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机关党建>机关文化

刘义彬:碧泉书院的回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义彬  时间:2023-10-27 11:49:20

碧泉潭。萧湘平摄

碧泉潭泉水清澈,潭中生长着碧绿的水草。萧湘平摄

【简介】碧泉书院位于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公元1131年由宋朝著名理学家胡安国与其子胡宏创办,元、明两代曾有修葺,并设专祠祀胡氏父子。民国时期进行过修缮工作,经多轮兴毁后,到20世纪80年代完全消失。碧泉书院是湖南最古老的书院之一,是儒家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和第一个学术基地,也是湘学和湖湘文化兴盛之源。一批杰出的湖湘学传人如张栻、胡宪、彪居正等人皆在此求学问道,将胡安国父子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发扬光大并传承开来。

刘义彬

“买山固是为深幽,更有名泉洌可求。短梦正须依白石,澹情好与结清流……”约900年前,宋代理学大家胡安国在《移居碧泉》一诗中提到的“名泉”,正是我眼前的碧泉潭。

这是一个初秋的早晨,从位于湖南湘潭县境内的射埠收费站驶出许广高速,沿一条平坦宽敞的马路,不久就来到了锦石乡碧泉村。马路在一座被唤作龙潭山的翠色山峰下轻巧地拐了个弯,拐弯处的路边山脚下镶嵌着一口被白色花岗岩栏杆围起来的小水潭,靠山的潭边石壁上刻有三个古朴而醒目的金色字:“碧泉潭”。

碧泉潭呈圆形,宽约十米,水深约三米,清澈见底,澄碧如玉,一泓泉水从潭底石缝中涌出,携几星小水泡在水面上炸开,一股沁凉之气便扑面而来。潭中墨绿色的纤细水草随着泉水的流动而轻轻摇摆着,像极了一群惬意的游鱼。

绕潭边石阶往上,有一座十多年前仿建的六角亭,黑色木匾上书“有本亭”三字。木匾两边的立柱上有一对联:“汩汩碧泉继春秋绝响,苍苍云岭奠湘学鸿基。”有本亭最初为胡安国之子、人称“五峰先生”的胡宏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所建,亭旁石壁上所刻400余字《有本亭记》,就是胡宏自述当年同父亲一道移居碧泉买地筑室的过程。有本亭的后山上,常年绿树成荫,大多是本地常见的樟树、翠竹、松树等常绿树种。风从林中吹来,清凉而惬意,携了一份幽深的历史气息。

顺碧泉溪下行100多米,马路边有一块“碧泉书院遗址”的指示牌,一块被岁月侵蚀得字迹无法辨认的古旧石碑斜卧在不远处的民居前泥土中,这里就是当年碧泉书院所在的位置了。碧泉书院于公元1131年由胡安国、胡宏父子创建,经多轮兴毁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完全消失。有位年近八旬的刘姓老人,指着面前这几栋民居告诉我,他小时候常在碧泉书院老房子里玩耍,青砖黑瓦白墙,四合院式建筑,前后分两栋,前低后高,中间有天井。

在碧泉书院遗址旁,当地村民新修建了一面诗墙,在汉白玉石板上镂刻了30余首胡安国、胡宏、胡寅父子当年的诗作,以及部分后学者在此怀古思幽的缅怀诗。

远去了那些清癯的身影和琅琅的书声,留下的是飘逸的文字和天地间回旋的思想。当我在碧泉潭和碧泉书院遗址间流连沉思的时候,先后有三四拨游客自驾车来此参观,他们或汇聚于泉水边,或徘徊于诗墙下,为900年前的那些人和故事而争论着什么。

再行车十多公里,来到隐山南麓锦石乡黄荆坪村。接近隐山时,首先从道旁掠过的是一株树龄近900年的垂丝香柏,树干粗壮挺直,据传为当年胡安国所栽。对面两棵连理银杏,枝繁叶茂直冲云霄,树龄300多年。

