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决策参考>调查研究

熊俭贵:让市场化母基金成为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关于设立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的调研与思考

来源:湖南政研网 作者:熊俭贵  时间:2020-04-07 15:34:11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发展最快、前景最广阔的领域,具有涉及面广、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特点,能够促进汽车电子信息、北斗导航定位、5G 通信、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融合和产业升级。加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长沙抢抓“互联网+”等机遇的重要抓手。通过与湘江新区管委会、市财政局、市金融办等单位(部门)座谈,实地考察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与市长信投资管理公司、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公司、湘江新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创新基金模式,以市场化母基金为切入点,设立专业化、较大规模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对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集聚,实现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设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的重要意义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聚焦于“聪明车、智慧路”的建设和改造,将乘客、车辆、货物、运营平台与道路等基础设施实现智能互联和数据共享,使得以“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特征的“下一代汽车”研发和智慧道路建设成为产业风口,智能汽车、车联网、路联网等科技发展趋势已确立。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抢抓新一轮产业制高点的战略抓手。放眼全球,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高速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下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制造业形态发生大变革。特别是5G技术的应用,加速形成万物互联、万物感知、万物可视和万物智能,产业互联网普遍应用,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进化,将重塑产业形态和产业结构。根据国家战略或产业政策支持智能制造发展,成为国际通行的做法。纵观国内,中国先后推出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战略、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规划,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制造业转型同步进行,支撑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开始积极布局智能网联产业。审视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来势向好、态势强劲,但仍处于做强产业链、丰富应用场景、打造行业高地的攻关期。立足当下,长沙必须面向科技前沿,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占领先导权。

  产业投资基金是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助推器。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新型金融工具近几年发展迅速,通过产业投资基金,能够将一切有利因素统一起来,将政府与社会资本、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境内资本与境外资本等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产业的“统一战线”。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政府产业基金模式。广州市于2013年组建广州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受托管理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新兴产业发展直投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先后发起设立了轨道交通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物联网产业等4只百亿基金。深圳市于2015年设立深圳市政府引导基金,目标募资规模1000亿元,由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负责管理。截至2018年12月,深创投共建立并管理107支政府引导子基金,规模约380亿元。纵观先进城市产业基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市场化运作、政府角色淡化。引导母基金不干预子基金日常运营管理,管理平台以严密的投资决策机制和风控体系为基础,按照市场化原则管理基金、筛选子基金和投资项目,充分有效地发挥了财政资金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市场化母基金是引导放大产业基金功能的有力支撑。母基金是以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为主的基金,是基金中的基金。其中一种类别就是政府全部出资成立的引导基金。这种模式决定了母基金的规模有限,尤其是资管新规后,政府引导基金的募资比较困难,单靠财政出资,难以做大,引入社会资本成立市场化母基金的趋势不可避免。一方面,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特点看,汽车行业所固有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市场需求巨大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是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竞争的主要产业领域。有限规模的存量资本将难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难以满足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形成全球市场竞争力的资金需求功能。另一方面,从产业基金的运作看,有限的资金运作规模对优秀的基金管理人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基金管理人的募资热情,也难以引发各类型基金管理公司的大规模参与行为。在此背景下,设立市场化的母基金助力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正当其时。

  二、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和产业基金现状分析

  相较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虽起步晚,但力度超前,在短时间内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生态链,但还存在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制约瓶颈,产业基金助推产业发展的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走在前列,但成熟壮大尚待时日。依托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的建成投运,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不断完善。在整车制造方面,拥有上汽、广汽、比亚迪等生产线;在技术方面,百度、腾讯、京东、华为等一众巨头先后入驻,带来了人工智能、云计算、车路协同系统等智能驾驶不可或缺的相关技术,全城范围内拥有347家从事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业务的重点企业,长沙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已步入全国第一方阵,拥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招商引资竞争激烈且补贴压力较大;二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盈利模式还未建立、运营的商业模式还不明朗。这都需要较多的资本或成本投入,单靠财政支持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产业基金有一定基础,但作用发挥不理想。自2015年12月设立长沙市产业投资基金以来,母基金三年实际到位14亿元,全部由财政出资。成立子基金10支总规模52.1亿元,其中市产业投资基金出资11.54亿元,财政杠杆撬动达到4.9倍,子基金投资项目覆盖工程机械、移动互联、食品、航空航天等15条产业链建设,有效发挥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但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一是产业基金整体规模偏小。目前长沙产业投资基金已设立的10支子基金中,实际运作的7支子基金,基金首期规模仅11.43亿元,难以满足目前长沙经济的高速发展(2018年,长沙GDP总量超过1.1万亿元)。同时,目前市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成熟期企业和全市优势主导产业,市级层面尚未设立投资于初创期和早中期的政府引导母基金。二是运作模式与市场化需求不相适应。在设立条件方面,政府全资成立母基金,在政府能够投入的引导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基金管理公司只能以子基金模式开展投资业务,有限的资金运作规模,难以引起全球顶级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的参与;现有基金设立原则中的返投比例等条款设置较严,影响了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在机制建设方面,基金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价、激励约束机制。

  三、对策建议

  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应大胆、果敢地改革,尽快引入市场化母基金模式,从设立专业化且较大规模的“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的市场化母基金入手,加快推进基金市场化程度,以金融活水助力智能网联产业集聚发展,为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明确政府定位,兼顾社会经济的双重效益。政府基金的投向是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领域,这些领域往往具有风险大、投资期长等特点,与市场化运作基金的逐利本性相背离。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入,实现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须保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政府应明确自身的非营利性定位,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风险与社会资本共担、利益让渡于社会资本,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改革管理模式,提高产业基金的运行效率。积极推动产业基金管理模式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设立市场化母基金。由政府引导基金和社会资本按一定比例设立母基金,市场化母基金的最大优势是“两级放大”功能。通过母、子基金双重的投资模式,母基金可在子基金的层面发挥二级杠杆作用,从而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优质项目投资,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议引入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母基金,做大基金盘子。母基金的存续期限可以为10年,或者更长时间。市场化母基金既是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金融属性需要,也是长沙产业参与全球竞争所应具备的金融条件要素。二是优化基金管理模式。可采取民企单GP(基金管理人),或实行政府运行平台、民企等双GP或多GP的模式。引入先进基金管理公司,借助其先进管理经验及募资的办法和手段,实现市场化运作。政府要正确区分管理职能和运作职能,避免过度干预,提高基金的运行效率。三是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产业投资基金绩效评价机制,加强政府产业基金运作和绩效评价信息的披露,以强化社会监督和提高评价的公信力。此外,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基金运作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强化综合保障,提升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面临很多发展瓶颈。建议加强全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顶层设计,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协同工作机制,加快完善产业发展、交通管理、道路测试、标准规范、应用示范、安全管控等领域的政策法规,引导产业创新发展。同时,在基金设立方面,通过适当降低基金准入门槛、适度放宽对基金投资地域的限制、适当让利、灵活调整基金放大倍数等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开展先试先行,探索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湘江新区,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湘江新区在产业投资基金市场化方面有一些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建议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选择湘江新区先行先试,大胆引入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母基金,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助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同时,也为市场化母基金在长沙的落地和崛起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长沙市委政研室〈改革办、财经办〉)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