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成为区域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的引擎,是实现产业向高价值链转移的核心驱动力,承载着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使命。长沙市岳麓区作为三湘大地科创资源第一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人才资源和平台资源,如何将三大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大科城建设夯基垒台让岳麓科创经济发展来势喜人
机制建设不断理顺。在大科城推进委员会的基础上,省委批准设立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管委会,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共同参与,各阶段工作重点更加明确,工作成效更加凸显。产业引育不断加强。标志性平台方面,已经引进全国最大的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新诤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迈科技)、仪器共享平台(聚仪网)等。标志性企业方面,国内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云天励飞全球第二总部已落户大科城。创新资源不断汇聚。“中西创投岳麓中心”“中美创新创业合作基地”已签约揭牌,港澳科创园正抓紧筹建,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就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26所国内名校湖南校友会已整体入驻大科城办公。科创生态有机构建。2019年累计开展路演、论坛等活动80余场次,筹办“创业英雄汇”海选长沙总决选、“中美创投之星”大赛总决赛等活动。积极创建、引入多种类科创风险投资基金,助力培育更多科技型初创企业。
二、岳麓区科创经济发展的不足
顶层设计还不够。一是科创经济发展规划缺失。区级尚没有出台科创经济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发展的蓝图还需要站在更高层面进行规划设计。二是政策扶植体系较为脆弱。专门针对核心区科创领域的政策处于缺失状态,对于科创平台、中小微科创企业的扶植力度较弱。三是资源整合合力尚未形成。思想的围墙壁垒尚未打通,深层次的体制障碍没有打破,校、企科技研发未能无缝隙对接。
创新生态还脆弱。一是孵化平台欠缺,专业性不强。专业成果转化平台急缺,成果转化率低。二是科创主体不多,带动性不强。全区科技型企业主体的数量较少,关联度不高,对长沙、湖南产业链带动性不强。三是协同创新不够,联动性不强。存在产学研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够、资金不足、动力不够和产学研脱钩现象。
科创产业还不强。一是成果转化率低。高校推动成果就近转化的积极性不高,激励考核机制没有建立,专业转化平台缺失、成果转化的机构和人才匮乏。二是科技龙头企业缺乏。全区尚无产值上10亿元的龙头高科技企业,缺乏辐射带动的引擎。三是产业规模不大。高新技术类企业对全区经济贡献占GDP的比重还不到40%,税收贡献也不到20%。
科创服务还不优。一是政务服务水平需提升。政策的宣传、兑付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智能化办公及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二是专业服务能力需增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天使投资基金作用发挥不足,法律咨询、企业管理等专业服务的能力仍未达到企业和平台所需。
三、推动岳麓科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构建科创经济发展的思想空间。理顺体制机制。管委会要迅速找准定位,明确职能职责,创新开展工作。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推动政府各类平台公司改革,政府负责考核评价,负责制定扶植政策和操作标准,企业负责市场化运营、市场化激励,进而全面增强园区发展活力。打破围墙隔阂。一是坚持开放包容。打破行业、学科、企业间、区域间发展科创经济的思想隔阂,既注重本土的高校院所资源整合,又注重面向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全球,以同等待遇,围绕产业所需、企业所需、战略所需,引进一批可相匹配的科研机构、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高端人才以及校友企业,丰富科创生态。二是推动深度融合。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之间按照采取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市场主体、高校院所技术支撑的分工,以产教融合试点为契机,全面打破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体制隔阂,推动资源共享、人才共享、技术共享。凝聚各方力量。政府层面,将推动科创经济作为全区抓产业、兴产业的首要任务,既要着力打造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也要发展科创楼宇,建立科创社区,打造科创街道。高校院所层面,要通过区校合作、项目合作,充分调动高校、院所参与大科城建设、科创楼宇打造、科创平台搭建的积极性,形成关注、支持岳麓科创经济发展的思想共识。社会层面,着力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校友会、商协会、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论坛、峰会、座谈等形式,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发展合力。
