军心里清楚,疫情当前,作为疫控中心的应急队员、检验科的负责人,她必须挺身而出。

  除夕当天,为了能及时将疑似病例的样品送去郴州检测,周凌军只吃了一顿饭,草草地过了这个大年。制定应急预案、检查防护设备、到重点区域清毒,发现疫情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整个春节,工作已不分昼夜的周凌军,不敢有丝毫松懈。

  周凌军在卫校读书时,有一次实验课上要稀释硫酸,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但她没看清,把水注入酸中,导致硫酸向四周飞溅,差点发生事故。这件事让她明白,做检验工作必须万分仔细,开不得半点小差。

  与此同时,身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周凌云每天守在科室诊疗病人,持续无休。姐妹俩只能瞅个空隙,互发信息加油:

  “你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再贵也要吃。”

  “这是一场持久战,一定要注意休息,别累坏了。”

  “采样的风险极大,一定要规范做好个人防护。”

  ……

  过了几天,姐姐收到妹妹的一条微信:“我一个人在医院住了,怕感染了不知道,回家又传染给他们。”周凌军多日的牵挂和担忧,在看到信息的那一刻迸发,泪水夺眶而出。那天晚上,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忆起了姐妹俩儿时的美好时光。妹妹一直是全家人的骄傲,17岁应征入伍,19岁入党,21岁考上军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武汉空军某部当军医。如今,她和妹妹虽然相隔两地,但都是抗疫战场上的白衣战士,她为妹妹、也为自己感到自豪。她给妹妹认认真真写了一封信:

  “因为一个人,恋上一座城。妹妹,因为你,我爱武汉,更爱武汉的东湖。秋天的东湖让我流连忘返,而你说,春天的东湖更美丽,樱花比武汉大学的更灿烂。我坚信离胜利那天不会太遥远,期待春暖花开时,我俩就能带上全家人携手漫步东湖绿道看樱花、拍美照。”

  同样期待着疫情撤退、樱花盛开的周凌云,看着姐姐的信,忍不住哭了。她回复:

  “离家20余载,家乡、家人、亲情一直都割舍不下,只是慢慢习惯了远离你们的日子,学会坚强,学会长大。小时候不懂事,还要跟你斗气、打架,现在能见上一面都不容易,又怎能不好好去珍惜呢。老姐保重!”

  江城夫妻阵:蜜月之地是战场

  2月14日,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的新冠专科病区。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护士李妮有点小激动。这天是情人节,她终于可以和丈夫田鹏伟,一起进入病房并肩战斗了。

  武汉是夫妻俩的蜜月之地。6年前的春夏之交,武汉长江大桥、东湖都留下了他们甜蜜的身影。遗憾的是,两人错过了樱花。田鹏伟承诺妻子,以后会再带她来看樱花。结果这些年两人工作都太忙了。丈夫能钓钓鱼,她能健个身,跳个舞,追追肖战和王一博的小视频,都算是难得的“放风”。

  李妮没想到,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竟让他们与武汉重逢。只是,这座城市已空荡得有些陌生。从酒店到医院往返经过鹦鹉洲大桥,车窗外掠过开阔的长江江面,会让他们格外怀念当年站在长江大桥上吹过脸庞的风。

  一开始,田鹏伟不同意妻子来武汉。理由是:“我是男的我去,你留下来照顾家里。”李妮和他磨嘴皮:“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怎么能让你一人承担?”2月8日,夫妻俩一同坐上了15时38分的G70,成了湘雅三医院援鄂医疗队里的三对夫妻战士之一。4岁的儿子和2岁的女儿,托付给了家里的老人。婆婆特意折了桃树枝,让他们带在身上保平安。

