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湖南政研网>学习园地>参阅资料>湖南探索

王建球:以“三化五行动”为主要抓手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湖南政研网 作者:王建球  时间:2024-04-16 11:20:04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聚焦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对“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将坚决抓好贯彻落实,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以实施“五千工程”为统揽,以“三化五行动”为抓手,守底线、锻长板、补短板、强机制,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着力推进农业设施化、机械化和服务社会化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必须用现代化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化理念改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推进农业设施化。着眼防灾避灾、节本增效,建设一批节地宜机、高质高效的现代种养设施。今年将支持新(改)建水稻集中育秧设施1300万平方米,带动全省早稻集中育秧面积1350万亩以上,力争两年内基本实现早稻集中育秧设施全覆盖。在城市周边建设一批现代设施蔬菜种植标准园,提升城市蔬菜自给水平。打造供粤港澳大湾区现代蔬菜产业带,建设北纬28°黄金水果产业带。同时,推广果菜茶和中药材水肥一体化设施,加快建设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一批设施渔业、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拓展设施养殖空间。推进农业机械化。紧扣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目标,坚持农机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两手抓、两促进。实施“百亿强机工程”,推动投资100亿元用于农机产业发展,支持农机装备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研发推广一批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新机具,力争农机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10亿元。推进丘陵山区先进适用农机具应用扩面提质,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生产薄弱环节机具补贴比例,推动农机补贴政策由购置环节向应用环节拓展。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完成水稻机插机抛作业补贴1000万亩,力争水稻、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4%、70%。推进农业服务社会化。聚焦农业社会化服务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事,解决生产难题,促进节本增效,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聚焦洞庭湖区等双季稻重点产区,加快补齐早稻集中育秧、机插机抛、仓储烘干等关键环节短板,在湘南湘西等地探索开展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社会化服务试点。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工程,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高标准打造25个省级示范中心,带动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模式,在积极推广“十代”服务等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总结一批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新模式。

二、着力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必须围绕“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在确保播种面积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大面积提升单产。今年将聚焦水稻、油菜、大豆、玉米四大作物,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力争在优化品种品质的前提下多增产。建良田。实施千万亩农田产能提升工程,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完成亩均投资3000元以上的项目100万亩以上。采取合理轮作、秸秆还田、农田智慧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推良种。进一步扩大镉低积累水稻品种推广范围,实现早中晚全生育期覆盖和土壤污染程度全覆盖 “两个全覆盖”。在双季稻区推广“早专晚优”模式,增加专用型早稻、高档优质稻各100万亩,中稻重点推广高产超级稻、高档优质杂交稻品种。用良法。健全完善党政领导联系粮食生产示范片机制,推进整乡、整县、整建制示范,打造一批“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高产片”,集成推广合理密植、集中育秧、侧深施肥、一喷多促等绿色高效关键技术。力争水稻、油菜、大豆、玉米单产分别提高1%、3%、1%、1.5%,粮食总产量达615亿斤左右。

三、着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行动

湖南种业创新基础好、有优势,生产了全国1/3的杂交水稻种子,必须继续保持杂交稻应用优势,同时加快培育其他种业创新优势。加强重大种业科研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运行岳麓山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实体化运行,打造种业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种业创新生态体系,探索由岳麓山实验室统筹全省种业领域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整合相关科研资源,健全经费保障、科研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机制。开展重大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水稻、辣椒育种联合攻关,加强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再生稻、新奇特优蔬菜等新品种选育,强化生猪、淡水鱼种业创新。做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推动资源、人才等创新要素进一步向龙头企业集聚,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实力,通过有效开展育种协同联合攻关,进一步释放种业特色优势。建好育种繁育基地。高效运行省南繁科研育种园,提升南繁科研育种和种子生产的产能,持续推进省内8个国家级制种大县、5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推进畜禽和水产种源、扩繁基地建设。

四、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主体培育行动

湖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良好,2023年产值突破2.2万亿元,但产业大而不强、增值潜力挖掘不够、缺乏全国领军企业等问题仍然存在,必须在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主体、增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上下更大功夫。做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梯次发展,科学确定省级、市级、县级梯次,分类进行培育和指导,形成“链主”企业、规模企业、小微企业合理发展梯队。在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中选择200个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作为省级梯次,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建立涉农企业省重点上市后备名单库,开展定向指导培训,力争上市农业企业新突破。建设加工园区。引导鼓励加工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入园集聚发展,打造一批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业强县。统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优先支持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提升加工能力。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重点推动米粉、方便米饭、油料等粮油产品加工,补齐生猪屠宰加工短板,促进粮油、畜禽副产物综合利用,规范发展湘菜预制菜产业,加强果蔬中药材采后处理、鲜切和非热加工,创新提取制备和生物合成技术。建优原料基地。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标准化、绿色化和规模化。支持经营主体与农户合作共建生产基地,力争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本省农户原料采购率达50%。

五、着力推进返乡创业和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近年来湖南农民收入增长态势总体良好,但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还不够,必须推动出台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力争在中部和全国排名“双进位”。强化返乡创业抓手。搭建返乡创业平台,打造一批省级返乡创业产业园、创业孵化基地,评选一批农村创业典型县。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全年培训返乡创业人员不少于1万人次,每个县市区不少于100人次。举办“乡村追梦人,建功新时代”全省农村创业大赛,宣传推介一批双创典型。实施农村创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推动建立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联动协调机制,落实返乡创业各项优惠政策,力争今年新增20万个以上返乡创业主体,到2025年返乡创业人数达到全省外出务工总数的5%以上。拓展多方增收渠道。坚持部门协同,抓工资性收入,促进外出农民工稳岗就业,推广实施以工代赈、灵活就近就业等多种形式就业,保持就业规模总体稳定。抓经营性收入,把联农带农益农机制作为企业享受政策优惠的前提条件,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抓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抓转移性收入,优先保障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增加所需资金,及时将惠农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

六、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和美湘村”的主要内容,是百姓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必须把实事办好。抓重点。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循序渐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着力推进“水污同治”,探索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同步治理新路子。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统筹“户投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五级设施和服务。大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引导农民群众逐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抓示范。实施千村美丽示范建设工程,整合乡村建设和示范创建项目资金,按照外面好看、里面好住、住下好吃、吃完好玩、走时好购“五好标准”,大力开展整乡整镇示范带建设,建设20个以上全国美丽宜居村庄、300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带动市县建设示范村3000个以上。抓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积极性,把农民能干的事情交给农民干,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地方着手,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全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建立健全设施建设管护标准规范。协同推进乡村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7 www.hnzy.gov.cn 湖南政研网 湘ICP备18001534号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承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政策研究事务中心 技术支撑:红网