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读城——常德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3-11-27 11:36:24

常德城绿意盎然。卜云 摄

充满诗意的常德河街,承载着常德人的乡愁。曾敏 摄

读城,让更多孩子感受城市的书香气息。高思危 摄

武陵区文化馆表演的常德丝弦《又唱新事多》燃爆央视荧屏。欧阳建强 摄

桃花源诗意如画。刘蓉 摄

司马吟秋。 张伟华 摄

徐虹雨

城市,如一本书,有其独有的行文方式。常德,这座被世人誉为“桃花源里的城市”,它的书页间夹着独特的人文气息。

人们徜徉常德城里的大街小巷,如同行走于一卷线装的诗书,除了遇见江南水墨丹青般的山水,更能邂逅如诗书画卷般的雅韵。无论是一座座书屋里的清雅共读,还是一个个戏台上的酣畅对擂,都是常德这座城市的真实书写。

在今年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常德,在文化发展的征程上,不断吸收着古老的中华文脉,并创新发展。

来吧,让我们探寻常德这座城市古老的文化之根,并看它如何开出时代的花朵。

来吧,来一起——读城!

尚学之风丨让古都书香弥漫

清代著名政治家、学者、湖湘经世学派创始人陶澍曾主讲澧阳书院,并为书院留有一联: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

车胤是常德津市人,他囊萤夜读的故事一直为古今教科书所载,成为后辈人心中的蒙学典范。如今津市新洲镇还保留着车公祠、囊萤台、萤台书院、车胤墓等遗址,每年吸引不少海内外游客前来凭吊历史。

范仲淹在澧县读书期间,刻苦勤学,临池洗墨,竟使得一汪水也成为了墨色,该池得名“洗墨池”。

如今,澧阳书院转化为现代中学堂,现名为“澧县第一中学”,学校里保留着一方洗墨池。名称在变,不变的是继承中华民族崇尚知识、吮吸范公书墨清香、仿效车公囊萤苦读的尚学精神。

尚学,是常德这座城市精神成熟的催化剂,是一枚篆刻着“车胤囊萤夜读、范文正公洗墨”刻苦治学精神的独特“常德印”。

2014年,国务院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2015年,常德市委宣传部提出了建设“书香常德”,每年一届的常德阅读节自此启幕。经过多年的积淀,“读城·书香常德”全民阅读品牌之花逐渐在沅澧大地绽放。

如今,打开常德城市阅读地图,一座座代表书屋的小房子,点缀在城市棋盘一样的街道上。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在市民家门口的方寸之间,努力营造着专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精神家园。

在市城区紫菱路与武陵大道交会处,有一座书屋——紫菱图书馆。它诞生于2015年1月,藏书5万册,馆内环境舒适,除了隐于书架间的阅读区,还有相对独立的分享区,供读者进行读书会、音乐会等。紫菱图书馆拉开了社区书屋建设的序幕。为了让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影响更多人,2017年4月,武陵区所有社区书屋更名为车胤书屋。

除了社区书屋,市图书馆的分馆——城市书房也如雨后春笋拔节而生。来到常德河街非遗街区的城市书房内,房屋的古色古香,书籍的淡雅清香,读者沉浸在书本里的娴雅之气,共同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书房的独有气质。如今,城市书房散布旅游景区、居民小区、机关单位等地,城市版图上的公共阅读空间越来越多。

农家书屋也在乡村遍地开花,全市拥有1507个农家书屋。走进常德临澧农民女作家宋庆莲的家,感受到书香与不远处稻香的融合气息。这位土家族农家女,按照她笔下诗歌所言,她“一边手握犁铧,握住了自己的生存之本;一边手握笔头,握住了自己的梦想之根”,坚持写作。每次去农田干活,她都会带着纸和笔。有时纸写完了,她就将长长短短的诗行写在叶片上。

2009年,热爱阅读的她听说国家要在乡村建立农家书屋,自告奋勇要当村里农家书屋的义务管理员。2010年春天,油菜花盛开的时节,农家书屋在宋庆莲家中开了起来。她不仅把自家的藏书贡献出来,还四处联系捐赠。她到鲁迅文学院学习,带到北京去的不是自己出版的诗集,而是她以及农家孩子的心愿——他们希望农家书屋里的书更丰富一些,书里的世界更精彩一些。那次从北京学习回来,她为农家书屋带回几百本新书。

