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决策参考>调查研究

姚杰、刘五星、陈鹏宇、陈遥:从疫情防控看湖南“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

来源:湖南政研网 作者:省委政研室、省卫健委、省人民医院、湘雅医院联合调研组  时间:2020-04-07 15:31:4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是便民惠民的大工程大事业。调查显示,近年来,湖南“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较快,成效明显,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阶段,将进入发展“加速期”,需要从机制构建、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大力改进。

  一、“互联网+医疗健康”是抗击疫情的重要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为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根据省委省政府周密部署,各级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防控。作为卫生健康行业的尖兵力量,“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硬核助力了全省抗击疫情。

  为省委省政府精准挂图决策提供基础资料。正确决策需要精确信息。“互联网+”技术是相关部门提供疫情信息的关键。一是实时监控发热门诊情况。疫情初期,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相关单位紧急研发“疫情防控信息系统”,综合运用已有的卫生健康大数据和互联互通成果,实时监控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情况。二是及时启动疫情和舆情信息监测。全面收集整理全国各地疫情防控相关重要数据、省内疫情防控动态、重要防控措施和网络舆情,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三是进行疫情可视化展示分析。对全国全省医疗卫生资源、救治机构分布、已救治患者分布利用地图直观展示,对各类个案进行分类分析,为省委省政府挂图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为一线抗击疫情搭建远程会诊和培训平台。积极借力“互联网+”,开展远程会诊和抗疫培训,把专家技术引到抗击一线。一是建立全省新冠肺炎远程会诊平台。由省高级专家组牵头对30余例重型、危重型患者进行了远程会诊指导。采用院士团队、省级平台、定点医院“三方连线”的方式,邀请钟南山院士团队和王辰院士团队对省内6例危重型患者进行会诊指导,救治成功率大幅提升。二是加强对湖南援黄冈医疗队的远程指导。依托省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与湖南援黄冈医疗队开展专家会诊,远程指导当地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开展远程专家会诊20次,指导42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三是开展全省新冠肺炎诊疗知识远程培训。对接全省116家定点医院进行远程培训,在有效避免人群聚集的前提下,让救治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及时传递到临床一线,科学指导救治。初步统计,疫情以来全省通过远程系统培训的一线医务人员达5万余人。

  为人民群众在家问诊开通线上服务。疫情爆发以来,多家医院延迟门诊开门,这是抗击疫情的重要特殊举措,但也造成部分群众看病困难。为让人民群众在家就能便捷问诊,湖南积极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一是12320呼叫中心紧急调配专家直接受理群众咨询。调配33名呼吸、感染、心理、中医等方面的医疗专家,受理群众疫情防控知识咨询、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依托湘雅二医院的省精神医学中心,率先在全国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接听全国公众和一线医务人员咨询。截止3月10日,受理咨询电话10184件次,专家咨询523件次。二是建立省新冠肺炎服务平台。平台开通疫情动态、定点发热门诊导航、健康信息登记与申报、抗疫物资捐赠、在线科普、AI智能问答咨询等功能,方便群众居家防护。三是建设省电子健康卡“线上问诊”程序。组织有关医院开展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医生的线上问诊服务。目前平台已注册审核通过问诊医生989人,开展线上问诊635次。四是互联网医院全面启动线上问诊。湘雅医院、省人民医院等8所医院批准设置互联网医院,各互联网医院积极主动开通线上服务热线。比如,湘雅医院开通“全病程管理-智医在线”微信服务号,全院76个专科344位医务人员参与线上问诊,群众可以精准对接湘雅专家团队进行疾病咨询。截止3月10日,服务人次达29888次,好评率达98.2%。

  为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提供参考信息。截止3月11日,全省工业企业开复工率98.7%,员工到岗率92.4%。这期间,为让各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湖南运用“互联网+医疗健康”大数据进行分析比对,适时推广电子健康卡二维码,用电子健康卡二维码“红、黄、绿”三种颜色进行信息提示,为复工企业和个人提供疫情参考信息。目前,上线注册达432.49万余人,累计查询3852.75万人次;3480家企业提交员工健康查询近255.93万人次。

  二、“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日益成熟

  从调查看,近些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从全方位多层次进行推进,行业发展的“软”“硬”件都越来越成熟。

  政策体系日渐完善。2018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家卫健委关于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卫健委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整个行业发展前景向好。为落实国家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有关要求,湖南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措施》《关于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等12个文件及相关标准规范。“互联网+医疗健康”顶层设计基本完备,下一阶段,随着各级配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将迎来政策红利期。

  支撑体系初见成效。一是初步建成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对接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省级其他综合平台,实现与省内415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院内HIS、LIS、PACS等主要业务系统联通,累计汇聚168亿余条诊疗数据和健康档案。建成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和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卫生专网,全省3254个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接入专网。二是率先在全国实现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整合。按照省级统一标准、统一软件、统一实施的思路,实施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整合项目,初步打通了医疗与公卫、基层机构与县以上医院、基层卫生信息系统与其他条线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通道。三是贫困地区远程诊室建设进展顺利。全省累计投入1亿元,为51个贫困县市区的102个县级医院和789个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化远程诊室。

