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讲座报告

桁林:【学党史】 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和智慧

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研究员 桁林  时间:2021-11-23 10:20:52

桁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四史”宣传教育,就学习“四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七一”重要讲话之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四史”宣传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七一”重要讲话之后,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热潮进一步推动了“四史”宣传教育向纵深发展。

  “四史”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其中中共党史是重要内容。“四史”展现了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包括建立“三大里程碑”,实现“三次伟大飞跃”,作出伟大历史贡献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此都有十分精辟的阐述。

  “四史”宣传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鼓舞党和人民团结一致,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养分,坚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重大意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增强了它的历史纵深感。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必然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阶段,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始终萦绕在中国人的心头,挥之不去。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梦想相一致,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以1921年为基点向前追溯,我们看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

  (一)国内背景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4月17日,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此时的清政府已经破产,名存实亡,近代中国面临分崩离析。

  吴永口述、刘治襄笔录的《庚子西狩丛谈》里李鸿章所说的话,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官僚集团内部的普遍共识。据书中记载,李鸿章是这么说的:“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

  口述者吴永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娶曾纪泽次女,为曾国藩孙女婿;原配早逝,再娶盛宣怀之堂妹为继室。他早年为直隶试用知县,办理洋务,因受到赏识调补怀来知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偕光绪逃到怀来,吴永因迎驾有功而备受宠信,此后又随行往西,为前路粮台会办,日夕召对,所以他对封建官僚集团的内情非常了解。

  从李鸿章的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找不到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二)国际背景

  从国际上看,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正在兴起。尤其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使近代中国发生了新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1920年春,经共产国际批准,维经斯基等人来华了解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运动的进展,研究能否建立共产党组织。1920年4月,李大钊在北大红楼会见维经斯基。经过与李大钊多次恳谈,维经斯基认为,中国已具备建立共产党的条件,表示要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李大钊遂介绍维经斯基到上海同陈独秀会谈。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建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引用了这一说法,并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大意义概括为“三个深刻改变”,即“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

  中国共产党从只有五十多名党员,发展成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拥有九千五百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其总人数甚至超过了中等人口的国家,这不是偶然的。我们要认真研究党史,总结党史经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和体现

  新中国成立前,有几种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需要突出强调:

  红船精神。红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航道,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二者都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即建立根据地,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苏区精神是指土地革命战争中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人民和革命战士,在党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

  遵义会议精神。遵义会议是在历史洪流中应运而生的伟大事件,体现了我党我军在真理面前敢于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在错误面前敢于承认失败、修正错误,在困难面前敢于攻坚克难、团结奋斗,在问题面前敢于实事求是、务实担当的精神。

  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因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而得名,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发源于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全国土地会议在这里召开,“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在这里提出,“进京赶考”的对话被历史铭记于此。

  除了以上列举的精神外,在党的历史上还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包括怎样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怎样实现党指挥枪,把支部建在连上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一步步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她不断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并将经验上升为一种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二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三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三、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要坚持的“九个必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对二者进行比照学习,能帮助我们较为全面地认识党的历史经验。

  第一,“九个必须”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首先都强调了要坚持党的领导,前者强调怎样坚持党的领导,后者强调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九个必须”的第二点“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强调了党和人民的关系,点明了怎样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驳斥了当前有些人企图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开的现象。在这一方面,“七一”重要讲话的内容比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丰富。

  第三,“九个必须”的第三点是“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第四,“九个必须”的第四点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段话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的“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六方面内容全部涵盖在内。

  第五,“七一”重要讲话中,“九个必须”的第五点是“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的第十一点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六,“九个必须”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都强调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的对实现世界和平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构想。

  第七,“七一”重要讲话“九个必须”的第七点是“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段话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包含在内,说明新的伟大斗争是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斗争,包括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个人安全和公共安全等方面。

  第八,“七一”重要讲话“九个必须”的第八点是“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党的十九大报告“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提出“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第九,“九个必须”强调“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提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自我革命仍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比照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党在奋斗历程中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并从中不断汲取信心和智慧,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面向未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过去所讲的复兴是学习古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的文艺复兴,它的目的是解放人性,实现自由意志,其源头要追溯到古希腊。中华文化的复兴往往诉诸于先秦,因为那时的思想文化特别繁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唐代古文运动反对骈文,实际是想要追求先秦时代的言之有物、有的放矢。晚清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也是希望借助古代改变现状。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回到两汉或唐宋,而是要恢复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

  五、以理论创新面对未来机遇和挑战

  《共产党宣言》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要形成“合力”的生产力,前提是尊重彼此的意愿。正因如此,党的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也是长足意义上的进步。当然,它同时也意味着挑战,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对社会现实发展的回应和挑战。为什么这样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中国发展缺乏资金,所以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各企业争相欢迎合资。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国外有资本市场,国内没有。资本市场不是要不要、接受不接受的问题,而是必须要接受的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让”充分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发挥了“合力”;同时考虑了分配和再分配,其中初次分配是主体,再分配是补充。恩格斯晚年坚持“历史发展合力论”,认为历史的创造是由很多人的意志、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所组成的合力。合力的力量越大,它所创造的生产力就越高,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建立把所有的资源和要素都充分调动起来的体制,这就需要进行理论创新。挑战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如果没有问题,就不需要理论创新。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面临的挑战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论上的挑战。需要明确一个基本的态度,挑战和创新恰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不能顺利实现,也在于我们对重大的理论问题能否提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答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回应了这一问题,相信在对这一思想的实践中,我们能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