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2020”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颁奖活动举行。 杨杨 摄影
贺秋菊
“这些作品不是我写出来的,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获奖作家中,有的扎根扶贫一线,既是脱贫攻坚践行者也是亲历者。怀化市文联、作协驻村扶贫的江月卫说:“驻村扶贫两年,每个月在村子里呆21天,大到村子里项目的敲定,小到孩子考大学的志愿填报,事事关心。村子里的狗见到我都不叫了。许许多多人和事都感动着我。只要把他们真真实实地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作品。”
田润在基层扶贫办工作多年,她说:“我之前连打字都不会。我写作,是因为我想写。每天和我的同事投入扶贫,很多真实的故事感动了我。”
李文锋谈到自己长篇小说的取名:“‘火鸟’寓意着这片土地在消除绝对贫困的进程中浴火重生。”他说,“从30多年前的扶贫,到现在的精准扶贫,党中央向绝对贫困发起的总决战,我都经历了。生离死别,喜怒哀乐,人生百味,所有这些感受,都写进了我的文字里。苦难不值得一提,战胜苦难的勇气和渴望,才是打动人心的。”
有的作家常年深入扶贫一线采访、采风,被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扶贫干部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贫困群众打动,被精准扶贫以来乡村点点滴滴的变化和三湘农村欣欣向荣的面貌感染。记者周月桂说起自己作品中爱化浓妆的主人公龙建梅,满是欣赏:“龙建梅的这种热情,也是十八洞村妇女共同拥有的特质,这份热情背后,是过好日子、把日子过好这样一个最朴素的愿望,而我特别有幸,把它们记录了下来。”
李冈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诗歌不仅仅要描写阳春白雪,还要再现乡土人情,因为那才是最接地气的。所以,我在扶贫一线采风之后,写下了组诗《在平江梅仙三里村》,以表达我对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深深的敬意。”
今年70岁的罗长江,先后到30多个村庄采访调查,创作完成32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石头开花》。他说:“我在写作《石头开花》的过程中,几乎跑遍了武陵源所有的扶贫点,在充分占有素材的基础上,讴歌现实,聚焦当下,提出问题,探讨解决路径,内心深处始终涌动一种叫做庄严感、使命感的东西。”
青年作家沈念多次随扶贫工作组前往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进行调查采访,创作了《天总会亮》《空山》《长鼓王》等系列中短篇小说,在《人民文学》《十月》等刊物上发表。他说:“打动人心的作品,都必须真正地深入生活。”“在村里跟老百姓打交道的每一个日子,会被他们质朴向上的精神,也会为那些扶贫工作者的辛劳付出所深深打动。大家一起为了把日子过好,心是聚在一起的。是这些经历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也可以说,这些作品不是我写出来的,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时代由每一位奋斗者书写
获奖作品已结集为“梦圆2020”丛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这些作品生动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贫困地区的巨大变化,讲述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励志故事,展示了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无私奉献、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闪耀着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光辉,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作品直面贫困群众的真实生活,对现实进行朴实的艺术提炼,将脱贫攻坚的重大主题揉进日常生活叙述之中,以文学的魅力聚合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迸发出的精神能量。这些作品既有润物无声的凡人凡事,也有光可鉴人的高尚情操,动人心魄的扶贫壮举,丰富了新时代关于乡土书写的文学长廊,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充满时代气息的艺术图卷。结集出版获奖作品丛书,旨在铭刻湖南人民战胜贫困奔向小康的历史壮举,展示三湘儿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功实践,让历史永远记住那些民族复兴路上的奋斗者,把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的神采与光亮传递给未来。
2020年,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闪光的年份,中国将从总体上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从前的贫困地区如今气象焕然一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照进现实。
