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决策参考>调查研究

奋力强省会 开放新高地——关于长沙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湖南政研网 作者:长沙市委政研室、长沙市商务局联合调研组  时间:2022-12-07 17:23: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要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报告和指示为长沙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沿着这一发展路径,长沙市坚持“扩规模”与“转方式”相结合、“促内需”与“扩外需”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开放型经济体量规模、发展质量全面提高,202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均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先后获评“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中国十佳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为进一步明优势、找短板、挖潜力、促发展,长沙市委政研室、市商务局联合开展了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

一、长沙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开放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但总体水平仍需提升。近年来,全市开放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长沙在全国省会城市的经济地位不相符。一是对外贸易规模跨上新台阶。纵向比,全市进出口总额由2016年的746.75 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80.3亿元,5年内增长3.7倍,外贸依存度由2016年的7.8%提升到2021年的20.9%,今年1-9月进出口总额约2477亿元,同比增长24.3%,增速高出全国14.4个百分点;但横向比,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4位、中部第4位,外贸依存度较全国平均水平34.1%,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实际使用外资实现新提升。2021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0.07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83.1%,同比增长88.1%,首次超越武汉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今年1-9月,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9亿美元,继续保持中部领先,但也存在制造业使用外资偏少(仅8.3%)、来源单一(港资占70%以上)、使用外资区域分布不平衡(高新区占80%)。三是对外实际投资迈出新步伐。2021年全市实际对外投资额14.65亿美元,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今年1-9月,对外投资9.1亿美元,占全省八成。但是,长沙“走出去”的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居多,大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投资多属附加值低的产业。

开放领域层次持续提升,但贸易结构不优。目前,长沙对外开放范围、领域和层次持续拓展,高水平开放格局加快形成,但结构上还有优化空间。一是市场主体有“个头”,但少“龙头”。从外贸主体看,2022年上半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达3261家、同比增长15.9%,但龙头企业进出口总量较小。2021年长沙超10亿的企业仅28家,合肥有50家,还有5家超百亿元。从外资主体看,目前落户长沙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80家,相比武汉321家、成都312家有不小差距。二是出口产品有“数量”,但缺“质量”。2021年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2259.6亿元,同比增长35.2%,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81.3%。但全市在外贸经济新兴领域发展明显不足,2022年1-7月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仅占全市出口总额14.2%,同期武汉、合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达53.5%和46.9%。三是对外交流有“行动”,但没“联动”。对外,全市已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实现贸易往来,但对“一带一路”、RCEP国际交流需进一步系统规划;对内,全市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株潭都市圈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但在对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上,需进一步形成联动效果。

开放平台能级持续增强,但集成效应不强。近年来,长沙持续集聚国家级开放平台,辐射功能持续增强。一方面,平台数量增多,但整体合力偏小。目前,全市拥有湘江新区、自贸区长沙片区2大综合性开放平台,黄花综合保税区、金霞保税物流中心2个海关特殊监管区,7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但各类平台规模效应、协同效应、集成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经贸展会增多,但招引成果偏少。中非经贸博览会、世界计算大会、互联网岳麓峰会等长期落户长沙,博鳌亚洲论坛经安会等成功举办,近5年观展总人数达2745万人次,但“以展促销、以会招商”作用发挥不够,产业资源对接后半篇文章做得不够。

开放通道网络持续拓展,但整体优势不够。近年来,长沙加快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但开放通道还存在发展不均衡、通达度不够等问题。一是交通枢纽地位不断提升,但仍不匹配。在国家级的6主轴、7走廊、8通道中,长沙是京津冀——粤港澳主轴、沪昆走廊、湘桂通道、厦蓉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长沙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但长沙仅被定位为80个全国性的枢纽之一,未能入选20个国际性枢纽城市。二是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形成,但仍不完善。“水、陆、空、铁”放射状开放通道持续拓宽,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迈入“双跑道”时代,高铁迎来“双核驱动时代”、形成“米”字型布局,地铁驶入“网络化时代”。但是,公路网密度、铁路里程、机场客机位数、对外交通通道数量等指标与先进城市存在差距。三是现代物流体系不断构建,但仍不健全。中欧班列(长沙)常态化运行;长沙港每周4-5航次往返上海港,通达全球各主要港口;长沙铁路北货场基本形成了“通江达海、物流全球”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体系。但持续增长仍面临诸多困难,如中欧班列长沙港非国家一类铁路口岸,仅占全市进出口总量5%左右;受疫情、俄乌冲突、油价高企等因素影响,停飞8条货运航线,且按省里要求开通的RCEP货运航线,机型载量小,作用不明显,货邮量有所下降。

