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学党史?怎么学?
在学习党史知识之前,首先应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党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既是要求,也是学党史的意义。“明理”是要通过学习党史,明白党的事业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个大道理。明白这一大道理,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等要求就不难理解;对日常生活中要有序排队,尊老爱幼等小道理就更不在话下。因此,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讲大道理,好好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八个字要求,这是我们学好、用好党史,把党史学习转化成提升党性修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通过党史学习,可以培养爱党、爱国情怀,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质、作风转化为自身行动,这就是“力行”。
(二)怎么学?
学习党史,对树立正确历史观、掌握方法论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
以正确党史观去学习党的历史,同时从党的历史中学习如何树立正确党史观。有些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到某一本书、某一段内容就认为党的整个历史就是这样,殊不知这可能是一个点、一个局部,不是主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树立正确党史观”是有针对性的,说明党员干部中的一些人可能存在另一种倾向,即不正确党史观。
党史学习需要注意避免几个问题。一是碎片化。二是情节化。如果对党史学习没有系统认知,就无法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造成对党史的片面、错误认识。三是过分关注细节。对党史细节过分关注很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弱点。由第三点引出了第四个问题,对党史中人物、事件背后的故事过分好奇。在讲党课的时候,经常会涉及人物经历和历史事件,总有人问:这个人什么样?那件事是怎么回事,是真的吗?参与党史学习的领导干部不应该停留在这种状态下,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跳出对党史细节的过分关注,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故事的过分猎奇。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历史观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今后仍然会体现在党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什么叫大历史观?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格局大、胸怀广、作风良。
中国共产党从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开始,从1921年诞生开始,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革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设、改革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就是大历史观。
从微观层面上讲,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同志离开老家湖南韶山冲,只身一人前往五十里外的湘乡县立小学——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临行前他写了一首诗放在父亲的账簿中:“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正因为有这种志向,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同志才能写出《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才能带领工农革命军队伍上井冈山,率领中央红军北上抗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这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这就是大历史观。1911年秋,还是少年的周恩来同志在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丁班学习。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账,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周恩来同志则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这就是大历史观。扪心自问,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周恩来同志能成为伟人?格局不一样。同样是海归,有些人只是为了“镀金”,拿个国外大学的文凭,再用文凭换取一些好处,而李大钊同志从来不在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文凭,就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事情大家可能都熟悉,但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历史观的方法论来看,又会有新的理解,学党史就是要常学常新。
20世纪的“80后”、“90后”,应该通过党史学习好好领会以毛泽东同志、李大钊同志、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19世纪的“80后”、“90后”身上体现出来的大历史观、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一个人首先要有这种境界、格局,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在叙述和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之前,我们要在“理”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掌握学习党史的方法论,在其指导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一个新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断乍看抽象,但实际非常具体地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这一群体兼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树立的大历史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幸福奋斗、为建设理想社会努力的指导;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先贤张载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张载先生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他的愿望已经由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一部分,余下的也将由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努力完成。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做到“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正团结带领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接下来,我们要“为往圣继绝学”,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二、以大历史观视野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经验与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可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是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党从诞生开始就带着使命感、责任感,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过去,人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存在一种狭义理解,即认为中国共产党人走上革命道路是饥寒交迫之下的揭竿而起。如果是这样,我们跟李自成、陈胜、吴广有什么区别?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的陈独秀同志家境殷实,他本身可能不算富裕,但他叔叔家里没有小孩,后来他就被过继到叔叔家做继子,继承了万贯家财。他的叔父在东北做官,置了很多土地,还在各地置了很多店铺,比较出名的有北京的崇古斋。后来,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相当于副校长,月薪300块大洋,怎么都和饥寒交迫沾不上边。因为饥寒交迫而革命的,只是为了自己,但陈独秀不是这样。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之处、革命先辈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自己过得很好,但愿意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自己。这就叫格局,这就是大历史观。陈独秀走上革命道路以后,没有了北京大学的职务,就失去了收入来源。我们党是白手起家,建党之初,组织上也没办法给干部发任何生活津贴。