如今,宋庆莲家的书屋从10平方米扩大到50平方米,“藏书”从3000多册扩充到近万册。

在阅读里,农家女宋庆莲也得到了新的成长。如今,她是中国作协会员、全国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推广人”。2023年湖南省“我的书屋我的梦”启动仪式上,宋庆莲分享了乡村阅读故事,宣传推介了常德全民阅读工作。她还公开出版了8本书籍。她笔下的童话、诗歌等文字,也成为更多人眼里的灯,照亮心里的路。

在石门县易家渡镇,还有被誉为“中国最大民间图书馆”的逸迩阁书院,藏书约90万册。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青年教师孙巍参观逸迩阁书院之后,邀请朋友和学生共同参与,在其对面一栋民居的墙面上,绘制了车胤囊萤夜读的彩绘,并写上“唯愿家乡书香浓”。

除了固定的阅读空间,常德还有“移动图书馆”。一辆公交车被改造为“阅读主题巴士”,车身上绘制着桃源刺绣、桃花源、柳叶湖、常德诗墙等文化元素,车内加装书架,座椅改成书桌并设置“绿书签·护苗岗”。“阅读主题巴士”开进机关、企业、乡村、社区、景区等,由有关单位轮值开展阅读主题活动23场。

市民爱读书,政府来奖励。一直以来,常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书香常德建设,学习之星表彰、书香家庭评选、学习报告会、每月读一本好书、全民学习周等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全民阅读在常德蔚然成风。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是如此,城市亦是如此。具有书香气质的常德,成为了一本写在天地之间的大书,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诗教之韵丨让新城诗意盎然

相传,战国时期,屈原曾行吟于常德,留下了《九歌》等名篇,沅芷澧兰的芬芳便随着诗人的足迹播撒开来。东晋时期,陶渊明的一首《桃花源记》,让桃花源中“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景象成了人们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刘禹锡在常德谪居了十多年,把民间小调发展为竹枝词,为诗坛注入清新之气。唐宋以来,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杜牧、王安石、黄庭坚等诗词大家都曾在常德留下过大量的诗词歌赋,为后人传颂。

诗魂流淌,穿越千年,在沅水边做着穿越时空的对接。从1991年开始,受着诗风滋养的常德人,以市城区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历时10年修建大型文化工程——中国常德诗墙。诗墙荟萃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镌刻于一墙,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载入了世界文化工程的史册。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称它为“诗国长城”、“半部文学史”。

2016年诗墙荣登“最美中国榜”,2017年诗墙荣膺“中国十大诗意地标”之首。

作为诗意地标的诗墙,从2023年起,诗墙还成为了市委党校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10月26日,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走近诗墙,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聆听“品读诗墙故事弘扬时代精神”精品课程,品读诗墙建设者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腔赤诚的奉献精神。课程的分享者、诗墙讲解员谭艳辉说:“走在诗墙下,你就看到了中华礼仪的源起,看到了沅澧流域、洞庭湖畔繁华的文明,看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不屈不挠的昂扬斗志。诗墙,是常德人心灵的归处,它是流在我们血液里、刻进我们骨子里的文化情结。”

除了本地人前来这天地间诗意盎然的课堂,品读人文故事,外地人也纷纷组团前来学习。西藏山南市城管执法干部、西藏隆子县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学员、湖南湘潭韶山干部学院年轻干部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学员等现场聆听故事,并实地参观诗墙,接受诗教文化的洗礼。

一道防洪大堤,被注入文化元素,成为当地的文化新地标。除了读着诗墙上的诗,寻找诗和远方的常德人,还在天地间写着一首首诗。

“艺丹沅”便是其中的一首田园诗。

从常德市城区取车前往,十多分钟的车程便抵达“艺丹沅”。“艺丹沅”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当地人为义渡村和丹砂村新取的一个诗意的名字。

义渡村和丹砂村是两个相邻的村,坐落在沅江畔,处于丹洲乡的最边缘。近些年,村里不少人选择进城安家,或是异地建房,遗留下一批老式红砖房。义渡村和丹砂村共有105间闲置房屋。这些房子因常年无人居住而荒废。

如何给这两个空心村注入活力?一群文艺工作者纷纷入村,成为新村民。这群新村民成立“艺丹沅”文艺部落,为空心村赋能。

目前,文艺工作者入驻了义渡村、丹砂村55户闲置房。他们将一间间空心农舍改造为一间间艺术小院,有陶艺馆、书画院、民谣社、木雕馆等。新村民们还给各自的小院取了诗意的名字——民谣社、兰媛风、尘外隐舍、凡人居、悠悠小院、方圆小舍……

