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湘潭市应急管理局组建以来,着力防风险、保稳定、建制度、补短板,采取有力举措全面推动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全力防控较大及以上安全风险,奋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力打造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放心用的应急铁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为伟人故里、大美湘潭贡献应急力量。2020年湘潭市实现了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杜绝了较大及以上生产经营性和非生产经营性事故,实现了自然灾害事故零伤亡,安全生产工作年度考核排名全省第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单位并荣获全省真抓实干典型表扬激励,其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一、着力构建统一高效的专业指挥体系
指挥不畅一直都是应急处置过程的顽瘴痼疾。为建立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反应灵敏、协同高效的应急指挥机制,湘潭市充分利用多个议事协调机构(安委会、减灾委、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进一步强化了组织领导,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做到了及时滚动会商研判,科学调度、扁平指挥,确保突发事件各项指令第一时间得到贯彻落实,确保实现应急指挥和应急处置无缝对接,确保了指挥体系运转高效有力,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了强力指挥保障。
突出首接必报,实现信息获取迅速化。市应急指挥中心加强与各首接警单位(110、119、120)的对接,建立了应急信息首接必报制度,制定了《湘潭市突发事件信息共享与联动处置工作意见》。同时,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针对节假日和重点时段(特护期),湘潭市应急管理局严格执行“三个三分之一”应急值班值守制度(三分之一值班、三分之一备勤、三分之一休假),确保了信息接报无遗漏,有力提升了应急信息获取能力。
突出信息联动,实现信息研判专业化。为全面掌握事故灾害的风险情报,湘潭市应急管理局与气象、水文、国网供电等部门建立自然灾害风险会商研判机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联合会商研判,针对特殊时段和天气变化,加密预警预报频次,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同时,根据气象变化和灾害趋势,第一时间运用简报、短信、微信、媒体等手段,全方位发布风险预警信息,督促基层单位做好防范应对。
突出指挥扁平,实现指令传导精准化。扁平化指挥体系离不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只有灵活应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才能实现指挥调度的灵敏高效。湘潭市应急指挥中心依托市应急管理局自主研发的湘潭市应急管理信息网,对全市应急救援资源进行采集,包括应急预案、救援队伍、应急物资等等,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调度指挥,迅速组织救援力量,调拨救灾物资,为后续应急处置赢得救援时间。
突出手段集成,实现指挥方式多元化。充分运用“互联网+应急管理”等信息化手段,针对不同场合,统筹调度指挥。一是需要启动应急响应时,运用传统的文件形式下达指令,为突发事件处置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对现场较远且指挥部不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情况,利用视频连线方式进行实时会商指挥;三是运用移动指挥车抵达现场,迅速搭建现场指挥部进行指挥。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规模、时机、目标来科学确定指挥方式,从而确保指挥效能最大化。
突出科技支撑,实现指挥场所机动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湘潭市应急管理局依托省厅配备的应急指挥车,配备了5G数据卡、自组卫星通讯网等设备,通过多次实战演练,可迅速移动至各类极端环境中搭设现场指挥部,并与单兵(无人机)、指挥中心实现无缝对接,确保做到卫星通讯、图像传输、单兵侦测等,为第一时间在现场开展特约救援和调度指挥提供有力保障。
二、大力健全精准有效的预案体系
2020年,湘潭市通过引进第三方协助修订了全市总体应急预案和各专项应急预案,进一步增强了各类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战性和可操作性,持续推动各层级、各领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可用性和可靠性,磨炼应急队伍的协同反应能力,有力提升灾害风险处置救援能力和水平。
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应急预案数字化。在明确数字化预案建设目的和系统层次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建设方式,将预案数字化,实现“一键式”启动;通过三维预案演练功能等方面进行数字化综合运用,如桌面模拟推演,从而达到应急预案有效管理的目的。
增强预案演练,实现应急演练实战化。湘潭市先后举办了军地协同和多部门联合参与的“莲城应急—2020防汛”演练、“莲城应急—2020森林防灭火”演练、夜间无预案灭火救援演练(高层)、跨区域灭火救援演习(地下)、建筑施工行业应急救援演练、矿山应急救援演练、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演练等系列大型应急演练活动。全年组织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在各领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700余次,参加人数15万余人,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全面提升,有力解决应急处置过程中的“断点、堵点、盲点”问题。
