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讲座报告

戴立兴|【学党史】红船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戴立兴  时间:2022-01-12 10:24:54

戴立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在嘉兴南湖,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申了“红船精神”,指出“红船精神”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并且要求全党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一、“红船精神”形成的历史依据

  追寻“红船精神”形成的历史依据,是我们深刻理解“红船精神”的基础。

  (一)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红船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红船精神”的形成毫无疑问受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影响,第一个时代背景就是我们当时处在什么样的世界环境和国内环境里。

  第一,十月革命是“红船精神”产生的国际背景。1917年11月7日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它的影响下,引发了德国、匈牙利等欧洲一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风暴,推动了中国、朝鲜等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促使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胜利的光芒使历经“欧风美雨”迷惘后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新的曙光,毛泽东同志认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开始为这一新目标去努力奋斗。这种历史性的选择对“红船精神”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第二,救亡图存运动是“红船精神”产生的内在因素。“红船精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奋斗历史长期孕育的结晶。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从外患来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国门被打开;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并于1860年火烧圆明园;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朽,导致“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进犯东北,东三省沦陷;1937年,以七七事变为起点,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可见,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备受外国列强的侵略。从内忧来看,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虽然都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但终究都归于失败。这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才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这为早期先进分子积极建党提供了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直接的思想动力。没有这样的历史进步的背景,就没有建党初期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就不会有“红船精神”形成的社会条件。

  第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红船精神”产生的直接原因。近代以来,面对惨痛的失败,具有强烈民族危机感的进步知识分子意识到:造成中国屡屡失败的深层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被国人奉为“国粹”的封建主义旧文化。于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们在写着“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发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正是由于这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才迎来之后具有空前社会规模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正是在这样一种内部因素的催化形势下,“红船精神”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应运而生。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区别:

  其一,前者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后者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其二,前者的目的是冲破北洋军阀封建统治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后者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

  其三,前者提倡民主和科学,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后者则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在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时,注重反对帝国主义。

  其四,前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但它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没有给中国人民指明出路;后者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成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红船精神”形成的核心条件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红船精神”形成提供了基本组织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在黑暗中不断摸索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从此,“红船精神”有了组织依托。也就是说,“红船精神”首先是指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也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头。

  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红船精神”产生的根本思想条件。“红船精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胜利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红船精神”的形成是历史和实践的产物,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三是典型示范是“红船精神”形成的重要人格条件。一种精神总是体现在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上面的。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对党的创立及早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除了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讴歌十月革命以外,他还组织了一系列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三大和四大,李大钊都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7年4月6日,张作霖在搜查苏联大使馆时,逮捕了在那里避难的李大钊。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坚贞不屈,被北洋军阀杀害。李大钊用生命切身践行了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

  (三)浙江先进分子不懈奋斗是“红船精神”产生的区域因素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又因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逮捕,会议被迫终止,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最终圆满落幕。“红船”与浙江结缘,“红船精神”与浙江马克思主义传播有密切联系。十月革命之后,浙江成为全国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一批浙江先进分子积极投身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中。

  一是浙江籍知识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红船”与浙江结缘,与当时背后一群浙江人的奋斗分不开。当然,其中起到桥梁作用的是浙江的王会悟同志。王会悟同志是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的妻子,正是在她的提议下,中共一大代表们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完成了会议最后的议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浙江义乌籍的陈望道第一个全文翻译了中国版的《共产党宣言》,为全面、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陈望道还翻译了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的一批重要著作。周恩来同志高度评价了陈望道为翻译中文版《共产党宣言》而作出的杰出贡献,1949年周恩来同志曾说过:“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对他影响很深,使他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述了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却把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翻译《共产党宣言》——编者注)。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浙江东阳籍的邵飘萍编著的《新俄国之研究》,是第一个以专著形式全面系统介绍十月革命和苏维埃俄国的中国人。毛泽东同志曾对斯诺谈到世界观转变时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

  1917年11月10日,浙江绍兴籍的邵力子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了题名为《突如其来之俄国政变》的文章,报道了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这是第一个在中国介绍十月革命的人。

  此外,浙江籍沈雁冰、鲁迅等许多知识分子翻译与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有关的各类文章或著作,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

  二是创办介绍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潮的报刊。在浙江省主要有《浙江新潮》《钱江评论》《浙人》等刊物,在这些刊物上,沈玄庐、陈望道、邵力子、沈雁冰、施存统等发表了许多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发生了一系列论争,特别是在关于“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等的论争中,浙江的先进分子纷纷撰写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促使马克思主义在论争中迅速地传播开来。

