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始,石门县夹山镇以“一户一档”的方式,为全镇1.36万户家庭建立文明档案,积极引导村(居)民自治,分“红”“黄”“黑”榜记录村(居)民的文明和不文明行为,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乡村善治模式,引领家风村风乡风崇德向善。
1月26日,在常德市石门县经商的夹山镇杨坪社区居民覃业海清早就回到社区。农历新年将至,他要在社区干部带领下去慰问留守老人和儿童。
“我因酒驾被吊销驾驶证,想通过多参加公益活动争创‘红榜’,不给家人抹黑。”覃业海说的“红榜”,是他家“家庭文明档案”记录。2019年始,夹山镇以“一户一档”的方式,为全镇1.36万户家庭建立文明档案,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乡村善治模式,引领家风村风乡风崇德向善。家庭文明档案分为“红”“黄”“黑”榜。红榜记录家庭成员的文明行为。黄榜记录家庭成员因故意或过失对家庭其他成员、乡邻等他人、集体造成负面影响,但通过努力可以改正的不文明行为。黑榜则专门记录家庭成员的严重违法及犯罪行为。
“家庭文明档案不仅为子女参军、升学、单位录用、公务员招录提供佐证材料,‘红’‘黄’‘黑’榜还成为‘夹山姻缘指数表’,家教好、家风正、红榜多的家庭,儿女婚嫁不愁。”钟克宏是夹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负责全镇家庭文明档案创建工作。他介绍,目前,全镇家庭文明档案记录红榜3880多个,黄榜530多个,黑榜9个。
夹山镇居民的家庭文明档案。图片来源:常德日报
用于收集行为线索的家庭文明档案线索记录本。图片来源:常德日报
家庭文明档案,怎么建?
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村民自治是根本
夹山镇素有“格言治家”的传统。如何将“格言治家”落到实处,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善治,镇党委政府反复调研论证后,决定在全镇创建“家庭文明档案”。 2019年8月,《夹山镇家庭文明档案实施方案》出台。
箭在弦上,镇党委政府却遇上件尴尬事——镇里的《夹山镇家庭文明档案实施细则(试行稿)》遭到各社区、村反对。“我们多次召开村组负责人会议、群众代表大会征求意见,发现大家并不反对‘家庭文明档案’,而是不赞成搞‘一刀切’,主张细则因村而异。”镇党委书记周鹏介绍,镇里的思路很快进行调整,不搞全镇“一张表”,细则“一刀切”,把档案“记录权”交给群众,如何记、怎么记由群众说了算。
如今,夹山镇的17个社区、村纷纷成立各自的家庭文明档案协会。各档案协会以屋场会、村民小组会、上门走访等形式,依据村规民约,结合当地的村情民情制定细则,再由全体村民投票决定。很快,各社区、村细则陆续出台,工作步骤由最初的九步简化成“报、记、评、督、用”五步。
杨坪社区是最先启动的社区,当年9月就完成细则起草。“共61条,由村民逐条表决产生。”社区宣传专干覃仕兵摊开该社区的实施细则逐一讲解。
记者注意到,这份细则的“红榜”分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环境美化、安全稳定、政务便民、民生改善六部分。有的条款细得很有趣:村民养殖鸡鸭100羽、肉猪5头记“红榜”一次;子女考上一中,高中考上一本记“红榜”一次;研究生博士生家庭记“红榜”两次;培养出教授以上职称的家庭记“红榜”两次。
在汉丰村,这里的细则又不同:乡邻家庭矛盾,自行和解或由小组负责人、党员调解达成和解的,不记“黄榜”。如果由村干部调解或未达成和解的,记“黄榜”一次。“村里‘不安静’,每年调处矛盾110余起,群众对构建和睦邻里关系的呼声很高,明确要求将乡邻关系写进细则。”汉丰村党总支书记邱文才解释。
夹山镇杨坪社区陶家岗屋场的家庭文明档案红榜公示栏。图片来源:常德日报
夹山镇杨坪社区红榜记录通知单。据介绍,红榜记录通知单分上下联,上联存入档案,下联送至家庭。
家庭文明档案,如何记?