中国共产党革命绝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毛泽东同志曾说,“干革命,一不图升官,二不图发财,三不图养家糊口,只图天下劳苦大众得到解放”。为国家、人民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
陈独秀这个人物非常复杂,但有两点可以确定,离开了党组织的他,一没有做叛徒,二没有做汉奸。他在国民党监狱里蹲了好几年,之后辗转流落到重庆江津,最后于1942年5月27日在贫困潦倒中病逝。以陈独秀的名望和家庭,他是不可能贫困潦倒的,实际上很多人给他寄钱,包括蒋介石、陈立夫、陈果夫,尤其是当年他在北大当老师时教过的学生。但陈独秀认为这些钱来历不明,没有用它们到正规医院抓药看病。本来他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只是胃不好,养一养应该问题不大。但他不肯去正规医院治疗,相信“偏方”,拿豆苗的梗子泡水喝。5月份的南方阴雨连绵,梗子发霉了,陈独秀拿它泡水喝中了毒,就这样病逝了。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给予了陈独秀极高的评价:“他创造了党,有功劳。”“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本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今天我们党对陈独秀的评价非常客观、公正。在安徽安庆,我们修建了以陈独秀名字命名的独秀公园。同时,我们把他的后人也安顿得很好。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同志非常了不起,他是河北人,燕赵大地上“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舍身取义精神,在李大钊同志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李大钊同志的“义”是民族大义、共产主义,他本来可以靠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文凭到北京大学当个教授,买几个四合院,一家人过上体面的日子,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他选择了革命,并且直到最后一刻都在坚持心中的道义,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大格局。
李大钊同志是了不起的。我们常常说,现实中哪里有十全十美的人。通过对李大钊同志的学习、了解,我们会发现他就是这样的人。在李大钊同志牺牲之后,那些同他政治立场有分歧,甚至站在对立面的人,无不对他高尚的人格品质表示崇高的敬意。
中国共产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党,要敢于面对问题、回答问题。党创立之初,理论准备不足,党的干部整体理论水平不高。在与国民党合作过程中,当国民党右派及其他反动势力举起屠刀时,没有应对的政策或策略。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大钊同志牺牲了,陈独秀同志的两个儿子延年、乔年牺牲了。对蒋介石怀有满腔仇恨的陈独秀,在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亡之际仍表示,“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关了我5年牢,我与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国共合作,既然国家需要他合作抗日,我不反对他就是了”。西安事变时,听到杀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蒋介石被抓的消息,大家都欢欣鼓舞,想杀他解恨。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主要矛盾的变化,冷静地作出了不能杀蒋介石的判断。民族大义当前,放下阶级矛盾和个人仇恨,这种做法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革命失败后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方向并不是十分清楚,仍在模仿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城市武装起义模式。直到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井冈山,中国共产党才逐渐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为什么毛泽东同志会带领队伍上井冈山而其他人不会?因为他对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过详细分析。毛泽东同志所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包括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做的社会调查,都让他能够敏锐、准确地把握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形势,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观点。没有理论积累,毛泽东同志就不会上井冈山。
我们讲历史不能光停留在事情上,比如行军打仗或红米饭、南瓜汤,更不应去讲那些与主流主线关系不太密切的人和事。实际上,贯穿井冈山时期,指导我们党形成正确革命道路的,恰恰是看不见、摸不着以及大家都没有留意到的东西。有些党员干部多次去过井冈山,但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去过八角楼?有没有在那盏煤油灯下想象毛泽东同志在微弱的灯光下通宵达旦地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没有读过这篇理论著作,怎么能理解井冈山精神?
主力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井冈山?离开井冈山之后,红四军又遇到了什么新情况,决定转战赣南、闽西?由于部队主要成分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从旧军队起义的官兵,思想和作风上都没有经过很好地改造,再加上作战中俘兵的大量增加,旧式军队的一些不良习气以及走州过府的“流寇思想”逐渐抬头。一些出身旧军队的指挥员,虽然加入了红军,但还是习惯于“长官说了算”,甚至提出了“党不应管理一切”的主张。他们不做思想政治工作,不搞根据地建设,不做群众工作,认为革命就是军事院校毕业的会打仗的人去打打杀杀,打赢了革命就胜利了。
如果不把队伍置于党的领导下,这支队伍跟农民起义军有什么区别?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甚至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就是农民起义军,中国共产党就是农民党。毛泽东同志意识到这种危险,在古田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迅速打开了赣南、闽西的局面。后来就全党而言,王明、博古等人犯下“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中国革命事业严重受挫。遵义会议使党摆脱了错误路线的领导,开始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走向辉煌。当路线出现错误,我们不会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创造转机,这是中国共产党了不起的地方。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但从微观上讲,此时的毛泽东同志还没有完全掌握队伍的领导权,苟坝会议以后,他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指挥才真正被全党认可。
1935年3月10日,根据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致电中央进攻打鼓新场(今贵州金沙县城)的建议,中共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在贵州遵义县枫香镇的狗坝(今苟坝)村召开有20多人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苟坝会议”。会议的议题是对作战方向进行讨论和研究。会上,毛泽东同志正确分析战场发展态势,精确研判敌我双方实力,不同意攻打打鼓新场,但大多数人特别是高级将领们认为在桐遵战役胜利后部队战斗情绪高昂,求战心切,他们一心要扩大战果,占领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打鼓新场,使红军得到更多的后勤补给,以战斗的胜利换得在川黔滇边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经过一个白天的讨论也未出结果,当晚,张闻天提议民主表决,少数服从多数,毛泽东同志只得到了自己的一票。
当夜,出于对中国革命前途和红军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不顾个人荣辱找到指挥军事上的“负责者”周恩来同志,和他做了深入沟通,再次陈述了不能攻打打鼓新场的意见。毛泽东同志认为,从战略上讲,国民党巴不得找到我们的主力部队,我们不能给他们这个机会,根据情报判断,如果不能在一小时之内结束战斗、迅速撤退,国民党的中央军和各路地方军阀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对我们形成反包围,这场仗没有把握不能打。周恩来同志被毛泽东同志的一席话说服了,马上就和他一起找对军事行动有较强影响力的朱德同志商议。朱德同志也赞同了毛泽东同志不能攻打打鼓新场的建议。
凌晨四点左右,中革军委二局截获了敌人的电报,称“黔军犹旅由西安寨退泮水,向打鼓新场推进,滇军鲁旅由黔西火速增援打鼓新场,滇军安旅、龚旅亦进。同时,川军和中央军周浑元纵队也在集合”。情报验证了之前毛泽东同志的科学分析。
第二天的会议上,在周恩来、朱德的支持和情报的确认下,毛泽东同志说服了求战心切的高级将领们放弃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这有效地保存了红军实力,避免了红军重大损失的发生,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争取了战略主动。