  理念技术逐步创新。近年来,湖南在“互联网+医疗健康”特色系统和管理模式方面大胆创新、持续用力,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有的在全国都产生了较好反响。比如,从2015年开始,湘雅医院立足实际,在全国首创了全病程管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全病程管理系统,从院前准备、住院治疗、出院准备、双向转诊、出院追踪随访到远程健康管理等环节,建立连续性整合照护的全程闭环管理新模式。全病程管理深度拓展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内涵,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卫生健康服务新模式,赢得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人民群众广泛接受。“互联网+医疗健康”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越来越多群众接受使用。调查显示,截止2020年2月,全省支持使用电子健康卡的二级以上医院达到182家,累计注册人数达1540万,用卡次数1199万人次,成为用卡活跃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综合医院相继推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以方便快捷、节约高效等优势直击看病难、看病贵等老大难问题,赢得了医院和患者双重认可。比如,省人民医院推行“智慧便民”“智慧医技”“智慧拿药”“智慧互联”,完成患者诊前、诊中、诊后的全程信息化服务,为患者打造了更舒适的就医体验。目前,全院75%以上患者通过手机挂号,90%以上患者采用手机查看结果。

  众多企业积极参与。湖南“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呈现蓬勃生机,吸引众多企业积极参与。调查显示,近些年先后有54家企业与省卫健委合作;有10家企业与湘雅医院合作;有6家企业与省人民医院合作。这次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比如,联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紧急研发疫情防控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升级湖南省居民健康卡(码)平台;蓝卫通科技公司第一时间安排技术运营人员现场保障,依托省运程会诊平台,向省内定点医疗机构、湖北黄冈定点救治单位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腾讯公司配合省卫健委推广全省三色码, 提供了全省疫情服务平台,为“在线问诊”小程序快速上线提供了技术支撑,等等。

  三、“互联网+医疗健康”将进入发展“加速期”

  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需要直面各类困难问题,大力突破各类制约因素,常抓不懈,改革创新。经过这次疫情的倒逼,下一阶段,在政策利好频出和市场需求攀升的双重驱动下,湖南“互联网+医疗健康”将呈现跨越式发展。

  开展“大整合”,提升政策推进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尚处于快速成长期,需要有政策保障。从调研来看,目前制约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医保、定价、标准化建设等因素,都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突破整合。

  建议:一是大力突破医保机制。启动门诊统筹与支付改革,明确一批适宜可控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项目进入医保目录。建立省市县三级经费统筹,打破地域限制和医保类别限制,统一保障范围、支付方式和支付标准。二是完善医疗利益导向。发布新版《湖南省医疗服务价格》,修订不适应“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内容。出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项目收入分配指导意见,适当提高网上问诊价格,做到医生价值和患者实惠的统一。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相关部门机构统一推行国家卫健委相关标准规范,统一全省业务平台和应用软件,统一全省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医保目录、疾病诊断代码、药品编码、高值耗材编码等,夯实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基础。四是推进便民惠民各项应用落地。继续做好电子健康卡、远程医疗、基层卫生等系统整合应用工作。推进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影像云平台、全病程管理等建设与应用,开展跨区域、跨机构临床检查、医学影像、病理检查等信息共享与互认工作,探索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模式。开展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试点应用。

  构建“大平台”,提升信息共享力。构建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省健康信息平台,是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的基础。目前,全省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但存在的部分漏洞需要不断改进,才能确保医疗信息更好惠民利民。

  建议:一是推进全省健康信息平台升级。不断推动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升级完善,强化平台数据资源的汇聚和整合、业务条线信息共享与协同服务。二是全面实现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围绕“互联网+医疗健康”目标任务,建立平台统一服务入口,畅通省内信息共享和业务流转,解决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提升平台的枢纽地位,实现与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省政务云平台、省自然人大平台、省财税管理平台、省“互联网+监督”平台等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三是完善省级服务监管平台。监管平台加强对互联网医院实施监管,健全医院、医务人员准入标准和审核流程,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数据全程留痕,确保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和安全。

  汇聚“大数据”,提升决策参考力。当今是大数据时代,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快速发展,保障省委省政府精准决策,必须有大数据支撑。全省医疗大数据服务机构存在规模不够大、数据不够全、安全性不够高等问题,亟需重视解决。

  建议:一方面,建立省级全民健康大数据资源中心。大数据中心覆盖卫生应急、公共卫生、诊疗服务、综合监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领域,实现医疗健康数据标准化、结构化、可视化,形成具有数据计算、处理、分析、临床智能诊疗、应急决策等能力的大数据架构和应用体系,为全省卫生健康服务和科学决策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建立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非涉密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建设和评测,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降低医疗健康行业信息网络系统遭受网络攻击的风险。启动湖南卫生健康数据异地灾备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抗风险能力。

  确保“大投入”,提升建设保障力。目前,湖南还未建立“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稳定投入机制。社会资本对“互联网+医疗健康”青睐有加,但准入机制不健全,双方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建议:一方面,加大信息化建设、运维经费的资金投入。设立省市县三级的经费保障机制,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省级系统(平台)建设和运行维护。一方面,研究制订社会资本准入机制。在确保“互联网+医疗健康”社会公益性的基础上,明确入资比例和界限,分类指导,加强精细化管理,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长期可持续发展。

  (执笔:姚杰、刘五星、陈鹏宇、陈遥)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