再沿路直行约200多米,过一座小桥,爬上数十级台阶,便到了隐山脚下胡安国夫妇和胡宏的墓地。背景是墨绿色的神秘隐山,墓地被围在山坳间高耸入云的松柏丛中,稍稍隆起的墓堆上生长着稀疏的青草。青石墓碑上楷书“始祖胡公文定老大人、胡母刘氏老孺人之墓”和“二世祖五峰公之墓”,碑旁有一石联“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另有一诗分刻在两边石头上,简要概括了胡安国的生平和其历史地位。墓碑上攀爬着几根绿植,正往墓地边的树林中从容蜿蜒而去。

1138年,胡安国在碧泉去世,归葬于隐山。1161年胡宏离世,与父母合葬于此。之后800余年,在他们的思想光照下,一部雄浑而厚重的湖湘文化发展史在辽阔的中华版图上被生动绘就。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脉,凡提到儒家湖湘学派,绕不开的就是这一山一泉一书院。隐山号称“天下隐山”,碧泉被称“湘中名泉”,碧泉书院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也是湖南最古老的书院之一。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人南侵,国家动荡,本已辞官定居湖北荆门的胡安国,因不堪荆州的兵荒马乱,在弟子黎明与杨训的邀请下来到湘潭,寻访到隐山碧泉。碧泉距湘潭县城约40公里,距南岳30公里,青山绿水,僻静人稀,远离战乱,因此成为胡安国隐居研学的最佳选择。次年,胡安国携家眷正式迁居碧泉,开舍结庐,栽花种树,稍后以自己的居所为书堂,一边研学著述一边为随从弟子开堂讲学,时称碧泉书堂,后人称为文定书堂,乃碧泉书院的雏形。一时间,“远邦朋至,近地风从”。

初始的碧泉书堂比较简陋,直到1138年胡安国辞世,尚未完全竣工。胡宏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将书堂扩建并定名为碧泉书院。当时碧泉书院的建筑格局是以院门、明伦堂讲堂、文昌楼为中轴,两厢角门、考棚等相对称的形式组成。之后,胡宏有感于“人希探本”而创立了他的性本论儒学观,在碧泉潭上修建“有本亭”兼以纪念其父。

胡安国(1074-1138年),福建崇安人,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参加科举考试为榜眼,被任命为太学博士,管理湖北路、湖南路学事,累迁成都知府。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父母亲相继去世,胡安国称病退出仕途。1130年胡安国隐居碧泉后,朝廷又先后多次召用他。至绍兴三年(1133年),彻底厌倦了官场倾轧的胡安国下决心不再出仕,回碧泉书堂专心著述和讲学。

《宋史》评价胡安国“忧国之心远而弥笃”,意指他虽身隐碧泉但心忧天下,始终牵挂着国家前途命运。胡安国潜心研究《春秋》三十余年,结合自己的教学讲义,在碧泉书院修改撰成《春秋传》这部呕心之作。书成之后,宋高宗赞扬该书“深得圣人之旨”,并在胡安国逝世后赐谥文定,赏赐金帛,委命湖南监司安置其丧事。《春秋传》一书在元、明两朝被定为科举考试的经典教材。

胡安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内忧外患最严重的历史时期之一,历经西夏、辽、金等外族的持续入侵,偏安于临安的南宋朝廷面临着巨大的存亡危机和发展挑战。胡安国认为,《春秋》是一部寄寓着华夏礼义内容和孔子大一统思想的经典著作,他创办书院聚徒讲学,推崇《春秋》并撰写《春秋传》,就是为了唤醒时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使其不丧灭于“夷狄”之手。

正是这种强烈的救国救民理想和文化担当意识,促使作为程颢、程颐再传弟子的胡安国,在传承讲授周敦颐和“二程”理学的基础上,带领弟子们开创了内修心性道德、外求经世致用的湖湘学派,形成了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春秋传》因此成为湖湘学派的开山之作,奠定了湖湘学派的学术理论基础。

