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深刻理解创新的含义
(一)创新是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创新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商业及其组合的成功。而且,他强调创新不是发明。这不是说创新不需要发明。创新是发明家、企业家共同作用的产物。
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可以称为“四新”,即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是基础、支撑,并且与产业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相辅相成,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创新分类及动因
1.创新的分类
创新,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改良性创新,就是在原有技术上做了一些调整、改变,使产品更好用、更便宜;第二,突破性创新,它不是一般地创新改良,而是关键技术的革命性变化;第三,颠覆性创新,它与突破性创新有一定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颠覆性创新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提出的,简而言之,就是指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市场——也就是所谓的新市场颠覆;或者能给现有产品,提供一个更简单、低价或更方便的替代品——也就是低端颠覆性。怎么理解?世界上不乏最先发明某项技术的公司让别人用该项技术给打败这类的事情。比如,彩色复印机、数码相机最早都是由美国公司发明的,但后来都被日本公司如佳能、索尼等超越了。为什么会这样?克里斯坦森认为,先发明者发明的某项技术或产品,虽然问题较多,但也拥有一定市场。创新者在原有技术或产品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使其更好用、更便宜,并且迅速占领市场,使先发明者渐渐败下阵来。这样,颠覆就发生了。那么,先发明者为何自己不做改进创新?先发明者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难以突破,而创新者没有思维惯性,可在技术或产品、市场策略等方面突破创新。可见,颠覆性创新,讲的是突破性创新的创新机制。
2.社会发展阶段对创新的要求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市场需求不同,对创新的要求也就不同。比如,随着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通过创新达到产品和服务质量高、技术效率高和经济效益好等方面的要求。我们必须创新驱动发展,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由追赶到并跑再到引领的转变,但同时也要注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解决一些“卡脖子”工程。
(三)创新成功的关键
创新的过程。第一,知识。这是创新的起点和原点。第二,试验。创新需要大量的技术试验或商业试验。比如,新产品研发前要做市场调研。第三,结果。创新是否成功要靠结果,也就是市场来检验。
创新的关键要素。第一,知识。这既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第二,资金。缺乏资金,创新就有可能进行不下去。第三,人员。要有科学家、企业家的支持。总的来说,创新就是钱变成知识和知识变成钱的反复试验。
创新的具体来源,也就是说,创新的动力从哪里来?创新的来源复杂且多样。比如,美国有研究发现,70%以上的创新来自需求,也就是由问题反推引起的创新。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家与创新。第一,创新企业家创立的企业,一般就是创新企业。第二,大企业的创新,与小企业不同,往往基本的技术创新是由小企业做的,然后通过大企业合并、收购,被真正推向市场。为什么大企业更重要?创新面对的不仅仅是技术、产品,还要解决产生、质量、效益、销售及售后等问题。所以,这时候一定需要一个组织,而这个组织就是企业。
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发生技术创新?从经济学上看,有三个关键因素:第一,技术机会。简单地说,就是有什么样的技术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第二,需求。包括两个含义:一是现实需求,就是看得见的需求;二是潜在需求,就是现实没有,是根据人的本质性要求而被创造出来的。第三,专属权。技术机会与需求相结合,就有了创新,比如新的产品或技术。我们称之为资产,有价值的资产。这就涉及专属权。专属权受法律保护,其内容除了发明专利,还包括技术能力、生产能力、组织能力和销售能力。只有以上三个关键因素相结合,创新才可能发生,才会成功。
二、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的条件
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的条件已具备。这些条件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科技和人才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工业制造能力也明显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
第二,科技创新来源的多样性。一款新产品的研发流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基础研究,也就是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其次,应用研究,针对的是实际问题;最后,开发研究,就是用应用研究的成果做新产品研发。在这一环节,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组合若干技术,一一实现产品功能。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阶段。接下来,就是产品产业化商业化阶段,也就是投入市场,经受市场检验的过程。可以说,科技创新,不仅仅来自基础研究,还有可能来自市场需求。这就是创新来源的多样化,对既有多种产业技术又有广大应用市场的中国发展非常有利。
第三,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现在是要完善这一体系。
第四,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会。这一机会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对中国发展的机会;二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可赢得更多机会。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案例是华为。近年来,美国不断打压华为,而且打压力度和手段不断升级,从拒绝华为进入市场到限制使用美国技术软件、芯片断供。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说明什么?恰恰说明华为的5G技术厉害,具有全球竞争力。那么,华为是怎么做创新的?我个人理解,主要原因有:第一,抓住了行业之初的市场契机。20世纪90年代,我国通信行业发展刚起步,只要抓住有限的几家有规模的客户,就能在该行业深耕发展。第二,利用了全球化的技术链。也就是说,在全球化的开放格局下,充分利用了世界上先进的技术、芯片和软件。第三,在通信设备软件化中快速发展。这与通信行业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劳动结构有关。比如,我国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为此培养了人才,提供了技术支持。
