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近年来,衡阳市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从基层治理着手,将路不通、电不通、观念不通,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三不通”村打造成城市后花园、网红打卡地,实现了“五零”目标:零上访户、零钉子户、零治安案件、零群体性纠纷、零黄赌毒黑。2019年,村集体经济近30万,村民人均收入达2.8万元。先后荣获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省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村、省卫生示范村、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2018年7月和2020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两次聚焦该村,分别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专业合作社早稻育秧等角度推介做法和经验。“梅花现象”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央级媒体多次报道。
一、以农旅融合为引领,擦亮“梅花”品牌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打造农旅融合五大功能区。农业科普体验区。围绕3000余亩高档优质稻的规模农业景观资源,新建四位一体服务中心及高档精米加工厂,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普、农业研学、机械作业与农业“种、养、加”融为一体,实现“人不下田,谷不落地”。特色瓜果采摘区。形成三红柚、黄桃、酥脆枣等10余门类的特色水果产业基地500余亩,实现休闲有园,游览有花,采摘有果。生态蔬菜种植区。成立梅红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300亩。开辟农场区域,专供城里人领种,农户协助日常管护,让城里人有“出出汗,劳动劳动,蛮过瘾”的满足,村里人也有“不要自己下地,还能收菜收钱”的喜悦。乡村休闲美食区。深度挖掘传统饮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发展一批“民宿型”家庭农庄、农家乐及原生态家庭手工作坊,留住舌尖上的乡土味。全村现有星级以上休闲农庄3个、特色农家乐6家。梅花文化康养区。以“梅岭”为中心景观,建成3公里的梅花文化长廊及6米宽的村主干道梅花大道,山塘水旁、村组道上栽植12大类约万余株梅花。借助乡村旅游传播力,村注册商标的“梅花缘”、“梅花俏”牌香米、扁粑、糍粑等农家土特产声名远播,真正实现农户变商户,农村变景区,农产品变旅游商品。
二、以土地流转为切口,盘活“梅花”资源
针对村民反映的土地确权到户30年不变影响规模流转的问题,省人大代表、村支书刘准创新了一套土地流转动态调整的“土办法”,既确保流转效率,又保障村民增收公平。“确权到组不到户”。2011年起开始改革试行土地确权改革,按照村民总户数,把土地集中确权到22个村小组,只确权属面积、不确具体土地。优先自种再流转。有意自己种田的村民,可优先选一块连片的田地耕种,其余土地整片流转给其他大户。愿意流转的村民,以每户确权颁证的面积入股,由村民小组长代理,与种粮大户、田园综合体等签订合同。“人口多少收益多少”。经村民大会协商,以8月31日为界,按人口增减动态调整每年每户土地面积基数,按比例分配组内土地流转收益,受到村民一致欢迎。市农科院、“田园牧歌”田园综合体、“尚绿生态”家庭庄园等市场主体以33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为基准价,每3年递增10%,共流转村田土山塘2140余亩,国家粮补、直补仍然归农户所有,给村民带来了沉甸甸的获得感。
三、以诚信建设为依托,壮大“梅花”资本
休闲农业周期长、见效慢,钱从哪里来是最大问题。实行整村授信。协调衡阳农商银行实现整村授信,村民可凭信用无抵押贷款30-50万元,年利率不超过0.72%,解决了农户无抵押、贷款难的问题。同时,配套建立村民个人信用积分制度,相应建立村信用“黑名单”“灰名单”“白名单”,村民贷款额度直接与信用积分挂钩。实行招商选资。以成熟的基础设施或配套服务入股,成立以乡村文旅为主的梅花股份经济合作社和以高档瓜果为主的梅花特色水果种植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分别持股40%,“以短养长”,“以长补短”。预计2020年收益将突破100万元,计划三年内达到500万元。实行跑项争资。近年来争取各级财政项目资金30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近5000万元,吸引产业项目投入超过5亿元。仅2019年,财政项目资金、社会项目投资资金、村民自筹资金各1500万元,多方资本注入带活了村产业发展。
四、以文明实践为抓手,丰富“梅花”内涵