争“红”消“黄”不沾“黑”,容错改错有机制
1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汉丰村胡奎香的家。
65岁的胡奎香,丈夫刚去世。以前,她家养的上百只鸡鸭就散养在屋外,家里屋外没法落脚、臭气熏天。大家多次劝她清理,并建议将鸡鸭圈起来,她总是推三阻四,久而久之成了“卫生困难户”。
2020年第一季度,她因卫生连续3个月被评为“差”,档案被记“黄榜”一次。她得知这个消息,羞愧得一夜没睡,起床就大扫除,买来丝网将鸡鸭圈起,并主动参与村里人居环境整治,义务清扫一段500米的组级道路。2020年7月,汉丰村村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撤销了她家档案里的“黄榜”,并记一次“红榜”。
家庭文明档案的行为线索由村民选举的档案协会主要成员、村民小组长或屋场长负责收集,村民可以自行申报。“昨天就有在外打工的村民特意打电话咨询:孩子考试拿了两个满分,可否作为‘红榜’线索?我告诉他上钉钉平台。”钟克宏说,为方便村民交流,夹山镇把钉钉平台用于基层管理,村民可在平台上自行申报线索。
线索收集后,各村(社区)协会在每月上旬召开汇总会,将线索汇总。每季度末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谁家的哪个行为存入他家的哪类档案”。然后,将结果存入档案的同时,通知当事人。
“‘黄榜’记录,可在存入后的六个月内,依据各村(社区)细则予以撤销,村民代表大会有最终决定权。”钟克宏介绍,记录不是目的,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才是根本。家庭文明档案从一开始就设有容错机制,鼓励争创“红榜”、督促整改“黄榜”、争取杜绝“黑榜”。
在杨坪社区,“黄榜”细则就与居民公约有机融合,建立容错机制。如公约“全域覆盖,保护环境家园美”的规定,就对应六项“黄榜”细则,其中“户外焚烧秸秆杂物,不积极接受处罚的,记‘黄榜’一次”的容错机制是“及时接受处罚并在广播会上做公开检查,用一个‘红榜’消除”。该社区下官片一陈姓居民在户外焚烧渣草,与村干部发生争执,被记一次“黄榜”。他主动接受处罚,几天后还在广播会上公开检查。“他说不想给子孙留坏记录,知错能改就是好事。”社区党总支书记夏卫民说,设立容错机制就是让群众有改正错误的机会,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杨坪社区居民公约。图片来源:常德日报
家庭文明档案,有何用?
引领家风村风乡风,崇德向善见成效
“我今年103岁,能吃能动。”汉丰村百岁老人卓仁贵笑着告诉记者,她最喜欢喝核桃花生奶,但女儿只准她每天喝一瓶,说是怕喝多了不好。
邱文才说,老人家没成过家,女儿是养女。但,女儿女婿特孝顺,从不说重话,两个孙子回到家,也是围着奶奶转,一家人上慈下孝,其乐融融。夫妻俩对村里老人也很好,包粽子打粑粑都会给孤寡老人送。当地人对这家人无人不竖起大拇指。“老人的长寿秘诀就是后人孝顺。他们家档案,多次被记‘红榜’。”
汉丰村有位叫覃道金的村民,脾气刚,经常与亲兄弟、邻居闹矛盾,村干部上门做工作无济于事,档案被记了“黄榜”。覃道金主动约来兄弟姊妹,请回被他“赶走”的治保主任开家庭会议,表示要改掉坏脾气,请大家监督。矛盾因此一笔勾销,兄弟们和好如初。他家院子挡住邻居家的路,他主动让出一角修路,方便大家通行。
邱文才说,卓仁贵和覃道金家的榜上故事,村里人人皆知。如今村里矛盾少了,吵架的几乎没有了,以前最忙的治保主任快“失业”了。
记者走访时,每个村都能听到感人的“红榜”故事——
杨坪社区自从有了家庭文明档案,村道很多都被当地村民免费“承包”。有的老人,特意让晚辈买来割草机,清理村道边的杂草。“每年,社区因此省下的卫生费就有一两万元。”
在三板桥社区,2020年初发现过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大家主动将自家菜园的青菜、备的年货送到居委会,让社区干部送到被居家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家中。一位叫杜月的22岁大学生,主动要求做志愿者。
西周村有座年久失修的村桥,一位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偷偷跑回家,免费重建了这座桥……