强化队伍锤炼,塑造救援力量模块化。将全市应急救援队伍按模块化打造,可应对各种类型事故灾难。结合当前的建设情况,全市应急队伍建设科学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一是基础力量,即全市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自建与管理的队伍,在全市乡镇(街道)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等“六有”为主要内容、村(社区)开展以“有网格员、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等“四有”为主要内容的应急能力建设,规划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乡镇(街道)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二是专业力量,即消防救援队伍和市矿山救护队。他们承载着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目前这两支队伍正从单一的救援队伍转变成综合性专业救援队伍;三是综合力量,湘潭市积极探索军地融合型队伍建设,依托军队等武装力量参与抢险救灾,遇到特大重大险情时,按照相关调用程序调动当地部队联合参与抢险,共同完成应急抢险任务;四是补充力量,依托湘盾集团,组建了市本级森林火灾半专业救援队伍。建立与蓝天救援队、金阳泵业、洪盛物流、国网供电等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战略合作,全市共组建了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等12支市级层面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湘潭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事发地应急救援队伍现行处置、专业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综合性救援队伍协同、企业和社会力量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三、全面筑牢立体完备的防灾体系
湘潭市建立健全了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工作机制,科学绘制了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一张网”,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2020年,全市受灾人口19.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5696人,紧急生活救助1401人,修复受损房屋441户、动工兴建倒房户62户,下拨救灾棉被、棉衣1140件。
情报信息员普及化。以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为抓手,以防灾减灾信息员员为载体,全面铺开应急情报信息队伍建设。一是强化认识、加强领导,全面加强情报信息队伍建设;二是完善机制、强力推进,构建情报信息员队伍工作规范化管理体系。三是突出应用、注重实效,发挥情报信息员队伍服务实战功效。
风险预警精准化。常态化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气象、水文、国网等部门建立自然灾害风险会商研判机制。根据气象变化和灾害趋势,第一时间运用简报、短信、微信、媒体等手段,全方位发布风险预警信息,督促基层单位做好防范应对。全年共计发送《应急预警信息》153次,编辑《湘潭应急快报》81期。
装备储备社会化。增强社会装备的利用率,发挥应急资金的最大效应。如对每一类事件所需应急装备都进行实物储备,试图做到面面俱到,难度大,也不科学,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湘潭市综合考虑突发事件发生规律和需求、应急装备属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等因素,研究提出了装备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商业储备、社会化储备等多种存储方式相结合的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资金政策扶持和标准引导,促进各类储备方式发展。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装备储备网络,科学调整物资布局,支持储备装备向基层下沉,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建立乡镇物资储备点,形成下沉基层的分布式物资储备体系,实现救灾物资就近存储、调运迅速、保障有力。
物资保障网络化。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保障网,制定预案,开展演练。切实遵循“综合协调,分类管理”的原则,由应急部门牵头,建立应急物资保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讨、沟通、交流应急物资储备、调运、补偿等相关事宜,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相关部门应急物资管理工作职责,整合各应急物资管理部门的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一套涵盖应急物资生产、监管、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等多环节、全方位的综合协调机制,最大限度保障应急物资需求。制定应急物资紧急调运应急预案,开展跨部门、跨区域、军地间协调联动的应急物资紧急调拨保障演练。
队伍培训基地化。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合作,聘请一批专家、学者授课、指导,着力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理论水平。同时,推动基础设施和条件较好的中央、省属驻潭企业、市属国有企业投资建设符合湘潭市实际的集情景构建、模拟仿真、事故灾害、灾害救援处置于一体的培训实训基地,通过采取集中轮训、重点培训、分类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处置水平。
(作者为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