“此间”小院内,水泥墙上陈列着油画、书法作品,棚顶挂着手作纸浆吊灯,置物架上摆着形态各异的陶瓷杯盏。“兰媛风”小院,一年四季有花香陪伴,每到周末,小院诗意流淌,小型诗歌朗诵会、读书雅聚是小院最美的人文风景。

这些艺术爱好者共同组成艺丹沅文艺部落,唤醒了乡村沉睡的资源。丹洲乡党支部以党员为骨干联络文艺“新村民”,共同打造“望乡·武陵”“兴乡·武陵”品牌,定期举办乡村音乐节、文艺培训等活动;打造节假日部落文化体验精品线路,拓展文化服务规模。

一个个空心村,由于注入文化的元素,变得优雅起来。

常德河街,是常德人写在河流上的一首抒情诗。

常德河街是承载着常德人乡愁的一条街,上个世纪80年代,沅江水运逐渐衰落,常德码头的重要地位也逐渐失去,常德河街的繁华不再。

这条被文学大师沈从文赞誉为“湘西大码头”的古老街巷,是常德人民抹不去的乡愁。

2015年,常德启动常德河街建设,将老常德人记忆中的老街,从沅水边“搬迁”至穿紫河畔,让常德老城的历史与文化,在城市腹地复活。

穿紫河,这条曾一度被沿河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污染的“龙须沟”凤凰涅槃,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被注入丰富的文化元素,成为城市腹地的一条金腰带。

沈从文笔下的《老街记忆》在穿紫河畔复活。上南门码头真实还原了曾被沈从文称为“湘西大码头”的常德河街场景和码头文化。重生的河街,林立的商铺之间,严格按史料复建的麻阳会馆、鸳鸯走马楼等核心建筑气势恢弘,依稀可见当年戏院、洋行、税局、会馆、茶楼、客栈遍布河街的盛况。传统的非遗元素、民间的风味小吃,也一点点植入这条新生的“老街”。

如今,常德河街还是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一条河,一条街,一座城,在城市的腹地流淌乡愁,吸引着常德人以及外地人,沿着河街,读着一首有关乡愁的抒情诗,一读再读。

无需去远方寻找诗意,诗情盎然的常德人,在天地间写着一首首丰富精彩的诗。在澧县梦溪,雷鸣、雷亮两兄弟回到儿时成长的地方,花费十多年时间,建起溪上美术馆,让一些老物件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重新鲜活,让祖辈居住过的老宅有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他们是在故乡写着一首动人的怀旧诗。在桃花源的秦溪,人们沿着河流重现桃花源芳草鲜美、生活安康的场景,这是一首写在河流剧场上的《桃花源记》;在桃花源根雕馆,匠人们在千年树根上再现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后人寻访迷踪的场景,这是一首写在树根上的《桃花源记》;新桃花源人高俊杰创新茶叶文化,采用活字印刷术,将一个个文字变成一枚枚茶,这是一首写在茶叶上的《桃花源记》……

“诗意地栖居”,成为了当地人对这座城市的情感认同,也成为了外地人对常德的美好印象。

4月9日,丁玲文学奖颁奖典礼举行,汤素兰、蒋子龙等文学大咖,以文学之名聚集常德。诗歌类成就奖获得者、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第一次来到常德,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及常德桃花源:“桃花源是一个诗歌的地址,一个被诗歌写过、被青山绿水映照过、被春风吹拂过的地方……”在他眼中,常德、丁玲、桃花源、刘禹锡等名词已经构成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跟诗歌有关,常德充满了诗意气质和浪漫情怀。

丁玲的文学成绩,以及她骨子里的自由、浪漫与诗意,也便来自故乡诗意的滋养。从1987年起,常德设立丁玲文学奖。从那时起,作家们一次次集聚在常德,与丁玲一起,隔着时空,共同沐浴着常德这座城市的诗意。

常德,犹如一首长诗,从远古流淌,奔腾向前,给后人滋养,后人又不断为这条诗歌之河注入新的诗意,在大地上书写着新的诗篇。

活力之姿丨让城市动感十足

人,是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无论是过去丰收的田埂、行船的码头,还是现在林立的书屋、绵延的诗墙,有了人的参与,才会生机盎然、活色生香。

自古,常德人就在劳动中舞蹈,在生活中歌唱,以劳作中的肢体语言创造了薅草锣鼓、船工号子、采莲船等民间艺术形态。

如今,常德是全国有名的民间文艺之乡,常德高腔、荆河戏、常德丝弦等均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民间演艺市场常年活跃着不少非专业文艺团体,并逐渐形成了一镇一品的文化特色。比如桃源县九溪乡的板龙灯,鼎城区草坪镇的管乐,周家店镇的铜管乐表演,饶天坪镇的舞龙舞狮表演,斗姆湖镇的腰鼓表演,澧州的大鼓,石门罗坪的薅草锣鼓。

