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近一年来,全省上下围绕如何做好这一历史性转移,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接续奋斗振兴乡村,开展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深入了解基层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实际,省委党校第61期中青一班第4党小组选取了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市)、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市)、全省乡村振兴金融示范区——汨罗市作为考察点,开展“驻村入户体察民情”体验式调研活动。通过实地察看、现场座谈、农户交流等形式,深入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汨罗的实践情况。
一、汨罗实践是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成功探索
近年来,岳阳市汨罗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工作要求,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基础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管理模式,初步实现了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接续监测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汨罗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通过市级领导“一肩挑”全面联点,驻村工作“小分队”结对帮扶,动态监测“全覆盖”排查风险,考核考评“同奖惩”激发活力,确保政策的稳定性、队伍的延续性、监测的精准性、帮扶的有效性。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困难户三类人员,利用帮扶日活动,组织镇村干部、帮扶人员进行动态排查,建立自下而上的常态化排查机制;利用每月1次行业大数据比对,动态梳理医疗支出较高户、临时救助较高户名单,同步反馈乡镇核实,建立自上而下的常态化大数据比对核实机制;利用每月1次联席办公会议,认真研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兜底保障、临时救助、保险理赔等帮扶措施,建立高效便捷的常态化帮扶机制。当前,汨罗市共有监测对象288户716名,产业帮扶全覆盖,安排乡村公益性岗位135人,发放小额信贷支持15户,纳入低保兜底388人、特困供养15人,防贫保险理赔25万元,安排社会帮扶资金161万元,户户均有2项以上帮扶措施叠加,返贫致贫风险点全面消除,有效防止了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
全域统筹规划,科学谋划振兴方向。汨罗注重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编制 “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时,广泛邀请乡贤能人、智库专家、企业家等建言献策,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点篇章,放在突出位置,明确目标任务,规划的针对性、有效性、可行性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充分对接市“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枢纽、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做好3个核心镇、7个重点镇、4个一般镇规划修编工作,系统规划市政公用设施、教育医疗设施、文体科技设施、商贸综合设施,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稳步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按照各村资源禀赋、文化差异、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梯次推进,目前已基本完成178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
锚定产业发展,注入振兴内生动力。一方面推动土地流转,“转”出振兴新活力。把土地流转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抓手,出台相关文件,成立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采取“反租倒包”(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民承包到户的土地反租回来,通过集中提质改造,统一规划布局,再承包给种植大户或经济实体)等创新办法,实现土地流转规模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土地效益最大化。预计到2022年末,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可达到70%以上,为村集体增收1000万元以上。科龙水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5万亩,“洞庭记忆”系列虾稻米畅销上海、长沙等地,年销售额超7000万元,负责人向铁青跻身全国种粮大户,当选汨罗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成为“80后”新农人典范。一方面做大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汨罗坚持“一县一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建设长乐甜酒、屈子祠镇粽香小镇,加大农产品“三品一标”申报创建,以品牌创建促推市场营销,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特色农产品培育力度,全力推广大荆西瓜、益健蓝莓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引导支持屈子祠镇猕猴桃、白水镇脐橙等一批具有潜在竞争力的大户扩大种植,形成区域品牌。
创新管理机制,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汨罗市注重发掘基层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运用了“支部引领、市场引导、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的“双引双带”工作机制,着力吸引社会资本,激活群众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如以三新村为试点,通过村民大会选举成立由党小组长、组长、返乡创业能人、五老人员组成的村民事务理事会,进行宅基地有偿使用费的收取、管理及使用,推动村民自治,助推乡村振兴。能人刘世虎在外打拼致富后,不忘反哺桑梓,组织村民成立创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发展瓜蒌种植,目前种植面积达到1200余亩,带来了120余万元的劳务收入和30余万的土地租金。高丰村探索实践 “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一核引领,多元共治”融合模式,建立“六事协商工作法”,即百姓点事、广纳议题,“两委”定事、确定议题,居民议事、平等协商,与会决事、集体表决,多元办事、组织实施,公众评事、督促落实,在村级组织与村民自然小组之间设立了党小组,理顺协商程序,成效显著。武夷山村则是志愿者成为乡村治理中一面闪亮旗帜。全村8个协会,参与人数接近2000人,从文明节俭办事到退伍军人服务,从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到救助贫困学生……5000多名村民的大多数需求,都能在村里众多协会中得到满足,真正实现服务全覆盖,邻里守望、共建共享意识显著增强。
写好文化篇章,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汨罗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党和人民的骆驼”任弼时;从“焦裕禄式干部”彭亮根,到“革命烈士”李大元……在这里诞生了奋发图强、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敲响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激越鼓点。乡村振兴,汨罗既重塑形也重铸魂,坚持始终沿着镰刀和铁锤指引的方向,以楚辞为绮韵,以蓝墨水为底色,以生态文化活力为主题,着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发力讲好乡土故事,让汨罗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生根发芽,让老百姓当主角。有着“群众文化艺术之乡”长乐镇,每逢正月乡民都会在镇里支持下自发都会上演盛大的“抬阁故事会”竞赛,文化在一代一代传承中不仅增强了全市人民的凝聚力、丰富了群众的生活,也逐步成为汨罗对外发展的靓丽名片。高标准建设文化设施,汨罗市镇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村通广播电视,农家书屋到处落地生根,文艺协会基层分会达21个,精神家园逐步完善。同时汨罗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森林覆盖率到47%,拥有神鼎山省级森林公园、玉池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西长村、神鼎山村获评全国美丽乡村、生态文化村。当下汨罗已经成为了岳阳市打造G240乡味长廊、G240美丽乡村新干线的重要节点县市。