第二个案例是麦肯锡。这是一家世界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2016年和2017年,麦肯锡连续两次对中美德日四国400多家企业领袖进行了智能制造问卷调研,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对智能制造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远比美德日企业乐观。86%的中国受访企业相信智能制造的潜在价值,比例远高于美德日三个发达经济体的企业(美国67%,德国62%,日本40%)。2018年,麦肯锡向全球800多家制造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贵公司已试点多少个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结果显示,中国企业走在智能制造“做到”的最前端,平均每家中国企业已经试点了10.2个数字化制造用例,美企平均8.5个用例,德企平均6.9个用例,日企平均4.1个数字化生产用例,仅为全球基准的一半水平。2018年5月起,麦肯锡与世界经济论坛联手,在全球范围内约1000家企业中遴选出16家智能制造领域的“得到”者——工业4.0“灯塔工厂”(成功企业)。其中,中国有2家企业入选,分别是海尔和富士康。
三、加快科技创新,要目标远大、科学求实、严格管理
(一)目标远大
我们的目标要远大,同时还必须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必须符合“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必须是长期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实现“十四五”时期的目标,还要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目标。
(二)科学求实
我们要保有科学求实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一是尊重科学规律;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在科技创新中,如果不尊重科学规律,放弃实事求是,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创新是允许失败的,这本身也是尊重科学规律的体现。因为科技创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其中包含很大的不确定性,既然有不确定性,就会有失败。另外,还要讲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重视学界、市场、企业的反馈,不断优化实施策略。
(三)严格管理
刚才讲到,创新允许试错、允许失败,但也要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减少创新中的失误。在创新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目标,所以要分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比如,我国第四代新型发动机关键部件整体叶盘试制时多次断裂爆炸。通过总结此次事故,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七分管理,三分技术。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经验。比如,我们有技术成熟的研发管理模型,从确定研发产品的原理、原型到完成产品开发这一过程,可分为九个阶段进行精细化管理。总而言之,科技创新不是蛮干,要目标远大,科学求实,严格管理,重点就是要讲科学。
四、加快科技创新,要抓主要矛盾
要认清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问题,通过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具体来看。
(一)研发投入不足
第一,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目前,从总量上看,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已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二,但与美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总量比美国的四分之一略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从基础研究经费占比看,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090.4亿元,占国内研发总投入的比例为5.5%,而美国、日本的比例为16.4%和15.2%。由此可见,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
第二,企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不足。这涉及企业研发结构问题。大多数企业主要做开发投入。什么是开发投入?比如,大多数企业都会根据市场需求,或者在工艺、材料的限制下进行产品开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明显不足。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原始创新问题。从1991年-2018年中国、美国、日本企业研发结构的平均数据看,企业的基础研究占比,中国0.7%,日本8.0%,美国6.0%;应用研究占比,中国8.5%,日本24.1%,美国22.6%;开发占比,中国90.8%,日本67.9%,美国71.4%。也就是说,我国在这二十多年来重点是开发,而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这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包括政府政策的支持、人才的培养等。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
1.科技知识的经济性质及其发展模式
为什么要强调科技知识的经济性质?简单地讲,有了资金投入,科技才能更好发展,这里就牵扯到经济。创新更是如此,它与经济更加密切,因为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商业及其组合的成功。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科技知识的经济性质。
科技知识,包括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工程知识。科学主要是发现,但不是只要发现了就能成为知识,还要经过系统化的实验验证,才能形成知识。技术知识是解决方案,包括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什么叫经验知识?经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当你不知道这个科学道理时只能说它是一种经验。工程知识与技术知识比较接近,也是解决方案,其特点就是重视具体情景,能够马上兑现。