开放体制机制持续优化,但营商环境不优。近年来,长沙不断提升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但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仍有差距。一是政策体系更完善,但是覆盖面不足。全市相继出台开放型经济“1+7”“人才政策22条”“外资16条”等系列政策,建立开放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池,近三年共安排40亿元予以扶持。但是资金结构不尽合理,真正用于促进开放型产业培育还不多。二是营商环境有进步,但便利化不够。设立重点外资项目服务专班,全国首创“三窗合一”保障外国人在长投资兴业。但据长沙律协反映,目前长沙能够承接涉外法律案件的律师仅50余人,很难满足企业涉外经营需求。三是经贸对接更顺畅,但专业性不强。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服务改革,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对外经贸合作交流机制更健全。但长沙外贸企业普遍存在合规管理意识淡薄、合规体系建设薄弱问题。市贸促会调研显示,仅55.12%的企业会购买国际货物运输保险,70.2%的企业没有在合同中约定完备的产品检验和异议条款。

二、长沙开放型经济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放型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长沙必须在发展中把握机遇,在挑战中实现跨越。

一方面,新发展带来新机遇。一是多重战略叠加的机遇。在国内循环战略中地位重要,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多个国家战略聚焦,长株潭都市圈被赋予更重大使命;在对外开放战略中作用突出,长沙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长期举办地,同时可利用RCEP深化拓展东盟贸易市场;在区域发展战略中责任重大,需抓住实施“强省会”战略的机遇,辐射带动株洲、湘潭、岳阳、湘西等地的联动发展。二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全球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以及金融、保险等专业服务;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长沙在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高效农业等领域具备较强产业基础,应持续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产业合作。三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借助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在先进计算、信息安全等产业上抢先布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智能制造为统领,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推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提档升级,“三智一芯”产业基本完成战略布局,建成7个千亿产业集群,形成完备产业链条,为开放型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新变化带来新挑战。一是世界经济面临诸多风险。全球疫情仍在持续,随着全球生产、消费活动停滞,导致长沙外贸出口企业订单的下降、国际贸易和跨境直接投资的萎缩;经济复苏动力减弱,当前世界经济出现负增长、负价格、负利率、负收益,长沙在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巨大冲击;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俄乌战争冲突带来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二是我国经济面临多重压力。国内需求动力减弱,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增长0.4%,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稳中有进;创新支撑能力不强,2021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价值43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4%,远超过进口原油价值2576亿美元;金融领域风险较多,长沙的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三是区域竞争压力持续加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中西部地区、城市之间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大城市集中趋势明显;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工程机械、汽车等优势产业持续增长动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环境约束等诸多考验;集聚效应难以显现,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缺失,产业配套能力弱,招商引资难度大。

三、长沙开放型经济发展对策

“十四五”期间,长沙须以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目标,加快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

实施重大开放战略对接行动。力争到“十四五”末,实际使用外资实现较大增幅。一方面,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聚焦长沙对外合作的主要对象,积极对接“三个一”,即:对接“一带一路”,制定出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暨国际产能合作行动方案,大力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文化旅游交流等专项行动,推动长沙工程机械等优势产能输出;对接“一协定”,落实好国家、省RCEP行动计划,建立长沙——东盟产业对接合作机制,举办长沙对接RCEP种业发展高峰论坛,创建长沙工程机械RCEP发展联盟,力争2026年对东盟国家贸易额突破800亿元;对接“一大区”,即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CFTA),办好中非经贸博览会,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实施贸易往来、经贸投资等九大合作计划,力争到2026年末对非贸易额突破500亿元。另一方面,深入融合对内开放。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把长沙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向东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吸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落地,学习借鉴金融产业、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等领域新模式;向西连接成渝双城经济圈,发挥水能、天然气、页岩气等新能源优势,联合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向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服务业联动发展,加强跨境电商、营商环境等领域合作,承接大湾区外溢的高端制造等新兴业态转移;向中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交通便利化、资源协同化、产业集群化、市场一体化。

