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决策参考>调查研究

深化改革 优化供给 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关于推进湖南师范类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来源:湖南政研网 作者:省委政研室、省教育厅联合调研组  时间:2021-02-02 15:12:18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些年,湖南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强省战略,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基础教育师资建设滞后、农村基层师资力量薄弱仍是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短板。为进一步深化全省师范院校教育改革,有效缓解师资供需失衡矛盾,促进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省委政研室会同省教育厅,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湖南基础教育面临师资匮乏、供需失衡的尴尬境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湖南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无论是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还是教育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由此也进一步巩固和确立了教育强省和人才资源大省的地位。但是从新一轮高校综合改革特别是师范类高校转型升级开始,全省基础教育发展受到的不利影响逐步显现,师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师资缺口较大。一是教师总量缺口较大。目前,全省核定下达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54.28万名。据统计,截至2020年9月,各地实有在编教职工51.29万,空余编制2.99万名,临聘代课人员约5.72万人。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和保育员缺口达5.11万人。二是部分学科教师缺口较大。农村初中物理、地理、数学、化学等专业教师越来越紧缺。农村小学急需更多的“一专多能”型全科教师,能兼任音乐、体育、美术教学。特殊教育学校紧缺合格师资。目前全省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三类残疾儿童有1.87万人,应配备专业教师0.49万人,实际只有0.27万人。三是男性教师缺口较大。全省中小学和学前教师中(含民办)男教师20.9万人,占31.32%,女教师45.9万人,占68.68%。比如,石门县近三年新入职教师中83%以上为女性,尤其是部分农村中小学女教师比例更是达到了90%以上。教师性别严重失衡,影响教师队伍稳定,更是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巨大隐忧。

  师资素质偏低。一方面是教师学历参差不齐。从小学教师看,教师拥有硕士学历的占比为0.76%(乡村仅0.25%),远低于全国1.14%的平均水平。同时,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本科学历不是第一学历。学历偏低直接影响乡村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另一方面是特岗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比如,2018年全省录用的5923名特岗教师中,笔试分数有33.23%在60分(满分100分)以下;一本学历的仅占21%;师范毕业生虽约占70%,但其中专科毕业生近一半。石门县磨市镇中心学校反映,近几年新进的特岗教师中,60%以上都是非师范专业,专业素养较低。

  师资流失严重。一是优秀教师留不住。据了解,全省县域教师流向外省或中心城市的情况较为严重。比如,新晃县从2009年以来,就有350多名优秀教师因为待遇偏低和人才政策差异流向贵州。二是农村教师留不住。2019年,师范毕业生乡村从教率仅为18%;特岗教师有20%以上的计划岗位招不到人。三是学前教师留不住。目前,全省幼儿园教师91.17%没有编制,88.91%没有职称,待遇比小学教师更低,师资流失更为严重。2019年,全省因各种原因离岗的幼儿园专任教师共有1.82万人(含自然减员734人),离岗教师占比16.76%。

  二、湖南基础教育师资供需矛盾突出是师范类高校改革错位发展的必然结果

  湖南基础教育当前面临的这些新情况,问题表现在需求端,根子却在供给侧,归根结底是全省师范院校改革错位发展带来的后遗症。

  师范教育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导致办学定位发生变化。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受到20世纪末教师教育开放化、师范院校综合化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评价体系对师范类院校的评价和要求完全按照综合大学的标准,不利于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师范院校发展,导致部分师范院校不同程度的出现综合性粗化、师范性弱化、应用性泛化等问题。一方面,从高校命名来看,以师范命名的大幅减少。目前,全省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共38所(本科19所、专科19所),本科只有湖南师大、湖南一师、衡阳师院、长沙师院等4所高校以师范命名;专科只有近些年新设的湖南幼儿师专、湘南幼儿师专、怀化师专、湘中幼儿师专、永州师专、衡阳幼儿师专和长沙幼儿师专等7所高校以师范命名。另一方面,从在校生比例来看,师范类专业在校生比例明显减少。比如,2020年,湖南科技大学(原湘潭师院)、湖南文理学院(原常德师专)、湖南城市学院(原益阳师专)、湖南理工学院(原岳阳师专)、邵阳学院(原邵阳师专)、湘南学院(原郴州师专)的师范专业在校生只占学生总数的24%、16.02%、7.4%、4.78%、23.57%、20.65%。总体来看,原来地方师专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正在弱化。

