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看湖南
——我省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建设
长江沿岸的岳阳市君山区华龙码头附近,平坦宽阔的马拉松赛道、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带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辜鹏博摄
沱江风光旖旎,引来游人泛舟。(资料图片)
洞庭湖麋鹿。(资料图片)
道县寿雁镇乐海水库,一湖碧水与青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生态山水画卷。蒋克青于孝波摄
小东江晨雾。邹玙摄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抓紧研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彭雅惠
殷切嘱托,湖南时刻牢记在心。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的政治责任,坚持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重要要求,湖南持续扎实践行。协同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环境污染防治深入攻坚、生态系统功能科学提升、碳达峰碳中和积极稳妥推进四大重点任务,形成一批实践样板。
5月30日,我省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锚定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目标。
看“绿色发展”——
从节能减排、减污降碳、试点示范、国际合作4方面发力
3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约11%。
2024年湖南省节能宣传周活动上,湘潭市的经验分享,引起广泛关注。
2020年,亚洲开发银行向湘潭市拨付2亿美元贷款支持低碳城市建设,此后3年该市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被评为国家老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市。
“利用气候投融资资金建设低碳城市,是亚洲开发银行与我省联手构架低碳技术领域投资与合作的务实探索。”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2016年以来,双方成功在湖南举办了7届亚太绿色低碳发展高峰论坛,形成学术交流、产品展示、技术推广三个平台,其中,“湘潭模式”是成功案例之一,被亚太地区众多城市作为绿色融资的参考范本。
去年,亚太绿色低碳发展高峰论坛吸引的参会国家和地区数量、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观众覆盖范围均创历届之最。“这与举办地自身低碳发展成效紧密相关。”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着重从节能减排、减污降碳、试点示范、国际合作等4方面发力推动绿色发展,率先在全国非试点省份中建设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直报平台。
如今,全省获批4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3个国家级低碳试点园区、2个国家气候适应型试点建设城市,建成494家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56家绿色园区,城镇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比例达100%,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含网约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分别达96%、57%,领先全国预期指标……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湖南全面铺开“碳达峰十大行动”,稳步迈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产能持续提升的前提下,我省实现了能耗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告诉笔者,《意见》要求我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湖南必将努力打造更多“看点”。
看“生态环境”——
水质优良率中部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高于全国平均值5个百分点
“六五环境日”前后,凤凰古城迎来丰水季,沱江伴着檐角欲飞的吊脚楼汩汩流淌。自从前不久当选全国“最美家乡河”,沱江对南来北往游客的吸引力更大了。
湖南一条江获评全国“最美”,为什么引人关注?
答案在于,地处长江腹部的湖南,在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的大棋局中,地位极为重要。
守护好一江碧水、保护好一草一木,湖南拿出了坚定决心、扎实举措。
近6年来,省总河长签发了10道省总河长令,督促省内4839座小水电站问题得到整改,6000多个河湖“四乱”问题和365个突出碍洪问题得以解决;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污染治理“4+1”工程、湘江保护和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和专项行动紧密结合,向城镇污水、化工污染、船舶污染、尾矿库污染“开战”;
“十年禁渔”持续铺开,禁捕水域实现“四清”,退捕渔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险,部分实现转产就业……
2023年,湖南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8.6%,排名中部第一。生态环境部公布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张家界、永州市名列前10位。
实际上,近年来,湖南居民共同参与并见证了环境质量整体改善。
我们连续7年发起“夏季攻势”,累计完成约6000个污染防治项目后,蓝天、碧水、净土变得更为常见;
我们全面铺开“利剑行动”,累计排查生态环境风险隐患9265个,大部分已得到成功防范化解;
我们坚持完善土壤、地下水和农村面源监测网络,推动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超过91%;
我们打破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界限,构建起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多方联动指挥体系和“省统筹、市为主、县实施”的责任机制。
我省去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0.5%,高于全国平均值5个百分点;184处地市级排查黑臭水体、35处县级城市排查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400余家绿色矿山初步建成,7000公顷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生态修复。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正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已连续3年提升。”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今后,我省将按照《意见》要求,以建设美丽蓝天、美丽河湖、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为抓手,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看“和谐共生”——
超过7900种物种与我们同在三湘大地
麋鹿是洞庭湖最大的野生哺乳动物,曾一度濒临灭绝。2012年时,洞庭湖区域的野生麋鹿还只有65头,如今,它们已经增长到290多头,成为国内最大的自然野化种群。
“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人类的全面保护,都与麋鹿种群发展紧密相关。”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在南岭山地、武陵山区、雪峰山区、洞庭湖流域大力实施重点区域重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项目,过去十年间,全省生态面貌显著改善,林地、草地、湿地面积覆盖全省60%以上国土面积,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2017年以来,对标国家“绿盾”自然保护地专项行动,省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共同成立“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工作小组,持续深化生态环境监管工作。
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重点区域外来物种调查、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调查、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等生态调查评估一项项推进;
候鸟通道划定、濒危物种人工种群繁育和野外放归取得进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见效、裸露山地绿化进展顺利等生态工程的好消息一个个传来;
2021年9月至2023年底,我省组织开展全省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调查。参与调查的专业团队共记录了陆生脊椎动物33目143科846种、维管束植物227科1415属6296种、大型真菌2目96科773种。其中,95种新种、新记录种已获得专业确认,有11个物种为全球首次发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日益深入民心,湖南的生态系统格局趋向稳定。”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按照《意见》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求,我省将锚定新目标,着重推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加强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生态廊道建设、持续充盈生物遗传资源数据库等,确保典型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