而湖湘学派的学术扛鼎之作,则是胡宏的《知言》,这部著作采用随笔札记的形式,辑录了胡宏历年在碧泉书院讲学时的主要内容。胡宏在教学理念上与胡安国的思想一脉相承,他在《知言》中提出:“圣人之道,得其体,必得其用。”治学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该书标志着湖湘学派以尊王攘夷、内圣外王、体用并重、知行合一为核心的经世济民思想体系的成熟与定型。

胡安国父子以民族大义为重,推崇儒学的大一统思想,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加上他们重视引导弟子们深入思考和身体力行,强调传授“实用之学”,对当时通过文采章句换取富贵之道的八股学风进行抨击,因此吸引了大批湖湘学子包括张栻、杨大异、彪居正等名儒汇聚于此,探求复兴中华文明的学问,为湖湘文化的崛起播下了星星火种。

著名学者、湘潭大学教授陈代湘认为,碧泉书院在湖湘学派以及湖湘文化乃至中国学术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和第一个学术基地,也是湘学和湖湘文化兴盛之源。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胡宏去世后,碧泉学子渐渐转移到长沙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等地研学。碧泉书院在经过30余年的红火之后,渐渐沉寂下来。十年之后,胡宏弟子张栻重游碧泉,触景生情而感言:“书堂何寂寂,草树亦芊芊”。

胡安国、胡宏父子在碧泉书院培养的一大批著名学者中,张栻、彪居正、吴翌等人逐渐成为湖湘学派的主要传人。三人先后被聘主持岳麓书院学政期间,得以将胡氏父子的思想与学风发扬光大,又受益于长沙在湖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岳麓书院很快走向学术文化的辉煌。

乾道三年(1167年),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朱熹从福建来到岳麓书院与张栻相研学术,“朱张会讲”由此展开,岳麓书院从此名声大噪,传遍全国,很快取代碧泉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中心。

作为儒家理学的学派之一,在经历了从初创到鼎盛的过程之后,湖湘学派在南宋末年逐渐走向消亡,但其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却一直流淌在湖湘大地之上,融入了湖南人的骨血之中。胡安国父子的经世济民之学,与湖南人的霸蛮和血性深度融合,便形成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旷世奇观,湖湘大地涌现出一代代“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热血英雄。

碧泉书院在南宋末年的战乱中被焚后,元代又由里人衡氏修复,元末再毁于兵火。明万历四年(1577年),乡绅周之屏予以重修,并读书讲道其中。明崇祯年间,再次重修。清顺治五年(1649年)书院不幸又毁于战火,康熙初再修饰完毕。20世纪50年代,碧泉书院被分给周边农民作为住房,直到80年代因农民盖新房而被完全拆除,从此再也看不到书院的痕迹。但由于碧泉书院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巨大回响,几经沧桑兴毁后,掩埋在寻常巷陌中的碧泉书院,始终没有被人们遗忘。

近年来,文史专家何歌劲等众多专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呼吁重建碧泉书院。湘潭市委领导曾多次到碧泉村实地考察,市政府也多次召开专题调度会,拟在原址重修碧泉书院。2018年7月,湘潭大学在原哲学系、历史系基础上,组建了碧泉书院,着眼于学术形态上的传承和创新,以延续千年湖湘文脉,打造湘学研究重镇。

离开碧泉时,已近正午时分,初秋的天气依然有些闷热。我忍不住从碧泉溪中掬起一抔泉水送入口中。碧泉溪清柔、凉爽而澄澈,它沉稳地往东南方向流入涓水、湘江、洞庭湖,汇入浩浩长江,最后融入东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明白,亘古不息的碧泉之水,不只是胡安国、胡宏父子和其弟子们挚爱的湘中名泉,更象征着湖湘文化长盛不衰的源头活水。正如碧泉书院虽然只在历史上兴盛了短短30余年,却是中华文化百花园里一泓永不枯竭的文脉之源。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信息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