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还乡一词,出自《旧唐书·姜暮传》:“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最初是指穿着锦绣衣服回乡,后来用以形容富贵以后回到乡里夸耀。在古代,这身“锦衣”是帝王慷慨吟诵的“威加海内”,是科举之士登科还乡的“仆从如云”,是市井小贩在外打拼归来时的腰缠万贯。流传至今,虽然形式不断变化,但这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仍影响未衰,也致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为了这一身体面还乡的“锦衣”而迷失初心和自我,甚至深陷囹圄、羞辱门楣。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们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有一份乡曲之思、还乡之愿当属情理之中,穿什么样的“锦衣”还乡才是关键所在。为此,党员领导干部需摒弃功利思想、虚荣心理和“发迹者”心态,从自己作为人民公仆和故乡赤子的角度来重新定义“锦衣”,并努力在“形”和“质”两个方面加以提升。
这身“锦衣”,应是质朴无华的桑梓情怀。1961年,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回乡调研,一切轻车简从,住土屋,铺禾草,睡门板,吃群众充饥食用的野菜和糠粑粑,“以普通劳动者身份”体验民生疾苦,让家乡人民怀念至今。1984年,74岁高龄的张爱萍将军回家乡时,制止警车开道,进村后不要车接车送,挨家挨户串门聊家常,一步一步走完全村,每家每户都收到了他的情意。老一辈革命家这种“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不以其贵加于乡党”的赤子情怀,为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典范。
这身“锦衣”,应是造福一方的政治业绩。改革开放之初,时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积极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原来缺粮的保山成为“滇西粮仓”。退休后,他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承诺,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22年,把5.6万亩荒山变成绿洲,并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的名字如一座丰碑,矗立在中国大地,矗立在家乡父老的心中。
这身“锦衣”,应是清正廉洁的名声气节。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从12岁离开淮安就再没有回去过。建国后,弟弟周恩寿多次劝他回老家看看,他都断然拒绝。他不是因为对家乡没有感情,而是为了不让他家及亲友获得任何特殊照顾,不给地方的同志增加负担。住在故居的八婶母患病和去世,他给县委寄去治疗和办理后事的费用;平掉祖坟,他给生产队寄去70元钱作为平坟工资和青苗损失赔偿费……虽然他“少小离家老大不回”,但是他这种心怀天下、一生清廉的崇高气节至今感动着家乡乃至全国人民。
古往今来,多少走出去的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在内的人才让家乡父老引以为荣,同时也成为了家乡后辈追赶学习的标杆。党员领导干部当珍视这份荣耀,以应有的人品官德和政治作为,给自己织一袭“合身的锦衣”。如此,还乡也就超越了“光宗耀祖”的狭义,变得质朴而崇高。
(作者单位:岳阳市纪委监委)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