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机关党建>机关文化

唐晓君:书声不绝喇叭口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4-08-26 11:16:56

近道书院。唐晓君摄

简介

近道书院位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界牌乡小源村,其前身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永兴庵,后为永兴寺。光绪戊戌变法时,废科举兴学堂,改办书院,成为江华四大书院之一。1924年改名喇叭口完全小学。后更名为界牌农业中学、界牌红星中学、界牌中学。1997年恢复为喇叭口完全小学至今。

唐晓君

从高空俯瞰,这里的土地被河流日夜冲刷,天长日久成了一只喇叭状。不知始于何时,村人把这块濒临潇水的方圆之地称为喇叭口。小小的喇叭口不简单,其上建有近道书院。

8月的一个清晨,我们从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城出发,往东北方行进,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界牌乡小源村喇叭口。车停在一面白色高耸的牌坊前,右边有一口圆圆的水塘。水塘不大,四周古木环绕,掩映一池天光。

下得车来,见有一座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洁白碑刻,才知此时正身处近道书院的大门外。瞬间一股浓郁的田园芬芳迎面而来,忍不住深吸几口。

牌坊下,大门紧闭,围着铁栅栏。一棵上了年纪的桂花树倾身探头,越过栅栏。栅栏上爬满了野葡萄,手掌般的绿叶层层叠叠,似乎提醒人们不得轻易靠近。这怎么进去啊?还是问问人家吧!还没开口,迎面走来一位五十来岁的保安大哥,略黑的脸微笑着:“是来看近道书院的吧?跟我来。”

原来牌坊右边就是喇叭口完全小学的校门。迈进校园,只见三幢楼房呈“凹”字形,将古老的近道书院三面围住,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和谐相融。

书院主体建筑有三栋,均是青砖灰瓦白墙,无形之中分隔成两个院落。建筑风格不一,可见经过几番改造。前后屋舍逐栋抬高,有“步步升高”之寓意。如果加上院内的桂花树,亦有“蟾宫折桂”的美好祝愿。院落内,芳草萋萋,圆形石、长条石、碑刻、老井散落其间。两排古旧的楼房,次第矗立,气度非凡。中间留白处,似天井,可以给沉闷的书房透进明晰的光线和清新的空气。累了,困了,看树望天,看云飞鸟过。

走过回廊,来到后屋,据说这就是藏书楼。曲径通幽处,我们无意惊起两只麻雀,它们慌乱地飞走,像被打搅了晨读的学子。和煦的阳光爬过树尖,透过木窗洒进来,白白的墙面愈加明亮,显露出上面的斑斑字迹,亦将一幅“蜘蛛侠”的“八卦图”镀得一片灿烂。门半开着,似在等人,不知是等学生,还是等先生。走进去就如加入了一个捧读诗书的场景,素净柔和,娴静淡雅。

转至前院,首先闯入眼帘的是高耸的牌坊,先前在院外看到的是正面,此时看到的是它的另一面。还有三株桂花树,遮天蔽日。在靠近栅栏的一棵大树下,矗立着一块发黄的石碑,格外显眼。尽管石碑有明显的修复痕迹,碑文依然笔笔可辨,内容为“清正于乾隆九年价买骆宗科田地山场宅居地喇叭口界限契……”清楚表明这是因地契纠纷而打官司的衙门判决书,从中足以证实近道书院的建造时间及办学历程。

山联九嶷之秀,水会濂溪之清。近道书院的办学史,可追溯到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一直延续至今,已二百五十年有余。同一时期与之齐名的江华“四大书院”,如沱江、锦田、三宿书院,早已了无踪迹。

转过身来,见一对青石柱,大气地撑起一座两层门楼。青石柱上镌刻一副对联,“近接九嶷奇景,道传千古正宗”,虽历尽沧桑,依然清晰可见,透出隐隐的红色。书院之得名,大致出自这副鹤顶格的对联,“近”“道”二字犹如仙鹤头顶上的一点红,突出而明显。老子《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故几近于至道”,这或许就是书院办学宗旨的最好诠释吧。不过,始建者、撰联者何方人氏,至今仍然是个谜,尚待考证。

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青石柱的后面是条石砌筑的广亮门框,下有石门槛,嵌着一对四方的石门墩,雕工精美。虽无雕梁画栋,有了匾额、碑刻、对联,书香气飘溢出来。初建时,这里应是近道书院的大门。

刻石成碑,树碑立传,是中国记录历史的古老传统。徜徉之间,瞥见近道书院屋基处嵌着四块碑刻。右墙角的一块镌刻“积善余庆”四字,其下落款为“辛丑年汤金钊”。尚有墨宝“修德自求多福,积善必有余庆”一联,现存于浙江萧山博物馆。此处的辛丑年即1841年。

汤金钊何许人也?查询得知,他生于1772年,逝于1856年,浙江萧山人。二十二岁中举,乡试第一。二十七岁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湖南学政、江南乡试正考官、江苏学政、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咸丰四年(1854年),加太子太保衔,并赐御书“庆衍恩荣”匾额。两年后逝世,谥号文端。他乃四朝元老,为官六十年,历经宦海沉浮,始终秉持忠良、正直、勤勉、清廉的操守,是为清末的一股清流。撰写此字时他已69岁高龄,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因反对穆彰阿,支持林则徐,遭人诬陷,被降四级调用。此处刻上自己的姓名,就确定了与近道书院的血脉关系。

其余三块碑刻,均未见署名。一块是“庙堂出入,山水游吟,世自钦羡,今两待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择一处清幽雅致的书院,传道授业解惑,既归隐山林,与世无争,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由,细品生活的静好,还能培养以天下忧乐为己任的人才。如此两全其美、美美与共的“两待之”,不正是普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境界吗?

另一块是“云鹤闲来”,一半露在墙外,一半隐在墙里,犹抱琵琶半遮面。字体似何绍基书法,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此语出自晚唐诗人李洞的《赠僧》一诗:“不羡王公与贵人,唯将云鹤自相亲。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闲云野鹤,比喻远离尘世、隐居不仕的人。此碑与前一碑有异曲同工之妙,文字里满是意象与禅意,表达出一种态度、一种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似乎与偏僻山野之中的书院很是适配。

还有一块“薪传遥接”,是篆体镌刻。“薪传”,柴虽烧尽,火种仍可留传;“遥接”,从久远的文化中接续过来、传承下去,是为继往圣之绝学。

碑是意味深长的石头。目前所知的这四块石碑,古意盎然,字体丰满,笔锋苍劲,意境高远,可见近道书院当时学风严谨,学术盛行,声名远播。

如今,这里依然是一所完全小学,拥有两百来个学子,十八位先生,可以说是近道书院薪火相传、弦诵不绝的明证。听闻县里已拨款二十万元,用于书院的抢救性修缮。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依依不舍地坐上车,频频回望。近道书院内,桂花树参天蔽日,草木芬芳,朗朗书声破空而来,惊起一群群鸟雀。喇叭口外,潇水日夜不息,浩浩荡荡,奔向远方。侧耳细听,也能听到隐隐的读书声,在天地间往复。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信息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