科技知识的经济学性质具有外部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第一,外部性。科学知识强调的是发现,其成果主要是研究论文。也就是说,只要这些研究论文一发表,我们就能通过各种媒介接触它。第二,累积性。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发现是在过去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方面,科技知识的影响深远,比如我们现在仍在用牛顿发明的力学三大定律。第三,不确定性。特别是科学知识,它的发现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鲜少有能达到成功的,因为其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科技知识发展的基本模式,即公共(政府)支持模式和市场模式的混合模式。第一,公共(政府)支持模式。科技知识的外部性特点使得其发展须由公共资金或政府资金来支持。第二,市场支持模式。一是,科技知识具有一定市场价值,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使得企业投入资金支持。二是,这一模式不受公共(政府)引入的第三方评估的约束,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决策速度快。三是,企业受市场环境、自身发展、外部竞争因素影响,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第三,混合模式。在基础研究这一领域,以公共(政府)支持模式为主体,在技术研究和开发领域,以市场支持模式为主,在某些研究领域是两种混合模式,而混合模式是科技发展的主要模式。
2.科技知识发展和创新的关系
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有相通的地方,特别是科学支持技术、工程的发展,因为它们在原理上具有一致性。另外,发明专利其实就是技术,在它研发过程中需要引用研究论文,而论文是科技成果的文字体现。目前,全世界的发明专利中引用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加。
创新也在推动科技发展。简单地说,创新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推动科技不断进步。比如,19世纪发明的“傅里叶变换”这一数学算法,在当时好像实际用处并不大。但在通信技术出现后,这一数学算法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为适应技术发展而不断升级,提出“快速傅里叶变换”。这体现的就是技术、工程发展促进科学进步。
(三)多种原始创新模式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原始创新,我理解,就是世界上最先出现的创新成果。比如,华为的5G技术不仅是中国领先,更是世界领先。然而,世界上对原始创新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人认为,原始创新是从基础研究中出现的创新。这种看法明显片面。这种从基础研究中出现的创新确实是原始创新,但只是其中的一种。
原始创新模式一般有三种,具体来看:
第一,技术开发+市场+商业模式创新。简单地讲,就是把别人发明的技术原理拿过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开发,然后通过很好的商业模式,成功抢占大量市场份额。苹果公司采用的就是这种原始创新模式。我称为以市场导向的技术开发加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模式在产品开发的原理结构上有所突破,而在原理技术上并没有突破。
第二,技术基本原理基础上关键技术突破。这种模式所用的技术原理也许是别人的,但根据这一原理所产生的次生的技术创新,其原理是有所变化的。举个例子。日本松下和索尼是世界上最早推出锂电池技术的公司,其技术处于世界领先。但对于这项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美国、英国、日本的三位科学家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那么,为什么日本能把这项技术成功推向市场?当时,日本索尼和松下研发生产了一些电子产品,比如微型摄像机、手机等。而这些产品使用的电池大都价格偏高、体积较大,不利推广。后来,索尼和松下在原有锂电池技术上进行创新,取得了关键技术的突破,才得以迅速占领市场。
第三,基础研究基础上的创新。这一模式是真正的创新,就是说,在基础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的原理,随后研发出相关产品投入市场。举个例子,蓝光LED的开发。20世纪80、90年代,日本科学家中村修二研发出基于三族氮材料的蓝色LED,并获得诺贝尔奖。要知道,当时开发蓝色LED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此前的20年间也只有红色和绿色LED。中村修二在研发过程中获得氮化镓成长的关键技术,这也是研发蓝光LED的关键。这就是在基础研究基础上的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的原始创新模式基本上是第一种。也就是说,我们在基于市场、材料的改良原始创新上做得比较好,虽然这没有真正解决原始创新问题,但确实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以后的创新需要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以及技术经验、工程经验的支持,而经验与能力关系密切,所以,我们需要能力建设和创新并重。同时还需要开放创新。以华为为例。华为之所以在创新上取得一定成绩,就是因为它采取了三个关键措施,一是技术开放和应用研究,二是市场导向,三是系统能力。综上所述,我国需要采取多种原始创新模式并举的方式,多条腿走路。
(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们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管理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科技创新布局的前瞻性不够。这主要体现在世界科技前沿、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前瞻性不够。第二,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比较分散,重复建设较多。第三,科技创新的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竞争不充分。
五、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人民日报》在2020年12月14日刊载了科技部部长王志刚题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文章。文章中,王志刚同志指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第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发展现状;第三,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点举措。
(一)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有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
