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决策参考>调查研究

杨旗山下绘新图——桑植县合群村探索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调查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0-11-12 09:49:54

  特约调研组

  杨旗山下,秋冬时节。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黄绿相间的群山,错落有致的村庄,蜿蜒清澈的酉水河,金光闪耀的晒谷坪,勾勒出一幅生态宜人的美丽乡村画卷。

  合群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山高路陡人稀,“坡上喊话坡下听,走路走得腿抽筋”。全村8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贫困发生率高达40.6%。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合群村党支部在各方支持帮扶下,聚合群众、整合资源、自力更生、苦干实干,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2018年底成功脱贫出列。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从6年前的不足千元增加到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跃升至128万元。

  今年10月14日,省委书记杜家毫在合群村考察时,肯定该村探索出了一条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形成了“村里的事情大家共同关心、村里的发展大家共同推进、村里的收益大家共同分享”的良好局面。

  把群众组织起来——

  党建引领,村社合一,党群连心

  立冬已过,合群村却别有一番生机。村扶贫工厂机声隆隆,一颗颗饱满的优质稻谷,经过烘干、剥壳、筛选、色选、打包,变成一袋袋生态香米,身价倍增;农田里稻油轮作,一季稻收完,油菜籽已播种下去;山坡上的黄桃和丑柑树下,村民们忙着砍渣、除草,孕育来年的生机。“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没问题!”村党支部书记钟白玉自信满满。

  这样的场景,以前是不曾有的。“水田旱地没效益,荒山上面长杂草,集体经济是个零。”这是2017年张家界市住建局驻村帮扶队队长吴志红眼中,合群村这个贫困村的真实景象。

  解读合群村嬗变的奥秘,最重要的就是党建引领、村社合一、党群连心。

  “火车头”带起来。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合群村的变化,根本上得益于有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农村党员与机关党员是一样的,不能放松要求”,村党支部书记钟白玉雷厉风行。每月12日的主题党日活动,“雷打不动”的议程有两项,一是交党费,增强党员意识;二是民主议事,大事小事一起商量。党支部为每个党员设岗定责,实行积分管理,按季度进行公示,党员个个有责任。支部建强了,发展就有了主心骨。这些年,钟白玉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争资金、跑项目,带领村民艰苦奋战,修建了村部,修通了第一条通村公路,整修了8.5公里的灌溉水渠,新修了18.9公里的产业路,自来水引到了家家户户,建起了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空巢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党支部能干事,合群村有希望!”一件件小事、一桩桩实事,村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2018年该村党支部被评为桑植县示范堡垒,2019年获评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风向标”立起来。党员冲在前,群众跟着走,就什么事都干得成。“我是组织上的人,就要服从组织的安排,先把公家的事情干好。”有着41年党龄的退伍军人蒋岳武,响应村党支部号召,毅然放弃外面每天300元的务工收入,回来带领所在村民小组种植优质稻。修建产业基地道路时,有村民不愿让出土地,62岁的党员、红军后代刘岩生拿出自家两分水田,主动与该村民的旱地进行调换。为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有效防范风险,村党支部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全村39名党员分成4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管理一项产业,秧苗移栽争农时,抢收时节跟雨季“拼手速”,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

  “合作社”统起来。产业发展有风险,单家独户没底气。大家说:“要干,就跟着支部干!”2017年,合群村“两委”领办了桑植诚信专业合作社、桑植诚信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实施生产经营管理。村里700亩水田全部以流转方式整合,发展优质稻;2000亩山地全部以入股方式整合,发展黄桃、丑柑和生态养殖,荒山野地变成了产业基地。合作社下设产业队,由党员或能人担任队长,负责组织日常生产和用工调配,销售则由合作社统筹,统分结合,灵活适度。农机统一由农机合作社运营管理和维护,在服务本村的同时,也承接其他村的稻谷烘干、产品加工等业务,提升了经营效益。参加合作社,遵循“入股自愿、退股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村民普遍拥护,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出。

  “利益链”联起来。“手中无米,叫鸡不灵”。产业发展,合作创业,必须让利于民、惠利于民。依托产业基地,村民在产业发展中“入股有股金、流转土地有租金、务工有薪金”,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实现户户受益。农田流转每亩每年租金400元;黄桃、丑柑基地吸纳全村268户1254人入股,收入的70%入股分红,30%归属村集体;村民在产业基地务工按每天80元算工资,实行计分制,年底统一结算。全村常年在产业基地就业人数达158人,2019年发放薪金142万元。81岁的钟为星老人在村里产业基地参与一些较轻劳动,年收入也达到了1.3万元。“芙蓉桥乡6个卖豆腐的,3个是合群村的,村里没有一个懒人。”村党支部书记钟白玉骄傲地说。贫困户钟高仁原先把牌桌当“家”,到产业基地务工后,慢慢变了个人,“不安排他出工,还有意见”。“每天80元的工资虽然低了点,但现在是创业初期,为了全村的事业,我们都愿意干!”这是合群村人的共同心声。

  把产业发展起来——

  山下种稻子,山间养羊子,山上种果子,口袋有票子

  没有工矿业,合群村青山如黛。村“两委”依山就势,紧紧围绕产业做文章,“缺思路,就去找;缺技术,就去学;缺市场,就去跑。”精细谋划、精准定位,着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把一穷二白的山窝窝变成了产业兴旺的“金窝窝”。

