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机关党建>文明创建>文明风尚

林城悠扬水磨调 郴州传承湘昆艺术特色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来源: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 作者:  时间:2021-11-02 11:21:03

  “好!好!好!”9月13日,湖南省昆剧团古典剧场座无虚席,观众的叫好声响彻剧院。婉转的昆曲戏腔,夺人眼球的武戏动作,感人至深的剧情,湖南省昆剧团原创现代昆剧《半条被子》首次公演好评如潮。

  精彩的演出在引领观众享受湘昆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军民间的鱼水情深。

  “30年前,我无法想象湘昆能有今天的发展成果。”湖南省昆剧团团长罗艳说。

  30年间,从无人问津到座无虚席,作为湘昆如今的“掌门人”,罗艳见证了湘昆的发展巨变。

现代昆剧《半条被子》剧照。图片来源: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

  守住一方“传统阵地”

  ——昆曲讲究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根

  湘昆的发展巨变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对传统技艺的传承。

  湖南省昆剧团成立于1960年,简称湘昆。其前身为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南为抢救、挖掘、继承和发展湘昆艺术而组建的昆剧专业表演艺术团体,为全国八大昆剧院团之一。

  走进湖南省昆剧团,一排苍翠茂盛的榕树后,一栋古韵雅致的大楼矗立眼前,排练室里传出阵阵优美昆曲声。“头往这边看,动作幅度再大一点!”罗艳正在给青年演员刘婕、王福文、史飞飞排练《白蛇传·断桥》。

  罗艳明白,传承好传统剧目是焕发湘昆生机的重要法宝。

  20世纪90年代初,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昆曲逐步失去原有的阵地。湘昆剧团演员的生活已难以为继,有的昆剧演员开始转行唱流行歌,挣钱糊口;有些演员下海经商,做起了生意。

  “艰难困境中坚守到最后的,寥寥无几。”回忆起那段暗淡时光,罗艳仍觉苦楚。“那几年我也没有登台。曾经尝试干过其他行业,但我意识到我无法离开昆曲。”罗艳说。

  于是,她到北京、上海学艺,拜名师、参加专业培训。2002年,她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进行了3年的研究生学习。

  “昆曲是很讲究传承的,没有传承就没有根,环境再难,自己也要创造机会守住阵地。”罗艳说。

  除了剧团内的老艺术家对青年演员的口口相传,每年还会邀请名家来剧团授课,或是选派优秀的演员外出学习。2017年,剧团邀请了老一辈艺术家唐湘音、唐湘雄老师来团传授《拷红》《议剑献剑》等多个剧目;并选送雷玲、王福文、刘婕等青年演员去上海向艺术家张洵澎老师学习《玉簪记·偷诗·秋江》等剧目。

  如今,经过多年精心培育,湘昆已打造了五代人才梯队,做到了艺术人才不断层。剧团生、旦、净、末、丑行当整齐。

  不仅如此,剧团演员艺术功底扎实,表演特色鲜明。剧团培养出国家一级专业技术职称六人,国家二级职称三十余人。获“梅花奖”演员三人,“兰花奖”“小梅花”“芙蓉奖”等省部级大奖近四十人。

  传承的结果终见成效,剧团迎来高光时刻。

  2015年,湖南省昆剧团受邀参加国家大剧院举办的“昆曲艺术周”活动,湖南省昆剧团以天香版《牡丹亭》剧目参演,与全国其他昆剧团同台竞技,演出赢得满堂喝彩。

  该剧目正是由张洵澎、蔡正仁两位昆曲表演艺术家传承给湖南省昆剧团罗艳、雷玲和王福文之后再传承整理而成的。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受疫情影响,剧团演员不能外出学戏,剧团也暂未开展演出工作。恢复剧目再次成为剧团的工作重点。疫情期间湘昆剧团恢复了《红梨记·亭会》《风云会·千里送京娘》《玉簪记·琴挑·偷诗·秋江》《长生殿·小宴》等剧目。

  埋下一颗“艺术种子”

  ——送戏进万家,让观众零距离感受昆曲魅力

昆曲进校园。图片来源: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

昆曲进校园。图片来源: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

  10月13日,郴州一中北校区的文体馆气氛热烈,高潮迭起。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游园惊梦》片段、《扈家庄》片段、剧团代表剧目《醉打山门》片段等悉数上演。

  湖南省昆剧团的演员为师生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昆曲表演,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今年5月以来,湖南省昆剧团共举办20多场“昆曲进校园”活动。演员们通过“讲、演、学、做”相结合的方式,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了解昆曲,为全体师生送去了昆曲文化盛宴,在校园里埋下了昆曲的“种子”。

  昆曲文化的种子不能只播散在城市。

  五盖山镇三口洞联校是五盖山镇南片狮子口村、栗木水村、小坌村当时的省级贫困村的联合小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学校无一名艺术专职教师。