如何有效地整合群众文艺力量,传承与弘扬民间文化,并将“文化小菜”烹调成“文化大餐”?“百团大赛”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10月18日,在风景如画的桃花源景区,“百团大赛”总决赛拉开帷幕,来自各地的游客纷纷围着舞台,饶有兴趣地欣赏着这道十分具有常德本土风味的“文化大餐”。

在百团大赛中,城里人难得一见的傩戏、夯歌、九子鞭等艺术形式,也活跃在“百团大赛”的舞台,人们有幸体会到古老文化的魅力,在传统文化中品出了时代新韵。在传承古老文化的同时,民间艺人们还“旧瓶装新酒”,借助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将法治建设、廉政建设、善德文化等融入其间,在潜移默化中引起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

从2012年开始,“百团大赛”已走过12载,逐渐成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文化博览会”、民间文艺团体的“文化奥运会”、民间艺人的“星光大道”和老百姓的“欢乐大舞台”。

歌之咏之舞之蹈之,是身体的律动;最简单的奔跑,又何尝不是一种身体的舞蹈?常德这座城市,还以奔跑的姿态,展示着它的活力。

11月12日上午,2023常德柳叶湖马拉松赛(以下简称“德马”)在柳叶湖游客集散中心鸣枪开跑。来自国内外的1万名马拉松爱好者齐聚柳叶湖畔,用快乐的脚步丈量常德,用奔跑和激情诠释运动精神。

一场火出圈的运动盛宴,就这样点燃了这座城市的冬天。

“今年的报名人数超出我们的预期,达到3万多人,我们不得不采用机选的形式,确定最后开跑的1万名选手。”活动组委会的相关负责人说。

“德马”自2016年首创以来,已成功举办6届,于2018年、2019年荣获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2021年荣获“世界田联标牌赛事”,已成为国内外马拉松爱好者聚会的舞台、增强城市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展示常德形象的靓丽名片。

在这条被跑友们誉为“中国最美PB赛道”上,选手们一边奔跑,一边欣赏司马楼、沙滩公园、欢乐水世界、语言广场等地标景点,领略湖光山色、感受常德的活力与魅力。一边是流动的奔跑人潮,一边是弯如柳叶的柳叶湖,人与河流一起快乐向前。

除了享誉全国的“百团大赛”“德马”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还有“鼓书大王”擂台赛、制作擂茶的“擂王”争夺赛、广场舞大赛、经典诵读赛等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常德这座具有烟火之气的城市,活力十足。

一场场的文化大餐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个个文化场馆吸引着市民纷纷走出家门。

在市、县一级新建或提质了一批文化馆、乡村大舞台等场馆,不断满足着群众对公共文化的新需求。

在鼎城草坪镇,当地百姓可以在诗社以文会友,可以在乡村大舞台以舞会友,可以在村级图书馆以书会友……村民们总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去处。当地投入近2000万元,修建了镇文化广场、文化展示馆,各村依托村级综合服务平台修建了乡村大舞台、文体活动室等一系列公共文化设施。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当地人乐于搬上桌的乡村文化土菜。

在桃源牛车河镇,当地依托丰富的乡村文化,以乡村大舞台为主阵地,热热闹闹地办四季“村晚”,村里的舞蹈队、锣鼓队齐上阵,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春耕、庆祝秋收。

在石门太平镇,海拔1200多米的上马蹬村天然高山草场,一场民谣音乐会激情开唱。湖南著名的民谣歌者唐唯以高山为舞台,以风车为背景,拨动琴弦。观众席地而坐,认真聆听。不远处,高山草场上成群的牛羊也忍不住侧耳聆听。大山深处独有的民风、民俗,与民谣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高山草场的诗情与画意。

“诗和远方,其实也可以距离我们很近。在常德这座城市,热爱文化的你,总可以找到适合你的朋友圈与生活场。”“常德学习之星”易兵说。每隔一段时间,她便会以文会友,奔赴常德一些十分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让平凡的日常风雅起来、精致起来。

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利民、文化富民,这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常德,正铆足了劲,努力激活文化底蕴,激发文化消费,让城市更有灵感、动感和文化感,让每一位市民更具有文化的获得感,在家门口便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诗和远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