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功业彪炳史册!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要认真学习党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不同年代,文艺工作者都创作了大量红色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传递着精神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红色音乐经典追寻百年大党波澜壮阔的光辉足迹,用鲜活的故事展现百年大党拥抱青春、星火相传的伟大征程。让我们一起通过音乐作品走进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一、聆听《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感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首先要了解当时的背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领导了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也开展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但是在1927年,国民党开始大规模“清党”运动,抓捕屠杀中国共产党党员,使中国共产党的力量遭到极大破坏,可以说当时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但是,革命的共产党人是吓不倒的,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了同伴的尸体,继续战斗。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同年,毛泽东同志在湘赣边境领导了秋收起义。后来,两支队伍在井冈山会师,开辟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可以说是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风中点燃的星星之火,处境异常艰难。当年的红军战士主要面临着三大困难:物资匮乏、斗争残酷、士气低迷。
(一)物资匮乏
物资匮乏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当地本身物产不丰富;二是国民党的物资封锁。
第一,当年的井冈山就是一个山沟沟,本身物产不丰富,国民党也不太在意那个地方,所以红军才能到那里去开辟根据地。山上不产粮食,要吃粮食怎么办?到山下100多公里的地方挑粮上山。当时红军战士每个人都有挑粮任务,朱德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下山去挑粮,但战士们觉得他的工作太重要、太辛苦了,不想让他下山挑粮,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后来朱德连夜又做了一个新扁担,上面写着“朱德扁担不准乱拿”,战士们就不好意思再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这就是小学语文课上《朱德的扁担》一文。而这篇文章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井冈山斗争的物资匮乏。
第二,国民党的物资封锁。国民党一方面调重兵对根据地进行“围剿”,一方面对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物资封锁,妄图把红军困死、饿死。有一部老电影叫《闪闪的红星》,主人公潘冬子用什么办法给红军送盐呢?潘冬子为了把盐送给山上的红军,就把盐溶解在水里,把水倒到棉袄上,再把棉袄穿在身上,巧妙地通过了国民党的哨卡,把盐送给了山上的红军。其实,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真的有人用这种办法给红军送盐。
在这里我还要补充一下为什么盐这么重要。虽然今天我们主张低盐,但是人不吃盐是不行的,我们的生命延续需要盐里的成分。如果不吃盐,人会没有力气,易得低钾症。在战争年代,盐还可以当药品来用。战争年代缺医少药,战士们负伤后,如果能用盐水来清洗伤口,那就是最好的药品。所以当时盐不仅是一种食物,同时也是一种药品。国民党在对根据地进行物资封锁的时候,就把盐作为战略物资来进行封锁,严禁盐流到红军的驻地。
当年,一个妇女干部为了把盐送给山上的红军,她就想出了这种办法:将盐溶解在水里,再把盐水倒到棉袄上,棉袄晒干了穿在身上,再加上一件外衣,拎个小篮子,里边放上瓜果蔬菜,假借走亲戚的名义就把盐送给山上的红军了。前几次都比较顺利,但是她想多送一点,去的次数比较多,引起了国民党哨卡士兵的怀疑。后来发现她用这种办法给红军送盐,就对她严刑拷打,逼她交代出红军的下落,但是这个妇女干部宁死不屈,最后被残酷地杀害了。电影里潘冬子送盐的故事情节就是以她为原型改编的。
(二)斗争残酷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之后,国民党调重兵多次进行“围剿”。当时敌我力量极为悬殊,斗争异常残酷。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共牺牲了多少红军战士呢?根据统计,一共牺牲了近4.8万人。其中,留下姓名的只有15744人。我想给大家作一个对比,在三湾改编的时候我们不足1000人,后来朱德率领部分八一南昌起义的部队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可见,开始时人数并不多,却牺牲近4.8万人,仅从这个数字上,我们就能够看出斗争的残酷性。
我们回到刚才讲的电影。这部电影里,有个大坏蛋叫胡汉三,他最经典的台词就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这侧面反映了什么?当时红军把土豪劣绅打跑了,但是在国民党的支持下,他又打回来了。所以他回来之后狂妄叫嚣着“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他回来之后,对当地群众进行了残酷迫害。当时国民党对井冈山提出的口号是“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他们对当地的革命群众进行残酷迫害,使红军的处境异常艰难。
(三)士气低迷