  三是浙江先进分子纷纷组织和加入党的组织。1920年5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正式成立之时,浙江籍成员就占了三分之二。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组织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浙江诸暨人俞秀松任书记。社会主义青年团对党的创建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任弼时同志曾说过:“1920年成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先于共产党而诞生。它对建党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起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1年7月,浙江籍的邵力子、陈望道参加了中共一大会议的筹备工作,当一大上海会场被搜查后,浙江籍的王会悟主动提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续会。如果没有中共一大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的“红船”续会,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说的“红船精神”。

  二、“红船精神”提炼的历史过程

  2001年,嘉兴南湖作为党的诞生地之一的历史地位被中央正式确立。在此之前,对“红船精神”系统而深入的挖掘、研究缺少完整权威的表述。因此,“红船精神”需要十分迫切、正确地总结提炼出来,以便更好地宣传、弘扬、传承。

  (一)“六个一”为“红船精神”提供了思想来源

  2002年10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程到嘉兴南湖瞻仰了革命“红船”,接受革命精神教育并指出:“如果我们的党员同志能够来到南湖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有促于‘精神传承、思想升华’”。可以看出,这时习近平同志已经对“红船精神”的提炼有所思考,这为“红船精神”的提出提供了最早的思想来源。嘉兴南湖根据领导指示,在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充分依托南湖红色文化资源,于2005年开始建设南湖先进性教育基地,打造先进性教育大课堂。让每一位党员和群众通过瞻仰革命“红船”,回顾党的光辉历史,学习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爱国情怀,从而得到生动形象的先进性教育。这就是大家最早开始思考“红船精神”的一个起源,即“六个一”的提出。

  (二)大讨论活动推动“红船精神”的提出

  2005年1月至6月,嘉兴市按照中央部署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了使教育活动具有嘉兴的区域特色,南湖区以独特的政治资源“红船”为载体,以如何挖掘“红船精神”为主线,在全区党员中就新时期什么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如何弘扬“红船精神”进行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讨论活动。为了集中党员的智慧,广泛吸收群众的意见,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挖掘好、提炼好,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展,面向社会广泛开展了“红船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让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能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革命教育。在这次创新的主题实践活动中,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仅半个月时间,关于“红船精神”的表述语共征集到了663条。最终,有关专家将群众的智慧成果进行归纳、概括,形成了“开天辟地、坚定信念、劈波斩浪、扬帆引航”等“红船精神”表述语的初选方案,进一步推动了“红船精神”的提出。

  (三)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红船精神”的科学概念及深刻内涵

  经过广大党员和群众的集思广益,初步总结出来的表述语虽然已经触及“红船精神”的核心,但是还不够精炼。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容易产生具有价值的思想,但这些思想往往略显散杂、不全面、不够凝练。优秀而伟大的党政领导和理论家们通过在群众智慧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总结与升华,就可能产生出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嘉兴南湖区举行的“红船精神”大讨论活动一直得到省、市领导的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多次派专人到嘉兴调研听取有关“红船精神”大讨论的汇报,并指出对于“红船精神”的认识与概括不光从嘉兴南湖区,也要从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大局出发认真加以提炼。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经过深思熟虑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文章中系统阐述了“红船精神”的科学概念及深刻内涵,明确地指出:“‘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红船精神’充分体现了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这也就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之源。”并且进一步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将“红船精神”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至此,“红船精神”科学、客观、权威的表述语正式提出。

  三、“红船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点

  “红船精神”的丰富内涵主要是围绕着刚才谈到的“首创、奋斗、奉献”的主题思想展开的。“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众多革命精神相比,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其最大特点就是:它是我们党的建党精神,是所有革命精神之源,与其他革命精神是“源”与“流”的关系。

  (一)“红船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红船精神”的体系中,首创精神是灵魂,是动力之源;奋斗精神是支柱,是胜利之本;奉献精神是本质,是政德之基。这三个基本内涵之间有着递进的内在关系,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对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作出了全面完整的概括。

  1.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一个方面,在中国诞生共产党这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首创精神。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实践的发展、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勇于创新的过程,是具有首创精神的伟大创举。

  从实践上看,这种首创精神体现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充分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革命首创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这种前无古人、开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新道路的伟大壮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开拓进取的首创精神。2021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明理”,就是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坚定捍卫者、伟大实践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强大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一次破解了“历史发展之谜”。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今天的世界正按照马克思所描述的发展轨迹前进。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有力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党在纲领上写的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当时我们党还没有自己的理论。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开始探索自己的革命道路。到党的七大时,第一次明确地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从此我们就有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也是“红船精神”的首创精神所要求的。

  2.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邓小平同志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内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思想不统一,各种分散主义、个人主义将会盛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可以说,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政治团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为了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奋斗者。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主义,只为信仰。如果没有一批这样的党员,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建党28年就夺取全国政权,不可能建军22年就能有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中国共产党的力量首先来源于它的信仰,来源于一批有坚定信仰的献身者。

  新时代,作为先进性的执政党,更要继续弘扬和继承“红船精神”,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不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拼搏。

