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业高度重视,强调:“旅游业是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要像抓‘厕所革命’一样,不断加强各类软硬件建设,推动旅游业大发展”。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这为湖南做强做大做优旅游业提供了遵循。根据省委常委会2019年9月27日研究部署全域旅游基地建设的要求,省委财经办与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师范大学等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赴浙江省湖州市、江西省上饶市和省内张家界市、常德市、湘西州、娄底市实地调研,并通过文旅湖南公众号留言、线下随机走访、专用邮箱征集等方式,深入人民群众、依靠广大游客查摆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总体感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打造国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万亿产业后,全省上下积极主动作为,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武陵山罗霄山片区13条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有声有色,扶贫富民成效显著,旅游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展示湖南形象的重要品牌。但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适应,城乡、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高品质景区景点和高端旅游产品不多,以厕所为代表的旅游公共服务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的便利度、舒适性、体验感有待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力度、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大型旅游企业偏少,市场监管、旅游精细化管理和人才还存在短板,主要概括为六个方面。
为破解这些问题,建议从2020年开始,实施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以人为本、全域发展、项目带动、特色推进、文旅融合原则,着力推动旅游业从粗放低水平向精细高质量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综合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到2022年底,优质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全域旅游基地建设成效显著,“锦绣潇湘”品牌叫响全国、影响世界。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市、县(市、区)达到30个,全省接待游客10.43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1.25万亿元,接待入境游客583万人次,实现入境旅游收入27亿美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6%,成为全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省。
一、以丰富优质产品供给为重点做强旅游产业
携程大数据显示,与过去相比,“80后”“90后”群体已经成为出游的主力人群,他们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程式化观光、“流水线”踩点,而是追求全感官、多触发的深度体验。面临消费需求变化,全省旅游度假产品亟待转型升级、提高品质。建议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总目标,以品质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为突破,以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丰富“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基地产品供给。坚持将全省当作整体开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突出全域发展,打破区域分割和部门利益,尽早谋划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智慧旅游、研学旅游、旅游人才、旅游风景道体系等专项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全省旅游发展形成“一盘棋”格局。围绕全省3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和湖湘文化革命文物资源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目前全国已形成26个省级旅游投资集团,涌现出首旅、锦江国旅、浙旅等头部企业,建议深入实施旅游业“引客入湘、引资入湘、引智入湘”计划,当前可考虑以混合所有制方式组建湖南文旅集团,对全省核心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采取存量资产证券化、增量资产平台化的方式,延伸产业链条,丰富产品体系,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带动全省旅游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狠抓旅游项目建设。一方面推动传统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在强化旅游发展的要素保障特别是金融支持上取得突破,推动传统旅游景区软硬件设施更新换代,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可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新的精品景区、重点路线和特色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重点引进国际知名旅行商、旅游服务商、品牌酒店、旅游电商、邮轮集团、旅游金融企业、大型旅游集团和支线航空公司落户湖南。建设国家旅游风景道。明年全国高速公路将打破省际收费站,这对全省发展自驾游充满机遇,建议提质升级大湘西“一环两纵四横”景观长廊,做精做优“伟人故里”红色文化旅游线、张崀桂旅游走廊世界遗产旅游线、“天下洞庭”环洞庭湖休闲旅游线、“锦绣湘江”沿湘江生态文化旅游线、“快乐之都”长株潭都市文化旅游线等一批精品线路,畅通联接湘赣边(神奇湘东)、湘鄂渝黔等跨省旅游精品线路,并以此为基础主动对接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率先建设好已进入国家规划的武陵山、罗霄山南岭国家旅游风景道,串接南山国家公园、环洞庭湖、雪峰山等湖湘特色鲜明的省级旅游风景道。
二、以“旅游+”为重点激活优势资源
湖南旅游资源丰富,但少数资源作用发挥不够,有的开发形式单一、有的开发过度,对门票收入依赖性高,没有转变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和文化优势。建议做好融合文章,推进旅游+文化教育。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民族宗教文化资源,培育建设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文化创意景区和旅游文化演艺产品。开发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非遗传承等优秀文化资源与旅游跨界融合。推进湖南“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积极开发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特色产品。推动研学旅游,将湖南打造成全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推进旅游+农业。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原则,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和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创建大湘西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全省已纳入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乡村旅游休闲集镇、旅游村。