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德树人 推进“三全育人”
——关于湖南高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湖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作为全国第二批试点省份,湖南选择了中南大学等8所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等20个高校院系作为全省首批“三全育人”试点单位,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加强试点工作总结,更好地指导推进全省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近期,省委政研室与省委教育工委组成联合调研组,采取实地调研、随机访谈以及听取书面汇报等形式作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做法及成效
参与试点的所有单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全面系统这个关键,立足各自实际,着力探索创新,扎实开展“三全育人”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精心组织,全员育人呈现新常态。一是科学谋划顶层设计。试点高校均出台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初步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学院分工协作的“大思政”格局。二是各校领导示范引领。去年底以来,中南大学校领导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等550余次,人均为师生讲授党课和作辅导报告3次以上;湘潭大学校领导坚持给入校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课;湖南农大实施“校领导接待日”157期,及时为学生解决思想和生活问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召开“书记谈心会”,连续举办58期。三是人人肩上有了责任。试点院校出台或修订班导师、班主任管理办法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一批长江学者、“优青”“青千”等专家教授担任班主任、班导师。长沙理工大学710名班主任中,有专业课教师572人,占80.56%;副处级以上干部59人,占8.31%;其他管理人员服务人员79人,占11.13%。目前,各高校处处服务学生发展、人人关心学生成长的局面初步形成。
聚焦重点,全程育人有了新突破。一是探索大中小一体化备课模式。省委教育工委委托湖南师大牵头,联合省内5所高校和长沙市4所高中、岳麓区、开福区和天心区教育局的部分初中和小学组成集体备课联盟,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内容为突破点,探索“同课异构”的集体备课机制,推进思政理论课的大中小学一体化衔接。二是优化大学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在试点高校中,针对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教育举措,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湖南大学打造“三季育人”品牌,入学季助力新生“享温暖、增认同、转身份”;表彰季激励学生“受启发、传价值、导言行”;毕业季引导学生“树理想、明责任、勇担当”。三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改革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省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会在全省征集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将思政课四门课程细分为56个专题,将分专题征集到的优秀教学教案和教学课件分送各高校。
协同联动,全方位育人见到新成效。一是线上线下协同联动。中南大学升级建设网络思政工作中心,打造“中南云麓”“中南小团子”品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刊发育人笔记22篇,入选“易班全国共建工作示范单位”“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单位”。湖南师大承建湖南省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推出“打call十九大”“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抗‘疫’云连线同心战‘疫’情”等主题直播微课堂,已成功开展辅导员直播活动130余期,观看人次达270万余人,效果明显,辐射面广。二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得到加强。相对2018年,2019年全省试点高校仅在课程思政(课时)、网络育人(成果)、组织育人(省级以上样板学生党支部)等方面,就分别增加18倍、33.80%、1.4倍。思政老师、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分别增加了13.7%、12.8%、5.1%。三是校内校外精准施策。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与岳麓区实施的区校共建大学生德育高地,建立了105个志愿服务点,学校志愿者注册率达98%。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校门口就是大企业”的优势,构建“双导师+双课堂”,推进高铁工匠精神进思政课堂,将校外的教育资源与学生发展无缝对接。四是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覆盖。湖南大学实施“体育振兴计划”、“美育生活化、生活美育化”工程、“文化、情感、实践、团队、创业、榜样”六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试点高校积极推动劳动教育,湖南理工学院学生党员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免费为平江县农民设计了750余套新农村住宅,总建筑面积达19万平方米,被誉为“泥巴地里成长起来的学生党员”。在这次抗击疫情战斗中,中南大学3所附属医院的467人战斗在武汉、黄冈最前线;湖南师大附属湘东医院54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其中近半数是90后、00后的大学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批试点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取得了较明显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但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
思想认识仍有偏差。调查发现,由于“三全育人”工作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部分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还存在一些模糊的思想认识。一是“等同论”。试点学校大都把工作重心倾注在“十大育人体系”上,以为抓好了“十大育人体系”就抓好了“三全育人”工作,缺乏创新性的实践探索,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二是“无关论”。部分教师以为只要专心上好课就可以了,育人是学工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事情,对课程思政缺乏科学设计,对课程育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存在教书的不育人、育人的不教学的教学与育人脱节的现象。三是“替代论”。认为“三全育人”主要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是上好思想政治课,只要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就行了,存在以思政课程来替代“三全育人”的倾向,有的教师甚至简单地把专业教学生硬地贴上思政的标签,没有做到如盐入汤,容易引发学生抵触情绪。
“三全”覆盖尚未到位。一是全员育人存在“缺位”现象。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成了教师职级晋升考核评定的硬指标,绝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科研和论文上,而对课堂教学效果怎么样、育人成效怎么样的刚性约束和有效激励明显不足,对怎么上好课、怎样教育引导好学生明显用心、用情、用力不够。此外,管理服务和行政后勤服务不到位的现象也不鲜见。二是全程育人存在“脱节”现象。在随机访谈中,有的学生反映,一些学校存在课堂内有人管、课堂外无人管;走进学校有人管、走出学校无人管;学习期间有人管、实习期间无人管,特别是有的学校对学生实习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三是全方位育人存在“盲区”现象。尽管试点单位普遍加强了“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但是不少工作落地落实还不够,特别是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心理育人亟待方式方法上的改进。