  3.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是“红船精神”的本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议会行动的决议案》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先锋军”。这深刻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维护人民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

  这里有几组令人震撼的数字,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民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从1921年到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牺牲的烈士,有名可查的就达370万人,其中党员有32万人。党在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中,根据地就有4.8万人牺牲,只有15744人在烈士名录上留下了姓名。

  毛泽东同志于1944 年9月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作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讲演,并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概括为一句通俗而神圣的宣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从新的视角阐述了为人民服务问题,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到习近平同志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精辟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坚定不移、一以贯之的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作为党全部奋斗的核心内容。

  (二)“红船精神”的基本特征

  “红船精神”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知识分子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之后,把它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结果。与此同时,便形成了“红船精神”。党的成长壮大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党的指导思想各个部分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继承前者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它们延续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之脉,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解决了中国为什么要革命、怎样革命的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这些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指导作用。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们党什么时候放松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的事业就会出现挫折;反之,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伟大的胜利。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是我国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必须坚持而决不能动摇的,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2.以民族文化为根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韧性。历史地看,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历经苦难,但是从来就没有被打垮过。遍看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从未间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坚韧地抵御困难的特性,能够自强不息、翻转复活。“红船精神”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深厚的沃土之中,“红船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继承,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凝聚和体现了时代精神。正是“红船精神”这种精神特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形成了代表民族精神特质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独特精神财富。

  回眸百年,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过程中,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3月7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第二场“委员通道”视频采访活动中,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吴德刚说,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革命时期、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领域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总共有91种。

  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等,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复兴在精神层面的伟大创造和贡献,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之源。新时代,我们党更需要弘扬和创新发展“红船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3.以国家独立和进步为己任

  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成就:

  第一,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反动统治,于1949年10月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第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怎样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三,开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独创性地解决了党的自身建设中的特殊矛盾和复杂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在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思想建党、政治建军。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了党的建设经验,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当时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目标。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我们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然而,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穷二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了在中国探索建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就:

  首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了以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切,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

  其次,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通过连续四个半“五年计划”的建设,国家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雄厚的科学文化和物质技术基础。

  最后,在国防、外交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打赢了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等自卫战争,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我们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和核潜艇,增强了国防力量,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在外交方面,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国和美国改善关系,并促成了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如果没有这近三十年提供的有利国际条件,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艰难的。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高超的斗争精神和斗争经验,在应对挑战时,我们党坚定又自信,不断引领“中华号”航轮向前航行。

  四、“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红船精神”永远激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一)“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具体展现

  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就是为人民奋斗、为人民奉献的历史。到2020年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些重大成果,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辉煌业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

  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之后又经过将近30年努力,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而使中国人民站稳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懈奋斗,在富起来的道路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科技、国防、综合实力等各个方面,不断引领中国走向世界前列,也就是说,我们不断向强起来迈进。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反映了我们党为民族谋复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深刻地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结论。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具有先进性?一是中国共产党以先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在于能够把高度的民主与正确的集中结合起来。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党的执政基础。

  (二)“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国革命实践的开篇和奠基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的时间序列看,“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从价值上来看,“红船精神”中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贯穿了中国共产党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其他精神也体现了这三者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从中国革命的实践看,走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历史经验,而这条道路的开辟,追根溯源正是发端于“红船精神”。“红船精神”第一次把中国革命实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基础之上,“红船精神”第一次把中国革命实践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础之上,“红船精神”第一次把中国革命实践建立在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道路历史起点上。

  新时代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三)“红船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精神动力

  在新时代,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红船精神”,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一要大力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前的课题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治国理政,走出一条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四个伟大”“四个全面”和新发展理念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我们统揽“四个伟大”,仍然需要大力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切实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要大力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时指出,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目的就是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精神价值和“红船精神”思想内核一脉相承。

  三要大力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蕴含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思想基础。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同样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广大党员要始终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此过程中,首先,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其次,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党的价值追求。与此相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再次,提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格要求。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这些都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红船精神”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法宝

  “红船精神”体现了其价值取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内在要求的一致性。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红船精神”所蕴含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风险”“四大考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切实巩固执政地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红船精神”所蕴含的宗旨意识。推动党的建设,关键和前提就是要解决好党的宗旨问题,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当前,党的建设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党内一部分人宗旨意识不强,缺乏使命意识、担当精神,出现了“做人不实、谋事不实、创业不实”的现象。所以,推进党的建设,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宗旨问题,树立好使命意识,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根本政治要求和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红船精神”所蕴含的创新意识。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发展,党情、国情和世情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而是一味地固守传统,则党的建设必将与时代脱节。这就要求,在党的建设中能够始终秉持一种开拓意识,以创新的精神不断赋予党建新思路,构建新体制,引入新方法,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要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党内治理模式。

  我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