  师范类专业吸引力不够生源欠佳。一是高分学生难招。目前,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积极性不高。比如,今年全省11所高校招收高中起点公费师范生,即使降低20分录取,仍有224个计划空缺。高分学生更加缺乏读师范院校意愿。比如,全省师范类本科专业,除湖南师范大学外,其他3所本科师范学院2019年以前都是二本分数线招生;专科师范学校录取分数线更低。二是学生缺乏面试环节。现行高考招生模式下,缺乏对考生师范潜质的考察,导致不具备师范素养甚至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考生也被录取到师范类专业。三是学生性别严重失衡。比如,2018年全省4所本科师范院校纯师范专业共录取学生6237人,其中男生1463人,占比23.46%;女生4774人,占比76.54%。男生占比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师范学生性别严重失衡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性别严重失衡的最重要因素。

  师范教育难以招聘到优秀师资。一方面是师资结构性缺口大。近十年来,师范类高校的学生人数净增加11万人左右,增幅达到40%,但高校目前的教师事业编制是2011年核定的,编制数一直未做调整。虽然目前全省教育系统的总量编制是够的,但由于用人机制僵化,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明显。另一方面“双师型”师资进不来。高校在组织公开招聘时往往对招聘对象学历、专业等条件有严格要求,相关部门也没有为高校师范教育制定“双师型”等特殊人才招聘政策,导致具有丰富学科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教师无法进入师范院校任教。

  师范教学质量总体不高。一是人才培养方案有待优化。现行的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过于理论化,没有充分体现师范性,比如,部分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占学生总学分的比重不足20%,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分要求;部分院校对师范类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淡化,学生的师范技能退化;部分院校师德师风教育不到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没有从实质上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二是实习质量不够高。师范院校普遍反映,师范生实习时间达不到国家规定的18周以上,学生到初中实习,一般上讲台的机会只有2个课时,到高中实习则很难有上讲台机会。同时,顶岗实习政策落实出现偏差,部分师范生被安排到偏远地区学校实习,顶岗实习变成直接上岗。三是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不高。比如,2018年,全省师范专业毕业生(不含公费师范生)参加全省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通过率仅为44.6%。

  师范教育结构仍需优化。一是教育硕士点设置不全。据统计,2019年全省只有湖南师大、衡阳师院、湖南科大等9所高校有教育硕士点,仅占所有师范类高校的31%;授予882个教育学硕士,仅占全部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3.1%。目前尚缺乏面向小学教育的教育硕士点,与基础教育高质发展明显不符。二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短板明显。全省目前尚无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业技术师范类专业布点较少,培养规模十分有限。2019年全省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生师比为21.59∶1,没有达到国家20∶1的要求。尤其是县级中职学校,一直紧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加上去年高职院校开始扩招,职教师资面临更大压力。三是特殊教育专业布点偏少规模偏小。由于特殊教育专业办学需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学科支撑,且办学成本高于一般师范类专业,加上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认同度不高,高校普遍缺乏举办特殊教育专业的积极性。目前,全省除了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起坚持举办专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外,只有湖南师范大学近年新设了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且招生规模非常有限。

  师范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全省师范高校生均经费投入一直居全国末位(比如,全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均经费投入仅为教育部部属师范院校的40%),即使师范类专业生均经费投入额外提高20%,仍要比其他专业学生少700-800元。同时,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学费由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分担,县级财政比较困难,致使培养高校催款压力较大。

  三、对加快师范类高校发展,深化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几点建议

  振兴师范教育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为有效破解湖南基础教育面临的发展难题,必须加快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师范毕业生。

  创新和完善师范教育机制。一是改进师范院校办学评价机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师范院校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师范院校主要考核指标。探索创新和完善建立具有湖南特色的师范院校办学评价机制,开展分层分类评价,办好现代师范教育。二是改革师范专业教师评价机制。根据师范专业特点,克服“五唯”倾向和“一刀切”弊病,探索多元综合评价、发展性评价、整体性评价、长周期评价,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完善“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三是建立动态调整高校事业编制机制。根据高校现有学生规模,重新核定高校事业编制,建立定期调整高校事业编制机制,满足高校改革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四是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队伍补充机制,让高校能根据自身办学需求和师范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遴选标准,将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的优秀教师,及时补充进教师队伍。完善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薪酬分配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吸引高校优秀教师参与师范教育。