构建科创经济发展的政策空间。抓好产业规划。一是编制产业规划。组织专门队伍,选聘专业团队,契合“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计划,编制岳麓区2020-2029年科创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制定行动计划。深度挖掘高校院所的优势资源,对接湖南省、长沙市各产业链紧缺的技术和人才,制定好《岳麓区科创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严格执行。构建政策体系。一是全面梳理现有政策。对已经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梳理汇总成为简洁且易宣传的政策汇编,广泛宣传宣讲。二要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围绕发展中的短板,全力协调省、市出台强有力的支持政策,积极会同湘江新区出台相配套的产业政策,构建上下互为补充的政策体系。争取多方支持。从区级层面,要设立专门的科创经济领导小组,要成立由政府领导、高校科研院所领导、部分龙头企负责人组成的科创经济工作联系委员会,定期会商,确保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市级层面,要充分利用管委会批准设立的契机,统筹好区域内科创资源和空间资源,支持岳麓科创企业和研究院所进入国家重点科技战略链条;从省级层面,着重推动解决一批涉及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科创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充实基础。
构建科创经济发展的生态空间。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一是用好区域内平台。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鼓励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狠抓成果就近就地转化。二是引入标志性平台。坚持优中选优,引入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双创空间和孵化器,着重考核运营团队和运营实效,进一步激发现有要素,浓厚科创氛围。打造应用研发平台。一是以高校为主体打造。要充分发挥辖区高校科研院所及国家、省级实验室众多的优势作用,构建校企合作的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二是以园区为主体打造。结合区情,紧紧抓住“检验检测”和“人工智能”两大主特产业方向,积极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家级、重量级的科技创新装置和设施。三是以企业为主体打造。对产业链重点企业进行全面摸排,围绕“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用活引导性资金,推动企业主动与科研院所、与同行业企业协同创新,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实现协同发展。梯度培育科创企业。一是要孵育初创型企业。通过引入众创科技、孵化器,着重加大科研成果的孵化转化产业化工作,对转化出来的初创型企业,着重给与“场地租金”和“应用场景”两个层面的政策支持,同时辅以“天使基金”支持,帮助其快速进入运营正轨。二是要扶植中小微企业。对现有的中小微企业进行摸底、分析,主动对接服务,对一些暂时有困难,后续潜力大的尤其要重点关注。三是要引育龙头企业。站在国家战略、全省、全市产业链发展的角度,围绕“新技术、新模式、新经济、新业态”等领域,一方面,从外部引入一批成长型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内部孵化,加速培育一批上市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构建科创经济发展的服务空间。做优政务服务工作。一是服务手段要改进。优化“线上”政务服务,将繁琐的现场审核变为简单的线上提前申报,让企业在休息时间或闲暇时间都可以提交资料。简化审批流程,可申请国家、省市有关行政审批简化工作试点,加大政府各类手续办理流程的宣传。二是服务能力要提升。通过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人员,进而提升服务水平。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一是充分发挥金融中心作用。激发金融中心、基金小镇独特作用,积极引导各类投融资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精准“滴灌”全区科创企业。二是探索设立天使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探索设立规模不大的风险补偿基金及天使基金,探索以投代补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培育模式,成立岳麓区科投母基金,引导市场化专业科技投资基金对区内项目和企业开展风险投资合作。抓好知识产权及人才服务。制定知识产权强区创建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引导企业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不断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打击力度;建立知识产权中心,构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交易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好芙蓉人才计划及长沙市人才政策22条的作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组建大科城人才库,建立常态互动机制。
构建科创经济发展的合作空间。深化多方合作。一是要加强校地合作。校地之间抓好高层对接,建立定期会晤、交流机制,全面统一思想,夯实合作基础。二是要加强区域合作。立足全市22条重点产业链和省级重点产业链发展,既注重引进、培育和孵化一批独角兽、上市企业,又要面向省市各园区,输出成果、人才、中小企业。三是要加强国际合作。在设立联合创新中心、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强与科技强国和地区交流合作。注重协同创新。面向科技重大专项或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建设一批可实现科技重点突破的协同创新平台;借助和发挥省部共建机制的作用,加强中央和地方、部门之间、军地之间协同联动;借助和发挥省市国有企业平台的市场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其资源、资本及应用场景的优势,促进企业之间、校企之间、政企之间多维度合作。强化综合保障。一是加强激励强合力。安排专项经费奖励对科创经济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探索授予“荣誉市民”,对引才引智提供绿色通道。二是安排经费增合力。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定《岳麓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形成科创经济发展资金池。
(作者为长沙市岳麓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