面对残酷的斗争环境,出路在何方?因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风之中点燃的星星之火。前途如何?未来在哪里?有的人会迷茫,会没有信心。当年有人曾经给毛泽东同志写了一封信,问红旗到底能打多久?针对当时我们队伍中存在的这种看不到未来的现象,毛泽东同志写了三篇著名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三篇文章非常重要,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形势,指出敌强我弱,且敌人的统治集中在城市,如果我们攻占中心城市的话,是在以卵击石。我们要怎么办?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来发展壮大自己,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起一个一个的根据地之后,连成一整片,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就形成了著名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以上是井冈山斗争面临的三大困难。物资匮乏,斗争残酷,还有人看不到希望,那么,为什么红军战士能够坚持下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三点可以在一首音乐作品中全部呈现出来——《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罗咳,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罗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咳罗咳,
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罗咳。
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哟咳罗咳,
金丝被那个盖身上罗咳罗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咳罗咳,
咳!心里暖洋洋,暖洋洋咳罗咳。
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哟咳罗咳,
反围剿那个斗志旺罗咳罗咳,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咳罗咳,
咳!天天打胜仗,打胜仗咳罗咳。
这部作品一共三段。第一段讲“吃”:“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第二段讲“住”:“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浑身暖洋洋。”第三段着重讲“武装斗争”的内容:“穿草鞋,背土枪,反围剿,斗志旺,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天天打胜仗。”这首红色音乐把昂扬的斗志展现得淋漓尽致,是我特别推荐的一首作品,非常好地反映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坚强的领导核心、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从红色音乐经典中感悟革命斗争精神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里,我们汲取力量、积累经验,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同时,井冈山斗争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井冈山精神。什么是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第一句,坚定执着追理想,这是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旗帜与灵魂。第二句,实事求是闯新路,这是开辟胜利道路的思想武器和实践要求。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实事求是闯新路的精神,我们才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第三句,艰苦奋斗攻难关,这是为胜利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果敢行动。当年条件异常艰苦,既要面对物资的匮乏、经济的封锁,又要面对残酷的斗争,只有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才能坚持下来。第四句,依靠群众求胜利,这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是依靠群众才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才能生存、发展、壮大,之后也是依靠群众才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接下来,给大家推荐一首反映井冈山精神的作品,那就是《井冈山上太阳红》。这首作品旋律优美,歌词充满正能量。井冈山精神是革命先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里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依然焕发出时代的光芒。我们要学习传承井冈山精神,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啦啦啦啦啦啦
井冈山上哟嗬嗬嗬咳
太阳红啰嗬
太阳就是毛泽东啰
万水千山都照亮呃
照得人心暖烘烘
哎哎哎万水千山都照亮呃
照得人心哟暖烘烘啰
井冈山上哟嗬嗬嗬咳
太阳红啰嗬
太阳出来红彤彤哟
万水千山都照亮呃
照得人心暖烘烘
哎哎哎万水千山都照亮呃
照得人心哟暖烘烘啰
井冈山上哟嗬嗬嗬咳
太阳红啰嗬
革命政党烈火中
改革胜利创新途
明灯一盏照心中
哎哎哎改革胜利创新途哟
明灯一盏哟照心中
井冈山上哟嗬嗬嗬咳
太阳红啰嗬
太阳照耀新征程
不忘初心跟党走
井冈精神代代吼
哎哎哎不忘初心跟党走
井冈精神哟代代吼啊
哎哎哎不忘初心跟党走啊
井冈精神哟代代吼啊
有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之后,我们党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区相继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接下来,给大家推荐一首歌曲,那就是《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民歌反映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百姓拥护新政权的喜悦之情。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
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
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红军队伍真威风,百战百胜最英勇。
亲爱的工友们哪,亲爱的农友们哪,
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
亲爱的工友们哪,亲爱的农友们哪,
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
一杆红旗飘在空中,红军队伍要扩充。
保卫工农新政权,带领群众闹革命,
红色战士最光荣。
亲爱的工友们哪,亲爱的农友们哪,
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
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
以上就是我想跟各位网友分享的主要内容,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