育人机制相对滞后。试点高校普遍反映,“三全育人”工作效果之所以不够理想,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制度机制,难以形成“人人能育人、时时想育人、事事有育人、处处见育人”的局面。一是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对于“职责定位”“运行方式”“思政工作好坏”等都没有做出标准定义,缺乏科学的育人评价标准体系,导致部分教职工对如何做好三全育人感觉无所适从。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大部分高校“三全育人”激励约束机制还很不完善,参与“三全育人”工作的绩效好坏不能体现在职级晋升等方面。专业教师做好课程思政的奖励机制,都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缺乏有力的推进机制。目前,全省“三全育人”工作还缺乏一个统筹协同的工作机制。从省级层面看,“三全育人”工作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推动,组织、宣传、编办、人社、财政等有关部门力量没有得到统筹整合,“三全育人”合力不够。从试点单位看,学校之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还存在无形的壁垒,“各自为战、只顾一摊”的现象较为普遍。
思政队伍亟待加强。一是思政理论课教师配备不足。在第一批试点的8所高校中,仅湘潭大学达标,目前部分高校为了达到指标要求,有出现了降低标准引进教师的情况,如果不能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数量,势必埋下思政课教学质量下滑隐患。二是辅导员流动性太快。某大学一学院反映,没有辅导员能够带满4年,现在的6名辅导员,有4名是近两年刚入职的,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师生普遍反映辅导员队伍作用发挥对“三全育人”影响大,但流动性大,稳定性弱,这个岗位成为很多人的职业“跳板”。如何把这支队伍建好配强,切实朝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是我们要着重改革、重点推进的工作。三是经费保障普遍不足。教育部明确规定,思政教师提高相关补贴。部分省份高校的思政教师补贴达到每个月1000或2000元,但全省除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外,其他都没有落实到位。同时,试点高校每所50万元、试点院系每个10万元的项目经费投入标准与项目本身的高要求明显不相匹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思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几点工作建议
目前全省“三全育人”试点工作正处在第一批巩固提升、第二批抓紧实施的关键阶段,认真汲取第一批试点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调整完善第二批试点工作方案十分关键。为此,特提出以下“五个一”的工作建议。
营造一片立德树人的浓厚氛围。在全省所有高校中,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确保立德树人成为高校办学的坚定方向。建议:一是各高校要组织全校教职工系统深入地学习,进一步增强教职员工对“三全育人”工作的知晓度、重视度和参与度,增强立德树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委托省委党校、省委教育工委和6个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组织系列“三全育人”专题培训班,对高校领导干部、专任教师队伍、辅导员和后勤服务队伍进行示范培训。三是省内主流媒体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三全育人”工作的良好氛围。
建立一个推进有力的组织体系。完善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建议:一是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把“三全育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成立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进一步完善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把思政课建设列为联系指导重要内容。二是建立教育、财政、编制等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三全育人”工作的调度考核。三是高校、院系进一步提质“三全育人”机构,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
选树一批反响很好的先进典型。积极遴选树立先进典型,体现全省高校 “三全育人”成效,形成更多“三全育人”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建议:选定一批在“三全育人”试点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产生较大反响的典型高校,比如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推荐一批优秀个人,比如中南大学的吴安华、湘潭大学的李佑新等。汇编全省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在全省进行推广学习,充分发挥典型的标杆和引领作用,充分激发全体高校和广大教职工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积极性。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建立完善与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要求相适应的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建议:一是建立评价机制,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第五轮学科评估方案》,完善立德树人提质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重点考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情况及成效。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把“三全育人”过程与效果作为“硬杠杠”,全面融入到高校各类评估、班子评价和高校教学、科研、职称评审、人才评价之中。三是建立约束机制,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四是建立培育机制,借鉴上海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试点经验,建立驻楼导师、书院育人、“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等育人创新机制,打造学生身边的育人课堂。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机制,深化“三圈三全十大育人”工作体系。
打造一支敬业奉献的思政队伍。全面加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三全育人”关键力量。建议:一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明确辅导员岗位最低任职时间,减少辅导员频繁流动,保证全程育人成效。二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师强师行动,实施“学分银行”“实践熔炉”“引智讲学”“湘江学者”等计划,真正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传道授业。三是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制定《关于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师在“三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一校一品牌的生动局面。四是加强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借鉴上海高校经验,在高校、院系配备负责教师思政的专职副书记,制定《关于完善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职能设置和运行机制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的作用。
(调研组成员单位:省委政研室、省教育厅、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