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历史观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同意打还是反对打的党员干部,都是站在党和革命的利益上提出的意见,不是出于个人恩怨。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苟坝会议后,中共中央成立由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王稼祥同志组成的新“三人团”,全权指挥红军作战,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开始了珠联璧合的合作。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把国民党的千军万马甩得远远的,以最小的伤亡和牺牲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由此可见,坚持正确的战略和路线是多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确保党的前进方向和路线正确才是制胜的法宝。
从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条宝贵经验和启示:一是要保证路线方针的正确;二是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党员干部懂理论才能理解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提高理论素养对贯彻党的路线方针至关重要。党史学习实际上也属于思想建党、理论学习的范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有个别同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喜欢理论学习的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创作了《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大量理论著作,其创作过程中的艰苦可能比行军打仗更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这么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理论力量不可估量,全党同志要重视理论学习,通过理论来武装头脑,这样就能做到自觉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日干部设立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学员到抗大来学什么?理论、战略、哲学等。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党的战斗力得到了无与伦比的增强,为迅速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对理解现实,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很有帮助。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面对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同样表现出了大历史观,比以前更为严格地要求自己。执政当家,解决人民群众的柴米油盐问题比打仗的担子更重。今天想来也不难理解,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我们经历了28年,但之后的执政之路是长期的。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体现了大历史观。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正式离开西柏坡,24日傍晚到达涿县(今涿州市)。前来迎接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的北平市(今北京市)市长叶剑英建议举行欢迎仪式热闹一下,毛泽东同志认为不必大张旗鼓。25日清晨,毛泽东同志带领党中央干部乘火车到达清华园火车站,匆匆忙忙到颐和园吃了几天来的第一口热饭,紧接着就到西郊机场去检阅部队。到了晚上,在颐和园里招待民主党派的朋友吃饭,一直忙到深夜,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才到香山住下。70多年前的香山是荒郊野外,70多年前的香山双清别墅是一个废弃多年的慈幼院。不要误以为住别墅、住香山是享受,所以在进行党史教育时,在这方面我们要注意。实际上,北京城里的五星级饭店,北京饭店、贵宾楼饭店、六国饭店等,都给民主党派住了。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和党中央的其他同志都是住在非常艰苦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但始终践行着“两个务必”,始终保持着党的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把国家建设成今天这样一个大好局面。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党全军都牢记毛泽东同志的教导,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斗志,所以才能在国家有难时迅速奔赴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中国人民都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今天,面对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我们还会怕吗?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学史增信”,学习党史可以增强我们对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应对困难、面对挑战的信心。党执政初期,面临了多少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七八年里,哪一年没有大事、难事?前线在打仗,广西、湘西等地还有很多国民党残兵,城市里有反动分子、黑社会,上海还有不良的资本家在破坏经济秩序,所有这些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解决了,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之初就体现出了卓越的治国理政智慧、社会治理能力,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上所指出的,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
党的八大的路线是绝对正确的。毛泽东同志呼吁全党必须善于学习,明确提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为了使八大的路线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我们党要整风,整顿党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不良作风。这次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主动发起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树立正确党史观”,所以我们不能让历史虚无主义随意抹黑党的历史。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在学习党史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放到时代中去。每一个人在历史长河里都是渺小的。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后,包括人民温饱在内的许多基本问题都得到了迅速解决。改革开放40多年过去,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都在享受它创造的成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任务不会比过去容易,只会更加艰巨。为了克服困难、继续前进,全党同志要通过党史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品质、优良作风,并将其落实到工作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之所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包括能够转变思维方式,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都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结果。
在理解难题、大事时,我们同样要有大历史观。如果党的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大事得以解决,我们自己的难题或大事就会迎刃而解。尤其是一些年轻干部,要通过党史学习树立与党同呼吸、共命运的自觉,把自身前途和命运与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最后我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给我们带来的9个启示:第一,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点历史已经深度证明了。第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党的历史至少有三条主线: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二是理论探索史;三是党的自身建设史。我们党从成立开始就坚持从严治党,并且会一直延续下去。第四,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五,严明纪律。第六,坚定理想信念。第七,对党忠诚,勇于担当。第八,顾全大局。第九,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政治本领、理论修养等。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