结合全市创文创卫及“衡阳群众”品牌建设,激发群众参与投身文明实践,促进邻里团结、村庄和谐。积分积出好民风。开设“厚德同心积分银行”,以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将“忠孝、友善、诚信、勤劳、节俭、优美”文明道德行为变得可量化可触摸。通过开展月评分、季评星、年评模,设立善行义举榜、道德星级榜、道德红黑榜,村民可以用行为换积分,以积分换实物,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当前,“厚德同心”储户已达612户,“道德积分”达2万余分。民约约出好家风。把移风易俗作为重点列入村规民约,由红白理事会制定制度、负责监管,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实现大事简办、尽量不办。活动带出好村风。先后举办了“农民丰收节”“尝新”等传统文化活动,每季度定期举办羽毛球、拔河、运粮等体育竞技,经常性开展村春晚、广场舞、知识竞赛、歌手大赛等文化活动以及帮扶贫困家庭、困难党员活动。男女老少“打球的多了,打牌的少了,身体好了,心情好了,邻里关系也好了”。
五、以环境整治为支撑,提升“梅花”颜值
依托田园自然禀赋,全面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全村林木覆盖率达70%,穿衣戴帽率达80%,房屋新建(装修)率达90%,村民享受到了城市社区一样的生活环境。绿化方面,成立日巡防工作队和义务扑火队加强绿化管护,大力实施林宅路水“四旁”绿化、宣传地绿化、庭院绿化及公园绿地建设。亮化方面,严格实施“一户一宅”“统规联建”,共建成村民住宅小区11个,新建文化休闲广场3个,因地制宜配建小果园、小游园、小菜园等,以及体育器材和文化宣传栏,引导村民集中居住。美化方面,以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拆除农村空心房万余平方米,改水、改厕、改厨560户,道路绿化带栽种了樟树、梅花、红叶楠木、三角梅等树木花草,人居环境美如花园。净化方面,清洁卫生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开展美丽屋场、美丽庭院、美丽村庄等评比,真正做到整治到位不留尾巴、卫生到位不留空白、维护到位不留缝隙。
六、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激活“梅花”源泉
党员干部说,村委是车头,每位党员都是自带动力的“动车车厢”,梅花村跑出了高铁速度。发挥好党员的先锋作用。党员自觉跟着村委干,主动带着群众干。全村62名党员个个以职责为重,人人以奉献为荣,“没有任何理由不支持村里工作”。发挥好考评的指挥作用。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村民小组长均纳入网格化、积分制管理,村组主干道实行“路长制”,全村公共资源管理和环境卫生整治实行分区包干。现有村支两委储备干部10余名,一大批思想上进的技术骨干、致富带头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发挥好典型的示范作用。每年开展“优秀党员”“优秀小组长”“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表彰,集中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积极筹建集中村史馆以及村民荣誉一室、荣誉二室,“积个人小荣誉为村级大荣誉”。村民群众说,振兴不振兴,关键看村民,村民不参与,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经常性组织村民大会,每年正月初六组织乡贤茶话会,听取“五老”人员对乡村治理的意见建议,形成“治理自觉”。充分发挥议事委员会、积分评审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群体作用,将议事主体下放到组户,将决策权力下放给农民,把农村还给农民、让农民自治家乡。村民收益由有威望、懂财务的村民代表全程监管,“谁出钱、谁用钱、谁管钱”,大家都一清二楚。充分发挥“一户三员”作用,自主化解矛盾纠纷,评优评先、村级事务均张榜公示。村修路建园等公共设施从不需要征地和青苗补偿,村民自愿让利于村,还义务投工投劳参与建设。“新力量”说,村帮我们发展,我们带民致富,共建共治,才能互利共赢。吸纳一大批新农人、本土民营企业家、退休返乡干部、返乡大学生、法律工作者、新乡贤等加入到乡村治理的队伍,在产业发展、社会维稳、人居环境、文化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政策制定和工作实施过程中,充分吸纳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积极搭建“新力量”参与平台,成立首个村级工会组织,3个现代化农业公司、13个专业合作社、20余家驻村企业的员工全部吸纳为工会成员,“掌上工会”提供就业咨询、技能培训、生活救助等服务。
“村民有事敞开说,把事亮出来;党组织牵头议,把计找出来;党员干部带头,把活干出来;结果大家评,把谱定出来。”梅花村推动村民的自我认同和乡村的价值重建,走出了一条集民意疏导、科学决策、合力干事和效果评估为一体的乡村善治新路。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