  2018年,“播撒艺术的种子”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文艺帮扶行动正式落户苏仙区五盖山镇三口洞联校后,湘昆剧团定期安排文化志愿者到学校为孩子们开展昆曲特色课程。

  剧团志愿者不惧山高路远,无谓雨打风吹,每次驱车3个多小时走进学校为孩子们上课,通过专业老师的长期辅导,昆曲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艺术课程。

  窥一斑而知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

  培养“小昆虫”的进校园活动是湘昆剧团开展的昆曲艺术“六进”活动的组成部分。剧团每年组织“文化进万家文艺演出队”分别进农村、乡镇等地开展惠民演出100多场,演出节目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戏曲感受,获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自2017年以来,剧团开始举办昆曲周末剧场。在表演剧目的同时,还会有一位昆曲推介人,为观众讲解昆曲小知识,增加一个昆曲伴奏器乐的演奏节目,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艺术享受。

  除了将昆曲艺术送到人民群众中,注重培育本地市场,多年来,昆剧团还致力于打造湘昆艺术品牌,让湘昆成为宣传湖南、推介郴州的名片。

  2016年是中国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了纪念两位戏剧大家,8月,受爱丁堡艺穗节组委会邀请,湖南省昆剧团在爱丁堡新城剧院连演3场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特别的演绎让英国观众耳目一新,演出结束后,观众鼓掌持续了几分钟。首场演出散场后,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纷纷上台与主演合影,了解中国昆曲。

  近年来,湘昆剧团先后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赴港澳台地区和欧洲、东南亚多个国家开展交流演出100多场,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春节联欢晚会演出10多次,有效提升了湘昆品牌形象,将湘昆精品剧目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让大家领略湘昆艺术风采、感受湖湘文化的魅力。

  创造一个“文化符号”

  ——守正也要创新,推出烙有郴州印记的原创大戏

《乌石记》剧照。图片来源: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

  优秀的剧目传承与创作是剧团发展的内生动力。多年来,湘昆剧团抢救性复排了《牡丹亭》《荆钗记》《义侠记》《连环记》《白兔记》等40多台广受好评的传统经典大戏。

  新创剧目的不断生产和涌现,是一个剧种兴盛繁荣的重要标志。除了挖掘、整理、传承昆剧经典剧目,剧团还注重将昆曲与郴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结合,守正创新推出了《乌石记》《半条被子》等一批有着郴州文化符号的原创大戏。

  《乌石记》以唐朝郴州人刘瞻为原型,通过描写其夫人李若水安于清贫、守礼守节,烘托一代名相刘瞻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品行。

  “《乌石记》的创作难度极大,既要保留昆剧传统特色,又要融入时代色彩。”王晓鹰既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也是该剧总导演,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王晓鹰提出严格的要求,演员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咬字、每一个手势,他都一一把关。

  彼时,《乌石记》中的女一号李若水扮演者罗艳患骨裂长达半年之久,在伤病未康复甚至影响到了平日走路的情况下,只要一上到排练场,便会立刻忘记伤痛,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全体创作人员艰辛的付出也得到回报。

  《乌石记》在2018年7月首演后受到昆曲爱好者的强烈追捧。当年8月,《乌石记》在广东开启全国巡演。《乌石记》在前期并没有做什么宣传营销,演出第一天,广州市的天园京昆传习所就组织了众多“昆虫”前来购票观看,其中不乏从惠州赶来的铁杆戏迷。好戏口口相传,第二天,观众便挤满了广东粤剧院。

  除了收获观众的好口碑,《乌石记》还获得了昆曲业界的专业认可。

  同年10月29日,在第六届湖南艺术节上,《乌石记》斩获了含金量最高的田汉剧目奖,并获得了田汉音乐奖、田汉表演奖两个单项奖。

  今年9月26日,湖南省昆剧团携原创现代昆剧《半条被子》,应邀赴苏州参加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艺术节上,广大昆曲爱好者更是不吝赞美之词,用阵阵掌声回馈剧团的精彩演出。

  现代昆剧《半条被子》也是基于发生在郴州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故事改编创排。剧情从1934年11月7日那个夜晚开始,讲述了3名女红军借宿在沙洲瑶族村村民徐解秀家中,一起盖着仅有的一条被子,临走时,3名女红军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徐解秀的故事。

  “《半条被子》的演出效果完全超出我的预期。现代昆剧《半条被子》用传统的昆剧手法演绎了现代题材,湖南昆剧团将传统昆剧和现代剧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这让我看到了红色革命题材昆剧广阔的发展前景。”观看完演出后,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丁盛说。

  《半条被子》是一部带有浓郁红色基因昆剧,湖南省昆剧团用红色资源,讲好了红色故事,通过昆曲剧目创新的方式让红色基因渗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血液、浸入心扉,进一步展现湘昆艺术特色,打造郴州城市文化品牌。(来源: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 通讯员 张倩佳)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信息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