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曹志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来源:湖南政研网 作者:曹志强  时间:2022-07-08 17:3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发展治理,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强调“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县域经济整体跨越。”这些重要论述和精神,为我们发展县域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常德市县域范围包括6县1市,面积1.5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4.6%,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常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把县域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抓好主导产业培育,加快城镇化步伐,切实改善民生民利,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2021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2238.2亿元、占全市的55.2%,同比增长8.4%;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1%、12.7%、20.4%、9.7%,均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桃源县、澧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强县中分别居第9位和第12位。

一、坚持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鼓励引导各县市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把“特点”做成“特长”、形成“特色”,做大做强特色县域经济。突出抓好特色定位。引导县市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确定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推动产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近年来,培育了澧县医药医械与健康食品、桃源县智能制造、临澧县新材料、石门县能源与建材、汉寿县装备制造、津市市生物医药、安乡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一县一特”的产业格局。突出抓好特色园区。以创建“五好”园区为统揽,调整优化园区和城镇用地结构,开展园区集中赋权,推进扁平化和垂直化管理,有效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支持省级园区依托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重点打造“一主一特”产业,推动桃源高新区迪文科技“1+11”、津市高新区溢多利生物“1+9”等一批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突出抓好特色招商。围绕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持续举办德商大会,吸引正大集团、陕煤集团等一大批战略投资者落户县域。每季度举办项目集中开工竣工仪式,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在县域顺利签约落地、开工投产。

二、坚持城乡协调融合,拓展县域经济的新空间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好建强县城和小城镇,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舞活县城这个龙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加快推动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两年来共拿出63%的政府专项债券额度,用于保障县城重点项目建设。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吸引县域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在县城落户和发展。抓实集镇这个纽带。加强集镇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为农服务特色产业,鼓励以县域为单元,将城镇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实行一体化建设,建成临澧县新安镇、安乡县黄山头镇、澧县城头山镇等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充分发挥小城镇分担县城功能、支撑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稳固农村这个腹地。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产业兴旺作为首要任务,紧盯“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精准发力,重点打造粮油、畜禽、蔬菜、水产4条优势产业链,培育了常德香米、石门柑桔、汉寿甲鱼、桃源黑猪等知名品牌,县域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年产值超过400亿元。

三、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夯实县域经济的硬支撑

统筹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建设,以基础设施网络联接城镇与乡村,畅通人流与物流。打造交通网。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黔张常铁路、安慈高速等一批项目建成通车,常益长高铁、常德高铁枢纽站、益常高速复线等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打通对外“大通道”。推进沅澧快线建设,完善国省干线和通乡通村公路网络,畅通城乡“微循环”。探索农村客货运、邮政快递、物流、电商等“一网多用、一站多能”新模式,构建各类要素出村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打造水利网。重点支持县域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工程建设,全力补齐县域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构筑更加牢固的水利设施体系。2021年共争取县域水利投资20多亿元。打造能源网。加快推动支撑性电源建设,争取今年开工建设石门电厂三期、桃源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争取石门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纳入国省规划。扎实推进“电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资达到79亿元,完成全市815个行政村电网改造升级,农网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8%。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发县域经济的强动能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引导各类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向县域转移集中,帮助各县市突破瓶颈制约、实现加速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立县域高成长性小微企业名录,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鼓励有条件的县市给予一定的财政后补助,促进各类企业以创新产品图生存、谋发展。目前,全市县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71家。推进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凡是能够下放县市的权力事项一律直接授予县市。支持县市加快园区体制、城市建设体制、生态环保体制等改革,石门县林长制、武陵区居家养老、鼎城区融媒体建设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进行推介。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对县域财政补助力度,2020年以来,市财政累计补助7个县市16.44亿元。加强县域用地保障能力,在市县两级成立工作专班,加大土地报批工作力度,有效保障重要项目用地需求。着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县域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支持县域设立政策性风险补偿基金,构建覆盖所有县域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五、坚持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县域经济的安全网

切实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打好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的主动仗。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近年来,每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0万亩以上,实现粮食产量375万吨左右,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18年居全省第一。守牢生态安全底线。牢记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扎实开展长江“十年禁渔”行动,支持桃源县、石门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津市市、澧县、临澧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守牢安全稳定底线。持续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认真抓好疫情防控、自建房安全整治、防汛抗旱等工作,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扎实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深入开展打击整治“村霸”专项行动,被评为全国最安全城市。

六、坚持建强人才队伍,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

把人才作为最重要、最关键、最稀缺的战略资源来抓,让人才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锻造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干部“育选管用”机制,选优配强县乡领导班子。去年来,从市县经济部门、产业园区选拔使用5名干部进入区县市党政班子,从乡镇党委书记、县直综合经济部门正职等岗位提拔7名干部到园区担任正职,选派22名35岁左右的市直单位年轻干部到园区任职挂职,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干部队伍保障。持续引才育才聚才。重点围绕县域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培育人才,每年新引进的硕士研究生、副高级职称、技师等级及以上人才,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三年累计引进8600多名。持续优化人才服务。出台了《常德市关于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奖励突出贡献人才的实施意见》,实行基层专业技术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定向聘任”,改革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让更多县域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

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启示。一是必须发挥县级主体作用。县级党委政府是发展县域经济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只有县一级工作做好了、路子走对了,县域经济才能发展上去。二是必须坚持富民强县统一。只有把全民创业、共同富裕放在重要位置,持续掀起群众性的创新创业热潮,使广大群众走上富裕道路,县域经济才有稳步增长的基础。三是必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域特别是园区聚集,全力服务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四是必须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县域经济发展事关全市发展大局,必须坚持精力多向县域下沉,财力多向县域投放,项目多向县域布局,举全市之力支持和推进,切实形成区域整体发展效应。下一步,常德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策部署,着力打基础、补短板、挖潜力,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提供坚强的县域支撑。

(作者为常德市委书记)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