  适当调整优化师范高校布局结构。一是强化师范院校服务区域基础教育能力。加强原师专升格的本科院校师范教育能力建设,鼓励扩大师范教育招生规模,主要面向本区域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引导新升格的幼儿师专加强师范专业建设,以招收师范生为主,重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和学前教师。二是加大职教师资培养力度。选择一所办学基础好条件相对成熟的师范院校,转设为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重点培养全省急需的中高职教育师资。同时,探索师范院校与职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合作培养职业教育师资模式。三是增加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布点。根据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需求合理确定培养规模,选择2-3所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基础的高校(如吉首大学、湘南学院)举办特殊教育专业。四是逐步增加教育硕士授权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师范院校(如湖南一师)申报教育硕士授权点。鼓励有教育硕士授权点的高校与省内师范院校开展教育硕士的联合培养工作,逐年加大教育硕士的培养力度,增加面向一线教师的在职教育招生数量。

  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一是调整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规模和层次。对培养本科层次初中教师的公费师范生全部实行高中起点;对培养专科学历层次的公费师范生全部实行初中起点。二是从“源头”保障公费定向师范生质量。明确设置公费定向师范生的成绩最低要求,恢复招生录取的高校“面试”环节。三是优化师范专业培养结构。增加初中理科类师范专业培养规模;大力培养农村小学急需的“一专多能”型全科教师。更加注重师德师风教育,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师范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加强师德师风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实践,引导师范生以德树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育德。四是建立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研究制定加强师范生教育实习管理的指导意见,建设300个左右省级师范生实践基地,进一步规范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确保实习质量。五是合理调控师范生男女生比例。注重分段、分层次培养,探索入校后二次遴选机制,推进院校从非师范专业中选拔合适比例男生转读师范类专业,引导更多男生就读师范类专业。六是逐步停止实施特岗教师招聘计划。由于全省特岗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招聘计划已大幅缩减(今年全省招聘计划已由1400个缩减为700个),公费定向师范生已经逐步成为乡村中小学教师补充的主渠道,建议从2021年开始,停止实施省级特岗教师招聘计划,将该项目省级财政资金转为支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以及师范教育专项建设。

  加大师范教育经费保障。一是加大高校经常性拨款倾斜支持力度。分配高校经常性拨款时,在按学科折合学生数基础上,对师范类专业学生按标准学生数增加学科折合数的比例提高到30%。二是适当提高师范专业收费标准。全省师范专业学费十余年未变,仍执行4000元/年的标准。要考虑地方高校的办学困难和师范教育的公益性质,将师范专业学费标准提高20%。三是增设师范教育省级财政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省属师范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课程资源建设、校内实训平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项目。四是发行专项债券支持师范类高校建设。借鉴云南、河南等地发行高校专项债券的做法,筹资发行10亿元专项债券用于师范类高校建设。五是改革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经费拨付方式。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所需经费由省与市县财政按7:3比例分担,将市县承担的经费,由省财政统一从转移支付中扣减,直接拨付到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保障培养经费及时到位。

  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从教氛围。一是全面推广泸溪教育改革经验。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政重教议教机制,对教育工作优先部署,问题优先解决,项目优先建设,经费优先保障,资源优先配置,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二是切实提升教师从教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力实施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学前教师同工同酬、职称评审向乡村教师倾斜、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等系列政策,引导师范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在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基础上,坚持“效能优先”,将教师的绩效奖励、评优评先等切身利益与绩效考核挂钩,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三是健全教师配置和管理机制。落实县管校聘、交流轮岗和学区走教制度,探索实施校联体改革,用好稀缺教师资源,以制度创新弥补优秀教师、小学科教师紧缺的短板,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合理流动,激发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四是健全城乡学校帮扶机制。鼓励支持城镇优质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发挥技术赋能教育作用,给予师资培训、教研教改、课程建设等全方位支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教育投入效率,有效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短缺和教育教学能力不高问题。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信息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