实施开放平台效能提升行动。释放重大开放平台系统集成功能,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开展“两区”能级跃升工程。深化湘江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培育高端产业、推进前沿创新、激发开放活力、形成一流品质,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大通关体系和综合性开放平台,力争到202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全面完成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改革任务,探索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进出口、外资等增长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开展“两山”提档升级工程。全力抓好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视频产业链基地和媒体融合新地标;精心打造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加快推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五好”园区建设工程。完善园区功能,做强园区产业,提升园区效益,深化园区改革,到2026年培育形成2家五千亿级园区、3家两千亿级园区、3家千亿级园区。

实施开放产业培育壮大行动。做大做强外贸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一是持续壮大外贸新产业。持续壮大工程机械、新材料、生物医药(2个)、茶叶、纺织、智能制造等七大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重点支持花炮、新材料等产业申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力争到2026年特色产业出口额突破500亿元。二是持续引进外贸新主体。瞄准中国外贸200强、对非经贸50强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外向度高、带动性强的生产加工、贸易流通型主体,力争到2026年引进头部外贸项目20个,同时引进“三类500强”投资项目150个以上。三是持续开拓外贸新市场。继续深耕香港、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力争未来五年贸易伙伴遍布全球主要经济体。四是培育外贸新业态。推进中国(长沙)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产业促进”“湘商回归”两大工程,推动制造与服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跨境电商生态圈。

实施开放通道拓展延伸行动。发挥长沙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全面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一是持续拓展空中通道。布局横跨五大洲、通达全球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拓展“一带一路”及“四小时航空经济圈”重要城市航线。大力推动航空货运发展,打造对非门户枢纽、RCEP区域中转枢纽,力争到2026年新开20条国际货运航线,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速20%以上。二是持续拓展陆地通道。强化“陆上丝路”枢纽功能,拓展长沙至蒙古、中亚等“一带一路”主要城市运输网络。全力申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促进中欧班列(长沙)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开行量年均增长50%以上,达到1800列。三是持续拓展水上通道。加快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协调推进湘阴虞公港规划建设。加强与岳阳港、上海港的协同联动,推动内河航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实现一湖四水货物“快进快出”。加快推动铁路专用线进入长沙港区,实现长沙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400万吨。

实施开放交流深度融合行动。坚持以交流促开放,努力打造中部地区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窗口”。一是办好展会促开放。持续办好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等重大展会,积极培育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国际稻作发展论坛等国际性专业展会,建设国际会展名城。二是借力文旅促开放。以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为引领,持续释放“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名片效应,全面加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重点打造马栏山视频出海基地、岳麓山数字创意出海基地,支持湘绣、湘瓷、烟花、动漫等走出国门。三是搭建平台促开放。积极争取在长沙增设领事机构和国际组织办事机构,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使领馆、重点城市的沟通交流,推进长沙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归小镇建设,推动更多外国政商机构、国际组织分支机构落户长沙。

实施开放环境优化升级行动。围绕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一是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探索推行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搭建中小企业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联络点,打造重大招商项目服务“绿色通道”,构建更加自由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贸易投资规则和制度。二是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畅通营商环境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受理机制,健全营商环境绩效考核机制,大力推广一体化通关模式,建立口岸通关时效评估机制,有效维护外商合法权益。三是促进投资环境透明化。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化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实行外资企业“多报合一”。深化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协调与数据共享,建立健全大集中的数据共享安全体制,推进特色功能服务与国家标准版同步建设。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信息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