生活是不朽的史诗,时代由每一位奋斗者书写。我们期待广大作家以文学持久而深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挖掘出更多湖南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展现出人们意气风发奔小康的奋斗精神。
为了每一个普通却闪亮的日子,我们都被梦想轻轻唤醒。
为历史作证 讲好脱贫攻坚湖南故事
“孩子上学,大人劳作,老人晒着太阳,妇女们唠着家常,新的一天如期开始。”2020年10月22日,“梦圆2020”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颁奖活动在这样一个普通而闪亮的画面中开始。
7年前的2013年11月3日,湖南湘西花垣县排碧乡大山深处的十八洞村的农家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在这里,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从十八洞村出发,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指引下,向三湘大地千百年来的贫困顽疾发起攻坚拔寨的冲刺,充分体现了“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担当与作为。在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历史实践中,三湘儿女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的“湖南样本”。
从2017年9月起,遵照湖南省委副书记乌兰同志的指示,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湖南省作家协会联合湖南日报社、湖南省文联、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举办了“梦圆2020”文学征文活动,通过文学作品反映湖南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伟大实践。
响应征文活动号召,湖南文学界迅速集结。湖南作家们秉承怀抱天下的文化传统,响应脱贫攻坚历史实践的时代号召,白天爬坡串寨,走村访户,夜晚挑灯伏案,奋笔疾书,勇当时代忠实的记录者、湖湘精神的传承者、脱贫攻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讲好脱贫攻坚湖南故事,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为历史作证。
签约25位作家 一对一审读改稿
省作协在广泛发动作家参与精准扶贫主题创作的同时,在全省重点与25位作家签约征文主题长篇小说和长篇报告文学创作。签约作家们结合各地脱贫攻坚的特色亮点工作,有的描写十八洞村新生活,有的关注科技扶贫、电商扶贫、婚姻扶贫,有的描写少数民族决战脱贫、逐梦未来,有的描绘当代农村新变化,有的书写扶贫典型英雄形象,塑造优秀基层干部群像。签约作家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方式,稳定了一批优秀作家进行主题文学创作。征文截稿时,12部长篇小说、7部长篇报告文学签约作品完稿。获奖的11部长篇作品中,9部为签约作家作品。
征文活动要求,中短篇作品需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公开发表,确保了参评作品的整体质量。征文活动期间,《湖南日报·湘江周刊》《湖南文学》《芙蓉》《湘江文艺》《小溪流》和湖南作家网开设了“梦圆2020”主题文学征文专栏,陆续刊发了84篇作品。
征文活动共计收到来自全国各地212位作者投寄的稿件438部(篇)。经过严格认真的初评和终评,共评选出39部(篇)获奖作品,包括李文锋的《火鸟》、胡小平的《青枫记》、郑正辉的《让爸爸站起来》、江月卫的《守望》、田润的《苍山作证》、王天明的《相思山》等6部长篇小说,罗长江的《石头开花》、韩生学的《家是最小国》、王丽君的《三湘网事》、张雄文的《雪峰山的黎明》、谢慧的《古丈守艺人》等5部长篇报告文学,以及沈念的《天总会亮》等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和儿童文学28篇(首)。
为确保“梦圆2020”丛书的出版质量,按省委宣传部要求,3月10日-25日,8月3日-8月10日,省作协先后两次邀请8位专家就作品的政治导向、艺术质量、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对即将出版的《火鸟》《石头开花》《青枫记》《守望》《相思山》《家是最小国》《三湘网事》《雪峰山的黎明》等进行一对一的审读改稿。6月17日-18日,省作协还专门组织召开了“梦圆2020”主题文学征文丛书出版前专题改稿培训,特邀省扶贫办领导和审稿专家等作扶贫专题讲座。
改稿专家卓今认为,长篇小说《火鸟》以武陵山区脱贫攻坚为叙事背景,讲述了艰难复杂的脱贫致富历程。小说通过对挑战困难、跨越障碍、破解难题的生动描写,实现人物刻画和情节推进,塑造出了众多真实可信的扶贫干部和基层群众人物形象。理性克制的叙事与诗性语言的运用,方言的点缀和民间故事的穿插,充分展现出精准扶贫题材小说创作的开掘潜力。
改稿专家龚旭东认为,长篇报告文学《石头开花》聚焦贫困、偏远而美丽的武陵源山区,书写“扶贫依托旅游、旅游拉动扶贫”的生动实践,对当地创造旅游扶贫的“武陵源模式”作了全景式展示。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一幕幕波澜壮阔、可歌可泣、意味深长的画面,在拥有悠久历史民族文化和鲜明地域文化性格的武陵源地区,凝结成了一股磅礴力量。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