对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意义,王志刚同志指出,第一,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是在国际竞争中纵横捭阖的制胜之道;第二,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倒逼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第三,抢抓新科技革命先机迫切需要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第四,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
其中,第四次科技革命需要重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为什么要重构?第一,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技术上的革新,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第二,第四次科技革命引起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科研体系向“开放科学”转型,知识分享和跨界交流合作成为常态,所以要加快调整重构科研组织体系,建立适应新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管理架构。
(二)以增强体系能力为主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对于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现状,王志刚同志指出,我国科技创新总体上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下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既要适应这一重要阶段性特征,也要满足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新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进一步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量的积累、点的突破,简单地说,之前,我们的科技创新以改良型创新为主,出现了一些先进的企业,研发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但是整体创新能力不足,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企业的关键环节容易被人卡住。所以,我们要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另外,还要注意一点就是战略与组织的互动关系,也就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要满足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新要求。
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要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加快补齐体系化能力短板,探索和优化决策指挥、组织管理、人才激励、市场环境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跨部门、跨学科、跨军民、跨央地整合力量和资源,建立强有力的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和决策高效、响应快速的扁平化管理机制,构建能力强大、功能完备、军民融合、资源高效配置的国家创新体系。
第二,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紧紧围绕“四个面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凝练科技问题,布局战略力量,配置创新资源。以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建设为依托,强化项目、人才、基地、资金等创新要素的一体化配置。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基地,优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打造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用协同的高效科技攻关体系。
第三,强化与底线思维和领跑思维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底线思维,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尽快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科技支撑能力。强化领跑思维,就是要构建基础前沿和颠覆性创新的遴选支持机制,坚持原创导向,在重要新兴技术领域加大布局力度,在构建新兴技术体系和技术轨道中抢抓先机,换道超车,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三)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点举措
王志刚同志指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力量统筹,更好发挥我国科技创新在齐备的学科建制、宏大的人才规模、丰富的应用场景、高效的组织领导等方面的系统化集成化优势。
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调整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机制。
第二,健全基础前沿研究投入支持机制。过去的技术研究或应用研究做得不好的一个原因,就是基础研究能力薄弱。所以现在,我们要加大这方面投入,推动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发展,进而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第三,以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之前,我国科技创新评价有两个主要指标,一是论文发表数量,二是专利发明数量。这些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这其中也存在“唯论文”以及评价制度僵化等问题,所以,我们要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落实代表作制度,同时还要实行与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跟踪和分类评价制度,优化科技奖励项目。
第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政策体系。
第五,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机制。我们搞开放合作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二是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学习借鉴是一个重要方法。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