  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产业发展,关键是立足村情实际,选准产业路子。合群村旱地石头多、土层薄、坡度大,“不大不小几个坪”“一个山头爬半天”。在一些村民眼中,自然条件摆在这里,产业发展“翻不起什么浪”。穷则思变。村里先后邀请省农科院和市县农业、科技部门的10多名专家实地考察,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明确了“山下种稻子、山间养羊子、山上种果子”的产业发展思路,念好“山地经”,打好“生态牌”,“从石头缝里找金子”。合群村是重要的大鲵驯养繁殖基地,依托“七眼泉”的水资源优势,村里将优质生态稻作为先期主导产业,2017年试种80亩,2019年扩大至1003亩,生态香米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一级认证,市场售价每斤最高达到30元;古方峪位于山隘之间,不适合耕种,村里就地办起了养殖场,养殖的黑山羊、土鸡、仔猪都成了“抢手货”;开挖修整原本乱石林立、草深林密的荒山坡地,跟进发展1500多亩黄桃、丑柑产业,对接绿航果业、果秀食品等龙头企业,规划建设黄桃加工厂项目,“以主带特、以短促长、滚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依托科技挖潜增效。产业兴盛,离不开技术支持。合群村积极推广实用技术,聘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约50次,1500多人次参训,覆盖率100%,并组织本村10多名技术能手到外地学习。引进畜禽粪污无害化利用技术,推广稻鸭共养、稻油轮作,在黄桃、丑柑基地套种黄豆、红薯、花生,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有了一定规模后,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村里又把目光瞄准了农业机械化。养殖基地安装了自动孵化机、饲料机;优质稻基地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一应俱全;黄桃基地6条银色的轨道运输机顺着山势蜿蜒曲折,把有机肥运上来,把黄桃运下去,以前一个村民一天最多能背20篓黄桃,现在轨道运输机一趟就能解决……62岁的刘岩生负责90亩优质稻、100亩黄桃、10多亩丑柑,各种机械设备让他觉得既省心又省力。

  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合群村人的品牌意识、市场意识与日俱增。优质稻见效的第一年,村里就注册了“七眼泉生态香米”品牌,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了产品包装设计。两年多来,钟白玉经常背上一个装有生态米样品的背包,与党员一起,跑展会、拓市场,“31个省市区只有两个没去过”。每年村里都会举办富有白族特色的“栽秧会”“开镰节”,向四方来客推销。功夫不负有心人。生态香米成功打开长沙、常德、株洲等地市场,并远销广东、云南等地。2019年,村里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集收储、烘干、加工、包装于一体的优质大米加工车间,购置了生态产品物流专车,优质大米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桑植县是块红色热土,合群村临近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贺龙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依托生态优势、红色资源、民族文化特色,村里正积极谋划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把人才带动起来——

  能人引回来,专家请进来,年轻人留下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钟白玉上世纪90年代在桑植县城开宾馆、饭店,“存款有上百万元”。村党支部原书记钟小明积极动员她入党,后来又主动让贤,甘当“绿叶”。“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13年来,钟白玉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村民摘掉了贫困帽子,走出了奔小康的新路子。

  家乡变化日新月异,既吸引了山外的客人,也牵住了游子的心。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了,走出大山的大学生回来了,流动党员也回来了。这几年,陆续回村的13名年轻人,把在外积累的观念、技术、资金、市场也都带了回来。田间地头,寒来暑往,他们逐渐成长为村里的中坚力量。目前,合群村4个产业基地的党小组组长,都是40岁以内的年轻人。

  流动党员钟亮玉原先在株洲企业工作,回村后担任丑柑基地党员小组组长。“这些年,村里的党员干部无私奉献,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作为年轻人,我有责任顶上去!”钟亮玉充满感情地说。

  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谷俐,回村后负责优质稻基地。虽然学的并非农学专业,但他主动向土专家“拜师”,向技术员“取经”,向网络“借力”,很快就成为行家里手,2019年以来记下了两大本种植记录。晒种催芽、育秧播种、病虫防治,每一道生产程序,有图有“真相”。“去年跟着做,今年自己来。”谷俐自豪地说。

  今年46岁的谷祥法以前在广东、上海等地务工,2013年回来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窗帘店,加上种植优质稻和在产业基地务工的收入,去年总收入超过了20万元。“村里条件好了、机会多了,在农村发展不比城市差。”

  人才“引得回”,更要“留得住”。今年3月,合群村拿出了一份诚意满满的奖励办法。在当年村集体经济净利润中,按不超过20%的比例提取资金,对为村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

  “吃水不忘挖井人”,合群村民们时刻铭记着脱贫路上给予他们无私帮助的恩人。2013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离退休人员党总支义务帮扶合群村,他们走遍了村里的山山水水,留下许多感人故事。省农科院专家黄虎兰多次在村里蹲点,指导产业发展。张家界市住建局驻村帮扶工作队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帮助村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要把第一书记留下来,把富人能人引回来,把乡土人才带出来。”桑植县县长赵云海说。近年来,桑植县开展了有益尝试。第一批送出去的50名公费定向培养县级农村小学教师,已回到县里实习,明年将陆续走上乡村教师岗位,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合群村在党的政策引领和感召下,正同心协力描绘一张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信息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