二、汨罗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汨罗实践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大面问题、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
农村基层党员难以管理。基层党员流动性增强,外出务工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呈现增多趋势,日常管理教育难以到位,造成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发展党员难、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品牌建设仍待加强,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品牌建设不足,区域公共品牌缺乏,现有的农产品企业总体市场竞争力弱,占有率低,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销售模式仍较单一,农产品生产销售大部分以粗加工、初产品为主,缺乏精深加工,同时宣传、营销等手段跟不上,大部分农产品主要销售在本地或周边市场,外地市场连接少。比如汨罗长乐甜酒产业综合年产值达5亿元,吸纳就业人数4000余人,带动近千户从事种植糯米专业种植。但长乐甜酒产品形态单一、消费群体偏小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尤其在各种新式饮品的冲击下,甜酒难以吸引年轻人。如何为传统产业赋能,延长产业链,发掘新价值,激发新活力,是一道崭新的课题。此外,产业发展仍不平衡,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粮食作物加工生产投入较多的同时,茶叶、油菜等经济作物的产业发展十分滞后。体制机制仍不灵活,农村金融发展迟缓,企业和农户融资渠道狭窄。
农业设施发展缓慢。近年来,汨罗对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耕作条件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特别是设施农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设施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科技含量低等方面。
科技水平亟待补强。近年来,随着上级政府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的出台,汨罗市农业科技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科技兴农氛围浓厚,农业科技创新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农业方面的科研投入仍低于其他行业科研投入水平,导致生产、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成果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农业科技人员总量不足等问题,始终跟科技兴农发展情况较好的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农业科技发展仍比较滞后。
乡村建设资金不够充足。乡村建设资金投入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乡贤乡友捐资和村民自发筹资,市场资本流入不多,能够有效投入乡村振兴工作的资金有限。
三、汨罗实践的启示
通过调研,调研组一致认为,总体上看汨罗市乡村振兴推进工作的实践是成功的,汨罗实践无论是做法经验还是困难问题,都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示范性,对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有较大借鉴意义。从汨罗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乡村振兴发展重点要做好“五个有效衔接”。
一是做好人才队伍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四支队伍”部分人员陆续离开了乡村,县级乡村振兴局三定方案迟迟未能到位,加之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部分农村建设力量相对削弱。须及时运用政策、机制、机会等多种方式,在把农村本地人才留住的同时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着力打破行业、身份、地域限制,从致富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充实到村支两委班子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重视农村青年回流,吸引乡贤乡友回村创业,鼓励农技专业人才、党政干部下乡服务,通过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激发更多人才返乡建设。
二是做好体制机制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全省已经探索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精准统计、大数据监管、联村共建对口帮扶、大数据监测等。这些好的工作方法和机制,值得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进一步坚持、发扬、改进,同时也要创新设计一些管长远的制度和办法。比如继续采取“跨村联建”“村企联建”“机关农村联建”等方式,鼓励各级各类党组织对口支持农村建设,构建强村带弱村、学校带乡村、机关带农村的协同发展格局。适时加快推广“双引双带”、宅基地改革、“六事协商工作法”、土地流转等创新治理模式。
三是做好乡村产业有效衔接。经过前些年的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全省“一县一特、一村一品”“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基地”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但脱贫地区的乡村产业,不同程度存在品牌影响有限、竞争力不强、销售不畅等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对脱贫地区产业进行接续帮扶,补上营销、技术、设施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各项改革由点到面的全覆盖,围绕对接市场消费需求,构建起凸显精细农业特色、实现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
四是做好资金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完成后,一些扶贫财政专项资金衔接推进为乡村振兴配套资金,但是很多县市区对此范畴资金利用信息了解不到位,甚至完全不知道是否还有相关资金配套。基层相关部门要主动对接上级部门了解情况,相关厅局要积极开展宣传指导,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效能,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五是做好规划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实施大批补短板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目前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要将贫困治理框架纳入乡村振兴的框架下统筹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统一起来,突出县级财政经费和部门组织的主导作用,明确县乡村振兴五大目标融合,县、镇、村全域空间融合,产业发展、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多规融合,技术单位、实施主体、主管部门智慧融合,增强规划成果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