  虽然在同一个队伍,但夫妻俩各自隔离在不同的房间里,轮班工作,每天只能通过手机视频看看彼此。

  2月12日,到武汉的第5天,李妮终于和丈夫分到一组上班,可以见面了。

  那天,李妮从来没有那么迫切地期待上班。看见丈夫,她忍不住向他靠近,但距离一米开外时,丈夫制止了她。一时不知所措的李妮,只能乖乖地站在原地望着丈夫,两人就这样看着对方,什么话也没说。 李妮当天的工作,是为大家穿防护服,准备护目镜。虽然也想和丈夫一起进入病房共同奋战,但李妮还是服从安排,换一种方式来守护丈夫。

  终于到了下班时间,其他同事陆续出来,田鹏伟最后才出现。脱下防护服,摘下口罩,他的脸已被口罩压得有些变形了。那一刻,李妮心疼极了,真想冲上去抱住他。但他们必须保持安全距离。李妮默默跟在丈夫身后,看着他的背影,有点想哭。

  2月14日,夫妻俩又轮到一组上班。李妮穿好厚重的防护服,戴上三四层手套后,田鹏伟牵住了她的手,走过一扇又一扇隔离门进入病房。虽然手套太厚,感受不到对方的温度,但李妮心里暖暖的。

  进入隔离病房的田鹏伟认真而严肃。在这里,田鹏伟是组长“田老师”,李妮是组员。田鹏伟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大家在病房的各个角落穿梭忙碌。

  田鹏伟是湘雅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而李妮来之前在妇科病房工作,危重患者的管理经验没那么得心应手。在防护服和护目镜的层层包裹之下,动作更加受到限制。忙碌一段时间后,被防护服包裹得密不透风的李妮出现了缺氧反应,整个人汗流浃背,头晕恶心。她赶紧在护士站坐下休息缓一缓。她想坚持下去,不然就需要另外一位战友进来接替她。她强撑着,又在病房里巡视了一趟。

  长时间的缺氧,李妮感觉自己越来越憋闷。突然,胃里一口气冒上来,李妮没忍住,吐了。“关键是,吐了还没地方去,只能硬生生地把它再咽回去,是有一点恶心的,但没办法,口罩、防护服都还穿戴在身上。我不得不提前离开隔离病房,如果我倒下了,只会耽误大家工作。”李妮忍着头疼,含着泪水,在丈夫的监督下,一层层脱下厚重的防护服、口罩、帽子。当她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第一件事,就是跑进厕所,吐得一塌糊涂。

  站在妻子身后,田鹏伟看着她浸湿的后背,泪眼婆娑。但他没时间说上几句安慰的话,自己重新穿戴整齐,进入了病房。他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还接替了妻子的工作。

  “我应该是来出力的,不该是来拖后腿的呀。”李妮自责不已。 田鹏伟有渴水症,每天至少要喝5、6升水,长时间不喝水就会有一点心慌,但穿上防护服之后是不能喝水、上厕所的。“他的班本来就比我上的多些,因为病房需要重症护士,男护士的体力和抵抗力更强,工作强度也更大。”想起这些,李妮的眼泪就不争气地往下掉。她守在门口,准备好一大瓶水,等着丈夫下班。

  “看着你努力救治病患忙碌的背影,我满是骄傲;看着你穿在防护服里被汗浸湿的衣服,我满是心疼;看到平时柔弱的你,现在如此的坚强,我满是自豪。”下班回到酒店,平常总是把爱藏在心里的田鹏伟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只愿疫情早点结束。待到那时,我要牵着你的手,再一次来到武汉,在樱花下与你相拥,重温蜜月之旅。”

  2月16日,凌晨4点多,大雪中,李妮的几位战友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转移一位重症病人。清晨,雪后初晴。李妮的另一位战友,湘雅三医院移植监护室副主任医师万齐全为这场雪写了一首诗:“向前,勇往直前/雪莲,更是火焰。”

  这一天,全国已有7名白衣战士,倒在战场。

  这一天,在荆楚大地,共有1059名湖南支援湖北的士兵,3.2万余名全国精锐将士,战疫病、济苍生。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