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决策参考>调查研究

王建勇:做大做强芦淞服饰品牌的几点思考

来源:湖南政研网 作者:王建勇  时间:2020-03-06 15:31:46

  近年来,株洲市芦淞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的决策部署,立足自身优势培育千亿服饰产业集群,基本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展示销售、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但也面临着知名品牌少、附加值不高等突出问题。如何做大做强服饰品牌,更好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服饰产品的需求,成为芦淞服饰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为何芦淞缺少知名服饰品牌

  从调研情况看,芦淞的二狼狐轩、琴依娜、魔美名作、欧微等少数服饰品牌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但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服饰品牌。而同时起步的福建晋江拥有七匹狼、安踏、三六一度等一批全国知名服饰品牌,起步较晚的江西于都也引进了赢家、鼎晟、哥弟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服饰品牌。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做品牌的意识淡薄、执着不够。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有的服饰企业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思想,不想做品牌;有的担心做品牌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且身边不乏失败案例,不敢做品牌;有的长期习惯于做贴牌,对于如何做品牌还比较茫然,加之自身实力有限,不能做品牌。执着不够主要反映在有的服饰企业比较急功近利,没有真正把培育品牌当成事业来做,当看到房地产、股市行情较好时就见异思迁;有的没有充分认识到培育品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缺少一种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当长时间看不到明显效益,特别是遭受挫折和失败后容易中途放弃。

  品牌培育的关键环节支撑不够有力。研发设计环节。本地服饰企业大多没有组建专门的设计师团队,以买版、仿版为主,缺少自主研发设计能力。而且本地研发设计资源匮乏、氛围不浓,缺乏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即便高薪引进来也很难留住。生产加工环节。本地服饰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除裤类工艺具备较高水平外,其它产品工艺难以达到品牌化标准,因此大多数服饰品牌企业都是选择外地企业代工,本地配套率不足10%。特别是洗水工艺相对滞后,收缩率、手感等无法达到服饰品牌企业要求,且同等品质标准下价格比沿海地区高出40%。销售流通环节。绝大多数商户仍采用传统的线下交易模式,受“去中心化”、新零售等方面的冲击较大。比如,“高铁时代”的到来让出行更加便捷,原来到芦淞进货的部分客户现在选择到广州、杭州等原产地拿货;一些沿海服饰品牌企业采取直营模式,直接绕过了二批市场;尤其是淘宝、微商、网红直播等线上商业模式的兴起,挤占了传统线下市场份额。

  扶持政策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和吸引力。缺乏针对性。虽然市、区两级均出台了服饰产业扶持政策,但没有制定服饰品牌建设专项政策,现有政策都是从整个产业链出发,涵盖面比较宽泛,涉及品牌建设方面的条款很少。比如,对于服饰企业较为关注的研发设计人才引进培养、品牌推广等政策,都缺少具体的支持措施。缺乏操作性。由于现有政策没有制定相应实施细则,一些政策难以真正落地。比如,人才、智能设备等奖补对象的界定标准、程序不够清晰,投资规模、税收等奖补条件也不够明确,造成落实起来弹性空间较大,容易引发争议。同时,政策落实主体责任不够明确,刚性约束不足。缺乏吸引力。部分服饰企业反映,现有政策支持力度比不过同类地区。比如,江西于都对于符合条件的服饰品牌企业入驻,出让地价可按江西省政府规定的底价标准执行,远远低于本地的工业用地出让价格。

  品牌培育的环境还不够优。硬环境方面。园区生产生活配套不够完善。比如,白关服饰产业园供电不够稳定,尚无大型物流企业进驻园区,对企业生产运营造成一定影响;市区至园区仅有1条定制公交线路,且经莲株高速往江西、株洲南四县等方向的长途客运线路未在园区设立站点,加之缺少综合性购物商场、文化娱乐等商业设施,致使园区企业招工难、留人难。软环境方面。主要是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商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比如,政府职能部门宣传引导不够,对侵权行为打击力度不大,造成同质化竞争严重,影响企业做品牌的积极性。又比如,政策咨询、人才培训、市场信息、金融服务、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平台尚未搭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流合作不紧密,普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

  做大做强芦淞服饰品牌的对策建议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扭住问题,精准发力,重点从四方面下功夫。