推动乡村特色民宿建设,提质升级湘村客栈集群,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推进旅游+工业、商贸。发展工业旅游,以游艇、房车、直升机和户外用品等为特色,做强旅游装备产业。充分发挥“湘菜”优势,重点打造名菜、名厨、名店、名城、名节,创建国际美食旅游目的地。重视旅游“夜经济”,做好夜景、夜宵、夜游、夜演文章,做优做旺一批夜色经济街(区)。优化湘江两岸夜游项目,丰富夜游湘江产品。开发设计特色旅游商品,加大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传,打响“湖南礼物”品牌。推进旅游+康养。融合中医、林业和水利等资源,做好养生健康文章,在温泉景区、森林景区和水利名胜风景区,推出多样化的养生康养旅游项目,特别是鼓励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体育。支持社会资本开发温泉、滑雪、滨湖、山地休闲度假产品,推动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鼓励城市发展休闲街区、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打造群众日常休闲健身基地和节假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支持在湘举办大型体育赛事。
三、以解决景区最后一公里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可及性差是制约旅游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还有不少3A级景区没有二级公路,少数集镇用水、垃圾处置等跟不上旅游需求,建议补齐短板。构筑便捷、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完善旅游目的地客运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和多元化旅游出行接驳体系,实现城市中心、交通枢纽到主要景区的无缝快速衔接。优先开展旅游景点、旅游特色村的支线道路路网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将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纳入各地交通、市政设施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并在导航软件上进行标注,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支持加油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旅游咨询中心(点)。继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推进旅游厕所在地区间、城乡间、景区内外合理布局,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旅游厕所建设改造。推动公共场所和社会服务单位厕所免费对外开放。加强旅游特色鲜明的重点城镇水、电、气、通讯、停车场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智慧化水平。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培育基于新技术的旅游业态,发展在线旅游、智慧酒店、智慧景区、智能出行、新型装备等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加快省、市、县三级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数据中心建设,加强旅游信息资源整合。支持发展“互联网+旅游”模式,建好“一部手机游潇湘”公共信息平台,推动涉旅场所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快建设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
四、以依法治理为重点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
今年以来,全省旅游景区安全事故仍未杜绝,侵害游客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建议突出依法治理,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完善依法治旅配套制度。深入贯彻《湖南省实施〈旅游法〉办法》,支持地方制定可操作性强、务实管用的景区景点管理条例,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执法制度保障。完善旅游监管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全域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整治联合检查活动,适时开展全域旅游基地建设督查。建立湖南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平台、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健全旅游部门与通信、公安、交通运输、统计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智慧旅游监管、服务和营销全覆盖。深化旅游“放管服”改革。将旅行社设立许可权限依法下放至市州旅游行政部门,并逐步过渡到实行告知承诺制。由旅游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各类旅游经营项目的消防、环评、用地等重点环节制定具体工作指引,提高项目审批核准效率。鼓励各地创新政策,探索“一站式”审批服务,解决旅游民宿办证、消防、特种行业经营、安全监管等问题。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旅游市场秩序综合评价指数制度和旅游行业诚信“红黑名单”制度,开展全省旅游行业文明旅游榜样选树活动。
五、以让价换量提质为重点促进旅游消费
第三方统计显示,对比2014年,2019年有10个省份的5A景区平均门票价格不降反升。建议对一些景区门票较贵的状况,核定合理价格,出台一批降价、优惠措施,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示范带动全省景区门票价格下调,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在节假日和旅游淡季,出台大力度的弹性门票价格、省内高速公路车辆过路过桥费用优惠等系列措施,做到旺季不乱、淡季不淡。出台《湖南省入境旅游奖励办法》,继续实施《湖南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旅行社送客入村奖励办法》。
六、以解决用地问题为重点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现在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不是缺钱,而是缺地,一些好项目难以落地主要在于旅游用地审批难,建议聚焦这一重点做好扶持文章。加强旅游用地保障。参照广东、浙江等做法,对列入省重点项目库的旅游项目、成功创建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单位,优先予以用地保障。支持乡村旅游创新用地方式,可实行点状配套设施建设用地布局开发。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依规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和宅基地,改造建设民宿等场所。加强综合营销支持。把旅游宣传纳入湖南整体形象对外宣传的总体战略。继续在中央电视台投放湖南旅游形象广告,充分运用湖南广电的平台优势推介一批旅游景点,加强在抖音、微信、快手等新媒体的营销力度。创新举办湖南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品牌节会活动。以高铁、航线为纽带,加强对沿线客源市场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客源市场的精准营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调整升格产业领导小组组织框架,建立高效运转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协调机制,对全域相关重要问题进行统筹协调。建立以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发展改革、工信、交通运输、农业、财政、扶贫、自然资源、住建等省直有关部门配合参与的全域旅游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