“通过家庭文明档案,村民形成要给后人留‘红榜’,不让档案有污点的共识,自觉改正不良行为,村风民风越来越好,这才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73岁的杨群康,曾获评全国文明家庭。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夹山成为全国文明之乡,户户都是文明家庭。(常德日报记者 任民政 葛辉文 谭明 通讯员 孙开国)
文明网评
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表明要深刻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坚持抓住价值引领的根本,突出为民利民惠民的导向,充分发挥改进创新的强大动力,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形成农村发展进步的新风尚。
石门县夹山镇为全镇1.36万户居民建立家庭文明档案,引领家风村风民风,崇德向善成效显著。体现高低优劣的细则全是村民自己商定,档案如何记都由群众说了算。一场新实践,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模式变成了自下而上的联动模式,搞活了管理工作一盘棋。
一套规则能深得民心,源于利益相关者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过,百姓不比理论家,没法从概念定义和抽象原则出发,演绎推导出宏大而又漂亮的规则体系。他们对规则的理解来自自身基本的道德感,灵感源于生活经验中的常识和传承已久的习俗。所幸夹山镇党政一班人没有低看群众自带的“常识”和“习俗”,不仅没有视作推新的羁绊,反而借力打力赢得了工作的抓手。他们大胆对行政模式和行政文本实行了变革,顺着民意直达民心,探索出了一份基层善治的精彩样本。
这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实践样本,让每个人都能在机会均等、不受人为操控的程序设计中一起见证众所周知的结果。这些带着满满诚意的结果,展现出每个家庭的全貌,在熟人社群中,既极大强化了参与者的获得感和荣誉感,也系统性纠正了常有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评判,同时还制造出了压力,鞭策尚有不足的居民借助“弥补”的程序改写身处的榜位,提升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以此激励所有参与者都能动力满满。
可以想象的是,长期在这种“游戏”规则里生活的群体,随机抽取其中一组,都能代表总体水平,都能体现出共同持有的正义感和判断力。人类的群居经验早已证明,群体信奉的普遍正义始终是预期对方行为和约束自身行为的默认准则,而这种默认准则不仅标志着规则内化于心的理想境界,更是构建社会关系安全网的基本盘。毕竟共同信念会带来相应“社会现实”的建构。
细加思索,夹山镇将规则直接挂接到群众已经习得的一般道德感上,以建立家庭文明档案的方式,有效放大了居民在亲缘等特定关系中恪守的伦理准则,巧妙地将私德上升成了公德,引发1.36万户居民的道德感齐齐刷新,由此催生出了一个了不起的道德共同体。?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共同体的有机延展,运行的不仅仅是一套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还会增值出一套教育系统。因为人们在新的评价体系中会有新的故事,有名有姓的新故事几经传颂,几经时间的打磨,自然而然会进阶成新的经典。而打造经典,以及围绕经典积极开展教育,正是持久实现善治最能打动人心的宝贵题材之一。毋庸置疑,一个能够产生现代经典的地方,一定是未来人眼中一方颇具文化底蕴的福地。
实践证明,规则的约束力取决于它被执行的可能性。夹山镇1.36万份“家庭文明档案”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对遵循规范本身赋予了价值。居民在堪比誓言的规范中,不仅看到了自主塑造自我的提升通道,而且切身体会到执行规范才是谋求理想生态位的最佳手段。
夹山镇的文明实践,很好地激发出了群众的日常理性,实测有效,功夫到家,意义非比寻常。(常德日报记者 罗琳)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