  在思想引领上下功夫。加强宣传引导。由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商协会牵头,组织服饰企业开展品牌建设专题培训,通过专家讲座、外出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引导他们摒弃“小富即安、小富即满”思想,充分认识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涵养做品牌的情怀和定力。充分发挥网络、微信等新媒体作用,大力开展品牌价值宣传,在全区形成重视品牌、维护品牌、争创品牌的浓厚氛围。注重标杆引领。制定本土服饰品牌培育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成长型品牌,如二狼狐轩、魔美名作、欧微等。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服饰品牌,推动上海丝恩道、广州欣迪等尽快入驻,加快树立一批可信可学的服饰品牌标杆,让辖区服饰企业看到做品牌带来的巨大利好,形成只有做品牌才能真正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共识。

  在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推动研发设计原创化。以获批中国“一带一路”服装服饰产业展览交易基地为契机,引导株洲市服装设计师协会等行业商协会,盘活株洲“小巨蛋”、汇通金港等闲置资源,创建服装设计师孵化基地,吸引包慧婷、刘琼等本土设计师工作室入驻。深化与北京美轮科技、北京服装学院的对接合作,力促FDC面料图书馆引进落地。支持服饰企业购买本地设计服务,着力培育一批服装设计师品牌。推动生产加工智能化。依托白关服饰产业园,发挥二狼狐轩、护岛宝贝等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服饰企业推进智能化、数控化改造,鼓励引进自动吊挂系统、电脑自动裁床、工业机器人等高精尖设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鼓励服饰品牌企业推广运用3D试衣镜、智能O2O定制系统,逐步提升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能力。引导辖区服饰小企业小作坊兼并重组、入驻园区,实现规模生产和智能升级。摸清服饰企业面辅料需求底数,在白关服饰产业园建设综合性面辅料市场,吸引国内外知名面辅料和配件供应商入驻。加快推动洗水工业园二期建设,积极承接沿海地区服饰洗水产能转移,促进本土洗水工艺提升。推动销售流通数字化。积极借助区块链、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进服饰专业市场数字化升级,提高对时尚趋势的快速反应能力。鼓励服饰品牌企业、个体经营户借助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或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大力发展新零售,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导有意向走出芦淞市场群的个体经营户抱团发展,提升专业化程度和原创设计能力,逐步转型成为品牌企业。

  在政策支持上下功夫。加大人才引培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市“人才新政30条”,推行柔性化人才引进与使用机制,鼓励服饰企业引进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支持服饰企业办理人才引进落户、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切实解决引进人才后顾之忧。鼓励服饰企业深化与湖南工业大学、株洲市工业学校等院校对接合作,推动组建株洲服装学院,促进产学研用合作,推进订单式培养和委托培养人才。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推动市、区两级设立服饰品牌建设专项扶持基金,做大做强新芦淞科创公司供应链金融平台,用好用活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重点为服饰品牌企业的引进、供地、培育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引导行业商协会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办好每年一届的湖南服饰博览会暨芦淞服饰节,组织本土服饰品牌企业参加上海服博会、深圳时装周等大型展会,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本土服饰品牌企业与大型商超对接合作,在株洲百货、王府井、平和堂等商场开设专柜,并鼓励在全国各地布局直营门店。加快推进湖南服饰国际展贸中心建设,支持发展跨境电商,让更多芦淞服饰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环境优化上下功夫。优化园区环境。进一步完善生产性配套,完成白关服饰产业园至镇区道路改造提质,推动白关污水处理厂尽快建成运营,启动白关变电站建设,吸引现代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完善生活性配套,协调湘运公司在园区设立长途客运停靠点,增设园区至市中心公交线路,推动株洲百货进驻园区,引进一批优质餐饮娱乐项目,不断增强园区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政务环境。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动服务流程再造和标准升级,完善工程项目代办制,真正实现“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探索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将政策咨询、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法律援助等资源高效整合,为服饰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优化市场环境。加大对创意设计知识产权和商标品牌的保护力度,对企业注册商标、申请专利提供指导和支持。特别是发挥行业商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诚信机制,加强会员和行业自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形成尊重原创的良好风尚。鼓励行业商协会组织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倒逼本地加工企业改进工艺,提升服饰品牌企业的本地配套率。

  (作者为株洲市芦淞区委书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